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红英 《当代医学》2013,(10):43-44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方法及复苏情况。方法选择商南县医院收治的6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急救过程,探讨复苏情况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6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经急救治疗后,死亡50例,复苏成功10例。病死率83.3%。复苏成功患者均顺利渡过急性期,合并症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结论心源性猝死早期诊断后,积极行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建立人工循环、药物治疗等措施抢救,密切监测患者一般情况,对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复苏成功29例,心源性猝死6例.结论 加强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3.
心室颤动是一种需要紧急救治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源性猝死.该病具有发病紧急、病情严重、进展速度快等特点,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现对沈阳急救中心急诊科收治32例突发室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总结: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在于抢救速度,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急救能力和急救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接诊59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9例患者男性高于女性;院内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率远高于院外;猝死发生3分钟之内心肺复苏开始抢救成功率较高;超过10分者存活率极小。结论:冠心病仍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基础疾病,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无结构异常的心脏病也同样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临床上十分重视猝死病人的复苏抢救。现将我院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猝死抢救中复苏成功二例报到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猝死与电解质紊乱关系的探讨(附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彦林  张天成 《重庆医学》1995,24(2):102-103
心源性猝死系指由于心脏病引起的在数分钟或6h内突然或意外死亡。相当一部分心脏病患者终生存在着发生猝死的可能。我们对3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电解质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电解质紊乱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抢救复苏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心室颤动是一种需要紧急救治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源性猝死。该病具有发病紧急、病情严重、进展速度快等特点,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现对沈阳急救中心急诊科收治32例突发室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总结: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在于抢救速度,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急救能力和急救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诱因和护理方法,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发生SCD心血管疾病患者2例,对2例猝死病例的资料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低钾血症,负面情绪刺激、不合理的活动、各种诊疗护理活动时患者恐慌心理等.结论 针对诱发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并积极配合抢救是心源性猝死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方法于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中,选取124例家属参与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62例患者家属行常规指导,观察组62例患者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家属的急救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紧急求救方法、心肺复苏知识、药物自救知识)、实践能力(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两个方面。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的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我院参与院外现场急救心跳骤停的患者64例,并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结果:经医护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的6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占23.44%;抢救失败49例,占76.56%。分析发现,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越长,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在各种疾病中,心源性猝死、严重创伤和脑卒中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最大。讨论:影响徒手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心跳骤停至获得抢救的时间、原发疾病类型、医务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CPR的普及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心室纤颤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电除颤是心源性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和存活的最重要条件。我科于2005年5月收治1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的危重病人,在我们专人监护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成功救治。现将急救及护理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急性心梗的急救与护理钟梅,刘青枝(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急性心梗(AMI)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疾病,多见老年患者。由于老年病人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常并发其它脏器疾患。因此给急救与护理工作增加难度。我们参加老年急性心梗抢救11例,年龄55~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脑血流突然中断且丧失意识,导致无法预测的死亡,是心血管病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死亡方式。该病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猝死事件一旦发生,患者存活率极低,极易死亡。我院2007年3月—2012年8月共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8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杨基  林丰  胡晓梅 《吉林医学》2009,30(19):2260-2262
目的:通过对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与临床分析,探讨提高猝死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52例猝死患者发病前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到达时间、现场抢救的方法、抢救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现场复苏有效率为9.6%,成功率5.8%。结论:心肺复苏开始越早,猝死患者的抢救效果越好,成功率越高;尽早电除颤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最有效的救命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源性猝死病例51例,按1:2比例纳入我院同期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02例,分析其基线资料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待检危险因素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并根据结果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纳入猝死病例51例,平均年龄62.89±9.72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术后,持续低射血分数,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识别合并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加强护理监护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意外地引起的猝然死亡,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症,能否在短时间内行快速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关系到患者的预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抢救了1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琴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0):958-959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病区常见的死亡形式,患者往往在病程中,甚至在恢复期无明显诱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继而心搏骤停。由于猝死前病情稳定又缺少预兆,患者突然死亡,处理不好家属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正确认识猝死,熟练掌握猝死的判断、急救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2007年-2008年5月12例在心内科住院过程发生猝死患者进行急救配合与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的核心技术,在复苏过程和复苏成功后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我科成功抢救1例心脏呼吸骤停10分钟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