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儿童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inChildren)亦称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儿童心脏性猝死不象成人心脏性猝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且在引起猝死疾病的构成上与成人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在美国1~20岁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1~13.8/10万,国内尚未见发病率的报道。 1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和临床特点,以预防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4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病因诱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患者中,5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53%为冠心病患者,44%患者有情绪不稳。[结论]及早并长期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我国的统计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为41.9/10万人,年猝死人数54.4万人。冠心病是猝死最主要的原因,约占所有心脏性猝死病例的50%以上闭。因此,提高全民尤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水平,十分重要。2007年7月我科抢救老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焦卫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08-909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及对策。方法通过调查死者的家属、朋友及目击者,分析152例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结果通过分析其诱因,总结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大减少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结论对高危群体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普及相关知识,改变不良习惯,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可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用智 《西部医学》2006,18(4):406-407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方法收集国内外部份主要医学文献中提出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直接、间接影响,并列示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现状及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大量资料分析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及早干预、治疗,对减少心脏性猝死有益。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的救护及护士的相应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性停搏或无脉搏性电活动(PEA)等心脏原因 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 率的50%以上,而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青年比例有所增长,心脏 性猝死的救护成功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并涉及大量的监护工作,从而对于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邢冰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0-731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都有增加,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急救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对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发病原因以及分期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脏性猝死在发病时的急救治疗手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病人心肌组织CX43和CX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性猝死病人左、右心室肌及室间隔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缝隙连接蛋白40(CX40)的表达,探讨CX43、CX40表达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心脏性猝死与非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及室间隔肌CX43、CX40的表达,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闰盘处,少数表达于细胞侧面连接及胞浆中。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多数弥散于胞浆及细胞侧面连接处,表达于闰盘的数量减少。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2.09~8.01,P均<0.05);心脏性猝死病人CX40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24~9.40,P均<0.05)。结论CX43、CX40表达部位的改变与表达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F0004-F0004
1、我国每年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7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心理应激与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探讨马德福,李世明张店钢铁厂医院(255007)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理应激,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病人应激情绪相关。现就我院1983年4月~1993年6月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 12 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7 5∶1,高发年龄段在 4 1~ 6 0岁 ;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 ,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 ;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缴动多见 ;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心脏性猝死的死者生前动态心电图数据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治疗的35例治愈出院的心脏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作用.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的概率为94.3%、28.7%、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4.3%、28.6%.结论 针对心脏性猝死病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显示,特异性的心脏异常活动变化明显,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4):331-331
1 我国每年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l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几种预测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7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脏性猝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40例,女10例,男∶女为4∶1。2)心脏性猝死往往有心绞痛(34例)心悸、气短(21例)等先兆症状和精神因素(40例)饱餐(12例),用力大便(7例)等诱因。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室早34例,室速13例,QTC≥440ms17例,室内传导阻滞19例,房室传导阻滞2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临床工作者及早地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心脏性猝死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日渐增多,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较前也大大增加。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院外,健全院前急救机制,提高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共院前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17例,成功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20例心脏性猝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12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7.5:1,高发年龄段在41-60岁。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激动多见;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h内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91%以上的心脏性猝死是心律失常所致[1]。近年,心脏性猝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对42例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巨大。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冠状动脉畸形、滥用药物、性别、年龄、电解质异常、运动项目强度及持续时间等。近期发现,T波电交替、缺血性J波等亦为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造成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对策。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的52例猝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疾病情况、猝死的诱发因素、季节特征及时间段等。结果合并病更以造成患者心脏性猝死,且其具有一定季节和时间段特征。结论在预防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方面,我们可以从避免诱发因素、治疗合并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