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46例患者中45例切口I期愈合,发生暂时性面瘫3例,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出现涎腺瘘1例。结论:腮腺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腮腺肿瘤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帮助病人很好地配合手术治疗。方法:收集腮腺肿瘤手术病例46例,其中腮腺肿瘤和腮腺部分切除术35例(76%),腮腺全切除术11例(24%)。分别对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及手术后护理的内容和实施措施进行总结。结果:46例病人均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手术,平安的度过围手术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术后的康复。结论:腮腺肿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术后康复,是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辅助环节。  相似文献   

3.
总结25例腮腺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出院指导4个方面,护理重点是术区皮肤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切口护理、饮食结构的调整、口腔护理,认为精心的护理为腮腺肿瘤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刘瑞芝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6):1081-1082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行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术后刀口均为Ⅰ期愈合,无面瘫、涎瘘及Frey's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行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术后刀口均为Ⅰ期愈合,无面瘫、涎瘘及Frey’s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骨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肿瘤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能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9例采用"微骨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资料,进行术前疏导及采取个体化护理,提供相关信息,完成术前各项常规和特殊检查,术中保持情绪稳定,术后病情动态观察,科学合理治疗,功能锻炼指导,强调术后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出院后定期复诊。结果 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减少"微骨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05例腮腺混合瘤手术患者术前注意心理护理及做好各种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切口负压引流护理和常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103例切口一期愈合,2例导致涎瘘,给予加压包扎9d,切口愈合良好。暂时性面瘫23例;耳颞神经综合征5例;术区麻木105例。结论:做好腮腺混合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换药次数,切口一期愈合率高,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对39例腮腺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给予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患者均恢复良好,未发生面神经麻痹或出血等并发症。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脂肠肿瘤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给予认真细致观察及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22例无并发症,8例有并发症发生,经过围术期的认真观察与护理,27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1例因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肿瘤围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进入康复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围手术期护理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经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肿瘤直径均≤3.0 cm)均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采用类"N"形美容切口,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观察34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复发等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在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无一例出现唾液潴留及涎瘘。34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腮腺乳头丰满,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腮腺肿瘤是涎腺肿瘤的最常见类型,大多为良性,但恶性仍占一定比例。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术前评估良恶性腮腺肿瘤,对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新技术对于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及区分良性肿瘤类型具有较好价值。本文对超声新技术术前诊断腮腺肿瘤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及MRI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9例在我院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2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CT和MRI检查,分析不同病变的CT和MRI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肿瘤CT检查边界清晰、钙化及囊变检出率高于恶性肿瘤(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体责任制护理在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124例,随机分成常规组与整体责任组,治疗中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整体责任制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发热时间、腮腺肿胀持续时间、治疗效果及相关后遗症。结果整体责任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责任组发热时间及腮腺肿胀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责任组与常规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整体责任制护理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可显著缩短发热及腮腺肿胀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the case of an extranodal non-Hodgkin's lymphoma mimicking a benign tumor in the left parotid gland of a 71-year-old woma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painless, mobile mass was suggestive of a benign parotid tumor such as an adenoma. The intraglandular tumor appeared sonographically as a well-circumscribed, hypoechoic, homogeneous, lobulated mass with mild distal sound enhancement.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showed marked intratumoral vascularization. The tumor was resected by lateral lobectomy of the parotid gland and was found histopathologically to be a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临床医学》2010,30(11):23-24
目的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良性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所有病灶平扫、动脉期、延迟期CT值进行详细测量,并对病灶所在腮腺腺体CT值进行测量。结果14例Warthin瘤中,男11例,女3例;中位年龄64岁。单侧单发病例7例,单侧或双侧多发病例7例;位于浅叶后下部11例;边缘清晰13例;病灶最大径>3 cm 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8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2例,延迟廓清11例。结论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较常见肿瘤,其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易出现单或双侧多发病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延迟廓清有一定的特异性,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多可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