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并且预后差、年限长、花费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加重经济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ESRD的原因包括所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和各类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疾病[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尿内白介素-6(尿IL-6)水平与肾小球、小管间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本院肾内科50例IgA肾病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尿的IL-6水平,并对IgA肾病组肾小球、小管间质病理损伤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IgA肾病组尿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gA肾病患者尿IL-6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r=0.35,P〈0.05)、尿NAG酶/尿Cr(r=0.45,P〈0.01)呈正相关,并与肾脏病理中的肾小球慢性病变指数(r=0.32,P〈0.05)、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指数(r=0.28,P〈0.05)、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指数(r=0.41,P〈0.01)均呈正相关;尿IL-6水平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活动性指数无关。结论:尿IL-6水平增高可以反映IgA肾病患者肾小球慢性病变、肾小管间质尤其是近端肾小管的损伤程度,对IgA肾病病情判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肾小管标记物(THP、RBP、α1-MG、β2-MG、NAG)及肾小管功能的项目(CH2O),判断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受损程度。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HP、RBP、α1-MG、β2-MG,用ELISA法测定RBP,用比色法测定NAG,用物理学方法测定CH2O。结果:各组肾脏疾病中除隐匿性肾炎外均有一种或几种结果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其中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各项结果均有意义(P<0.01);隐匿型肾炎中的结果基本正常;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管受损也较明显。结论:通过监测多种肾小管标记物可以起到诊断和监测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实质或功能损伤情况,对治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尿自介素-6(尿IL-6)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50例IgA肾病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尿IL-6水平,并对Igh肾病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gA肾病组尿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gA肾病患者尿IL-6水平与尿NAG酶,尿Cr呈正相关(r=0.45,P〈0.01),并与肾脏病理中的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指数(r=0.28,P〈0.05)、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指数(r=0.41,P〈0.01)均呈正相关,还与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级呈良好等级相关性。结论尿IL-6水平可以间接反映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尤其是近端小管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间质损伤中补体激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观察84例肾活检标本中各种补体成分的定位情况。结果发现,正常肾组织中可有C5,C6,C7-9及终末补体复合物的少量沉答;不伴明显肾小管间质损害者中,早期补体沉积阴性,TCC用在,微弱没积;伴明显小管间质损害时常可见包括早期补体,中间补体及终末补体在内的所有补体的持续沉积,补体激活与免疫球蛋白沉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利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两组接受庆大霉素腹腔注射的大鼠悄中近曲小管刷 缓微绒毛抗原。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两组大鼠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素后第2天和第6天发生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化,坏死与脱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无论是人类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还是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肾小球病变更密切相关于肾功能的损伤和预后[1] 。目前 ,小管间质病变在进行性肾小球损伤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本文针对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损伤的机制进行探讨。1 完整肾单位学说196 0年NealBricker首次提出肾小球和肾小管做为一个完整的肾单位在肾脏疾病进展中密切相关[2 ] 。 1970年CarlGottsclalk等通过超微结构观察慢性肾炎鼠模型以及重金属所致肾小管损伤模型发现 :单个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波动在正常的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DcR2/Cr是否可作为反映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间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纳入2016年我院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210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人口学资料、临床数据.按照牛津分型评估IgAN患者肾组织损伤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血清及尿液中DcR2水平,将尿DcR2/Cr值三分位后分析不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患者及间质损伤程度的百分比,ROC曲线分析尿DcR2/Cr评估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IgAN中尿DcR2/Cr水平较对照组增加,而血清DcR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IgAN组尿DcR2/Cr值三分位后分析发现,尿DcR2/Cr< 130 ng/g时CKD1~2期和T0期百分率最高,尿DcR2/Cr> 201 ng/g时CKD4 ~5期和T2期百分率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尿DcR2/Cr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uNAG/Cr、肾小管间质损伤呈正相关,与肾小球率过滤(e-GFR)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尿DcR2/Cr用于评估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80.5%.结论 尿DcR2/Cr水平在IgA肾病T2期较T0期的明显增加,其与IgAN肾功能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评价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自2010年9月~2016年1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并具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3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中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4组,0级(52例)、Ⅰ级(246例)、Ⅱ级(22例)、Ⅲ级(9例),各组两两比较,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占特发性膜性肾病的84.2%,与0级相比,Ⅰ、Ⅱ、Ⅲ级男性患者比例较高、发病年龄较大(P<0.05);各等级高血压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0级比较,Ⅱ、Ⅲ级病程更长(P<0.05),Alb、eGFR水平较低(P<0.05),Scr、BUN、24h尿蛋白水平更高(P<0.05);Ⅰ、Ⅱ、Ⅲ级肾小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较0级更高(P均<0.005);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Scr及肾小血管病变是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更重,病理特点表现在肾小血管病变更显著,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及肾小血管病变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肌酐水平可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了解高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老年及老年前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组织学类型及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肾小管功能、肾功能和蛋白尿作了观察与分析。