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退变不稳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变性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查手段的提高 ,MRI问世后 ,对因颈椎退变而继发性引起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骨化等因素造成脊髓、神经、血管的压迫 ,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已被临床医师广为接受[1] 。但对颈椎退变不稳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则重视不够。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颈椎退变不稳在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本院的和外院的 18例颈椎病患者作了随访观察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作者从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5月共收集到 18例颈椎病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相似文献   

2.
颈椎不稳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 ,已把腰椎不稳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 ,但颈椎不稳则被认为是其他病症中的一种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经常能够观察到颈椎不稳的表现 [1 ]。本研究通过 X线片观察颈椎不稳与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发病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分组  ( 1)颈椎病组 (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取本院骨科 1999年中手术治疗的已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14 6例 ,其中男 10 1例 ,女 45例 ,年龄 45~ 73岁 ,平均 5 3 .5岁。患者均无先天性畸形 ,无头颈部外伤史 ,不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OPLL)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DISH)。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2001年5月~2003年5月治疗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加颈椎矫正,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愈21例,占29.2%,显效36例,占50.0%,有效10例,占13.9%,无效5例,占6.9%.结论 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经验结合颈椎及其附近血管神经的解剖、病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论:椎体间的相互位移可影响椎动脉的供血状况,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产生各种症状,经过精确触诊,运用适宜旋转扳手法可以帮助颈椎恢复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以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5.
针刺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以椎动脉受压迫或痉挛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颈肩痛、目糊目干、耳鸣、面部麻木、上肢麻木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国外亦有报告约70%的颈椎病患者合并椎动  相似文献   

6.
熊国龙 《中外医疗》2014,33(6):35-36
目的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h-32年之间。所有患者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临床组应用卧位颈椎手法复位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参照组单纯应用与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优良率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致病机理,纠正颈椎解剖结构错位,促进脑部供血.故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及避免颈椎病的误诊、误治,收集被误诊的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分析误诊原因,以资临床借鉴。32例病例被误诊的疾病主要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合并症、低血糖晕厥。误诊原因主要为:1)不明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误诊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2)思维局限,诊断疾病主观臆断;3)受患者合并症的误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了2002年~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重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综合症候群,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直接刺激压迫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骨科手术中任何坚强的内固定只能使颈椎达到一个即刻稳定状态,只有植骨融合才能达到永久的稳定。我院自2006年9月—2009年9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后路双侧侧块内固定术加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患者32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临床观察颈椎养生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5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采用颈椎养生操合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对照组27例, 采用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以14 d为1个治疗周期,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养生操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效果显著, 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了2002年~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肖愫祺 《当代医学》2013,(18):116-117
目的分析采用针灸加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分别采用针灸加颈椎牵引治疗和单一颈椎牵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1.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加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现代人应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积极预防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4.
陈启波 《广西医学》2008,30(2):279-28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以椎动脉受压迫或痉挛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颈肩痛、目糊目干、耳鸣、面部麻木、上肢麻木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国外亦有报告约70%的颈椎病患者合并椎动脉受累。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目前本病的发展呈多发且年轻化趋势。近年来笔者以针刺治疗为主结合卧位牵引治疗本病75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的64例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永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56-4757
目的研究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6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并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估治疗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对行枕颈融合术患者随访1年~3年,所有患者植骨全部愈合,上颈椎稳定性较好,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达70.5%。结论枕颈融合术可治疗上颈椎不稳,脊髓受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骨融合率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A、B、C 三组,其中 A 组31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B 组29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C 组30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三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差异。结果对90例患者进行8~15(平均12)个月随访,无失访者。三组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时,颈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组较 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钛网内植骨并钢板内固定组植骨融合率高,12个月时,三组融合率分别为 A 组96.5%,B 组94.6%,C 组95.7%,A 组与 B 组、C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 JOA 评分、Odom's 临床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 三组术后 JOA 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5.2%、85.3%、8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评定(Odom's 标准),A 组:优者17例,良者6例,中者8例,优良率为74.2%;B 组:优者17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2.7%;C 组:优者18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3.3%。B、C 组优良率较 A 组高, B、C 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植骨效果及临床疗效都较好,其中,A组手术耗时长,供体区疼痛发生频繁,但 A 组短期植骨融合率高于其余两组;B、C 组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靠,12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相对 A 组无差异,无供体区疼痛,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经验结合颈椎及其附近血管神经的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论:颈椎体间的相互位移可影响椎动脉的供血状况,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产生诸多症状,经过精确触诊,运用适宜旋转扳手法,可以帮助颈椎恢复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以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在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3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随防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本组36例中34例获得随防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7例,占79.4%,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融合,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或出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操作简单,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适用于2或3个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曾在大庆市人民医院住院并采用颈椎前路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个月和6月复查X片,术椎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100%。对全部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伤口均1期愈合,无并发症,患者的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0%。结论: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术目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和公认的首选方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