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的形态变化模式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各种类型的淋巴瘤进行CD2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FDC网的形态变化模式。其中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6例、浆细胞瘤6例、MALT淋巴瘤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5例、NK/T细胞淋巴瘤8例、滤泡性淋巴瘤4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AITL 3例、FDC肉瘤2例。结果 FDC网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的形态变化可归为4种模式:①破坏消减型:绝大部分淋巴瘤FDC网完全或部分破坏,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浆细胞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②存在型:FDC网存在,甚至有数量增多,包括MAL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 ③增生紊乱型:FDC网增多、变形、紊乱,如AITL; ④全表达型:FDC网在肿瘤组织中每个细胞表达,如FDC肉瘤。结论 FDC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存在不同的形态变化模式,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6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B细胞性淋巴瘤52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T细胞性淋巴瘤14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的黏膜相关性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非霍奇金淋巴瘤365例WHO新分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 5例NHL中 ,结内 14 1例 ,结外 2 2 4例 ;在 2 2 4例结外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颅内 ;B细胞淋巴瘤 2 71例 ,T细胞淋巴瘤 92例 ,非T非B淋巴瘤 2例 ;113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82 3% ;4 5例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91 1%。在B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在 92例T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结论 广东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 ,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 ,但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择首诊并治疗的12例浅表淋巴瘤的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总结超声图像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2例中仅4例(33.3%)超声提示淋巴瘤,1例误诊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误诊卡斯尔曼病(CD),1例误诊皮下软组织感染,余5例超声提示淋巴结增大。12例中1例为浅表软组织淋巴瘤,病理类型为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1例为结内淋巴瘤,包括2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4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共22个肿大淋巴结(10个发生于颈部,6个腋窝,2个腹股沟,2个锁骨上窝,1个枕部,1个耳后),90.9%L/S比值≤2,68.2%门髓质消失,68.2%皮质回声低回声背景下点线状回声为主,45.5%包膜不完整,36.4%血流类型混合型,门型和中央型均为22.7%,边缘型为18.2%,45.5%血流密度Ⅳ级,31.8%Ⅲ级,22.7%Ⅱ级。结论 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软组织淋巴瘤罕见,结内淋巴瘤常见,超声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眼眶、五官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眼眶、五官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对特征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资料。结果 13例中,眼眶淋巴瘤4例。上颌窦淋巴瘤2例,鼻咽淋巴瘤4例,扁桃体淋巴瘤2例,鼻腔淋巴瘤1例,其中伴眼睑肿物2例,相邻鼻背、颌面部皮肤软组织肿胀3例,局部骨质吸收2例,结论 眼眶,鼻窦,上颌窦,鼻腔肿物,相邻鼻背,颌面部皮肤肿胀或形成肿物,不伴骨质破坏,是提示淋巴瘤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外周血表现和骨髓侵犯的概率,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对1 024例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确诊的1 024例恶性淋巴瘤病例中血常规正常者744例,单纯红细胞减低者133例,红细胞合并白细胞减低者68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减低者49例,淋巴细胞增高者30例。骨髓涂片显示正常者788例,骨髓受侵犯者203例,合并白血病者33例。在236例受侵犯和合并白血病的病例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占200例,而B细胞淋巴瘤占133例,T细胞占67例,霍奇金淋巴瘤(HL)仅占36例;淋巴瘤分期在1、2期的占788例,3、4期的占236例。结论淋巴瘤早期外周血往往表现正常,骨髓的受侵犯时外周血也可正常,而当淋巴瘤进入晚期时可合并白血病,早期的侵犯骨髓活检比涂片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21例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西京医院2014-01—2016-05间由浆膜腔积液诊断为淋巴瘤者21例,对其进行常规涂片、染色、离心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对部分病例进行基因重排分析,并对照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21例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87岁,中位年龄64岁。14例为胸腔积液,6例为腹腔积液,1例为心包积液。21例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学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或基因重排明确分型的13例,2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3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2例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其余8例中4例因有淋巴瘤病史,未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例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病例较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转移癌或结核性浆膜腔积液。对浆膜腔积液进行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同时离心包埋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可有助于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各1例;7例惰性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瘤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瘤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瘤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瘤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瘤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瘤。18F-FDG PET/CT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1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回顾性分析,总结声像图特点。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6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1例。结论:超声不易正确诊断PBL,但可以作为临床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15例肝脏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其中原发性肝淋巴瘤4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l例,2例采用超声造影检查(1例为原发性肝淋巴瘤,1例为继发性肝淋巴瘤)。结果常规超声发现有9例肝脏占位,其中原发性肝淋巴瘤4例,继发性肝淋巴瘤5例;6例继发性者肝内未见占位。原发性肝淋巴瘤2例单发,2例多发,所有肿块二维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3例合并肝脏肿大。5例有明显肿块的继发性淋巴瘤表现为2例单发,3例多发,其中3例肿块二维超声表现为低回声,l例为高回声,1例为等回危3例肝脏肿大合并2例脾脏肿大及1例脾脏内片状低回声区。6例肝内未见占位的继发性者脾脏均肿大,4例肝脏肿大,1例脾脏内可见片状低回声区。1例原发性肝淋巴瘤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团块动脉期周边呈厚环状轻度高增强;l例继发性肝淋巴瘤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团块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中央见小片无强化区。结论肝脏淋巴瘤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血流不丰富,造影以动脉期周边不均匀增强为主;肝或脾肿大而常规超声未发现占位者不能完全排除肝淋巴瘤浸润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