结果本组肾小管功能不全和小管间质形态学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多项肾小管功能检测指标的异常与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小管间质损害亦与肾组织学类型、肾功能和尿蛋白量有关。结论监测高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对有条件者行肾活检,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肾小管间质病变,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 ,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 ] 。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一、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和严重程度 ,病变活动性组织学指标与蛋白质的多少、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而肾功能减退更密切相关于间质纤维化 ,而并非肾小球的损伤。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老年及老年前期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高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老年及老年前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组织学类型及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肾小管功能,肾功能和蛋白尿作了观察与分析。结论监测高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对有条件者行肾活检,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肾小管间质病变,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间质损伤对肾损害的进展及其预后起关键性作用,然而肾小管间质损伤早期缺乏临床表现,肾活检无法动态检测其损伤过程且为创伤性检查。本文就目前肾间质损伤后出现的生物学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I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既往认为DN的早期病变部位在肾小球,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小管的病变无论从发病时间或发病机制均有其独立性,并且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在正常范围时,就已经存在肾小管损伤。现对DN肾小管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 Retinol - binding protein,RBP)含量水平,探讨尿液中RBP在高血压、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106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人,分为高血压无肾病组、高血压合并肾病组、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合并肾病组、糖尿病高血压无肾病组和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肾病组等6个组,同时选择55例正常体检病人做对照组.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尿液RBP进行检测,并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正常对照组尿液RBP值0.45±0.16;实验组尿液RBP在0.57±0.18~17.22±3.11之间.即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的RBP含量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高血压及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诊断高血压及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l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TIL)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以接受经皮肾活检术确诊的46例IgA肾病患者(IgA肾病组)为研究对象,以10例肾小球轻微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肾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及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_1(1FGF-β_1)表达,Katafuchi半定量标准进行TIL分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根据患者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对ISI与TIL分级、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和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gA肾病组患者ISI降低,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减少,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增加(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gA肾病患者ISI与TIL分级、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及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与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IgA肾病TIL程度与患者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提示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损伤较肾小球病变在肾脏病进展中意义更为重要,中医药在防治肾小管间质病变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就肾小管间质损伤与中医药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l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TIL)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以接受经皮肾活检术确诊的46例IgA肾病患者(IgA肾病组)为研究对象,以10例肾小球轻微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肾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及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_1(1FGF-β_1)表达,Katafuchi半定量标准进行TIL分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根据患者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对ISI与TIL分级、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和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gA肾病组患者ISI降低,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减少,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增加(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gA肾病患者ISI与TIL分级、肾小管间质TGF-β_1表达及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与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IgA肾病TIL程度与患者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提示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葵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肾小管性蛋白/酶的影响。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24例,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4例;两组均采用糖尿病饮食管理、运动治疗,在控制血糖、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黄葵胶囊5粒/次,3次/天,持续服药3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清胱抑素-C(Cys-C)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NAG、β2-MG和Cys-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也均下降,但治疗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Cys-C、NAG和β2-MG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葵胶囊可减少早期DN患者肾小球性蛋白尿,减轻肾小管损伤,延缓DN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