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德县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县1977-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螺、病情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收集全县1977~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螺、病情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77-2009年广德县开展了大规模查灭螺和查治病等防治工作,1995年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32年间,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出现了1984~1986年回升高峰,2005年后又缓慢上升趋势;人群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79年、1983年出现病情反弹,2004年也有小幅波动,同时1978年、1979年、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均出现了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结论广德县血吸虫病病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现象;钉螺面积下降迟缓,呈徘徊趋势。提示今后要加大综合治理灭螺力度,提高灭螺效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繁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全县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和人畜病情、螺情等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2 476.17hm2,较2004年下降了23.05%;有螺环境数182个,较2004年下降了24.48%;人群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从2004年的7.55%下降至2012年以后查不出阳性;耕牛感染率从2004年的8.5%降至2011年以后查不出感染牛。2007年全县达疫情控制标准,2010年以后全县无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2011年以后全县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2年全县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2004年以来,通过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较大面积钉螺分布环境,疫情存在反弹风险,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南京市浦口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浦口区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措施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2011年全区钉螺面积383.11 hm2,阳性钉螺面积为0,有螺条块数15个,均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4-2011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呈低度流行态势,防治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传播阻断以及阻断后疫情反弹地区螺情与病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四川省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喜德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前10年-2008年的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青白江区活螺密度增长与有螺面积增长呈正相关(r=0.74,P<0.01),居民感染率持续下降;龙泉驿区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喜德县人群感染率分别与有螺面积、活螺密度呈正相关(r=0.53,P<0.01;r=0.42,P<0.05)。结论螺情反弹往往早于人群病情出现,提示在达标地区可将钉螺的回升作为疫情反弹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有螺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进一步消除潜在传染源是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策略制订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14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计算人、耕牛血吸虫疫情及螺情指标。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32%,较2010年下降了86.21%;2010年耕牛感染率为1.22%,后下降至0.75%、0.69%,2013年耕牛全部被淘汰。2010~2014年钉螺面积下降缓慢,未发现新增有螺面积,201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有反弹趋势。 结论  沙市区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螺情指标下降缓慢,甚至有反弹趋势。今后需要在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当地螺情,巩固血吸虫病控制成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 结果  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怀宁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2 年怀宁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2009~2012 年,该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2012 年全县三类村和四、五类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较2009 年分别下降了45.54%和51.41%,2012 年现存晚期血吸虫病人为313 例,4 年间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2009~2012 年全县耕牛感染率分别为1.5%、1.48%、0.88%和0.71%,呈逐年下降趋势;4 年中全县有螺面积降幅不明显,但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密度明显下降;2012 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鹤庆县2009-2011年螺情下降缓慢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9-2011年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查灭螺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鹤庆县2009-2011年在历史灭钉螺面积和可疑环境中查出的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为16.00%、45.69%、27.75%;在上年度灭螺面积中查出的钉螺复现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4.00%、54.31%、72.25%.2009-2011年各项螺情指标下降村数大于上升村数;2009-2011年全县查出有钉螺的行政村为26个,其中高原峡谷地区占15个,占全县有螺村的57.69%; 2009-2011年高原峡谷地区各年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比例为55.18% ~ 60.77%,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高原峡谷地区高于高原平坝地区.结论 鹤庆县2009-2011年螺情下降速度缓慢,应总结经验,提高质量,因地制宜,采用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并重的综合治理措施,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大幅度压缩钉螺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铜陵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08年铜陵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疫情监测各项指标明显下降,2008年与2004年相比,人群感染率下降26.81%、耕牛感染率下降73%,钉螺面积压缩135.839 hm2,阳性螺面积下降122.45 hm2,阳性螺平均密度下降81.82%.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 通过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铜陵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宣州区新田镇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宣州区新田镇2000~2010年血吸虫病防治螺、病情资料,分析全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结果 2000~2010年,人群感染率发生2000的高峰后又出现三次波动,分别在2003年、2005年和2009年,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急感病例仅在2000年出现1例,其他年份均无急感发生.钉螺面积在2000~2003年间较稳定,2004年出现回升,2007年出现小波动.结论 11年来,新田镇人群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复现,致使总面积增加,形势严峻.提示全区血防工作要结合疫情特点,加强钉螺的监控,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确保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00~2004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点疫情的监测,观察2000~2004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态势。方法在江苏省设立12个疫情监测点,每年对钉螺情况和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等调查,纵向监测全省疫情的变化。结果全省大部分监测点螺情回升,2004年比2000年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上升了97.97%和3.33倍;尤其是未控制的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有所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50.18%。居民平均感染率在0.04%~0.15%之间,稳定地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在2000~2004年间有所回升,期间防治措施虽发挥了良好的控制疫情效果,但其力度与疫情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强监测,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5-2009年宣城市螺情分析显示,宣城市钉螺面积、阳性螺面积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每年均能查出钉螺复现。应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以压缩钉螺和感染性螺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特征,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村为单位,收集并整理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aTScan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人群、钉螺及耕牛感染血吸虫的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新建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9年的0.10%下降至2014年的0.000 68%。钉螺血吸虫感染率波动较大,2012年最高为1.04%,2014年下降至0。耕牛感染率2012年最高,达1.98%;2014年下降至0。时空聚集探测显示,新建区3个人群血吸虫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联圩乡及松湖镇的20个自然村,2个钉螺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和南矶乡的5个自然村,1个耕牛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的3个自然村。结论 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6个聚集区域所覆盖的自然村是该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疫情监测资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安徽省钉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2012年钉螺面积较2011年下降了10.55%,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1只/0.1 m2。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动徘徊状态,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2013、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且病例呈散在分布,2013、2014年全省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市、区)数分别为4、9、14个,乡(镇)数分别为33、76个和32个。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巩固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宣州区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宣州区1999—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螺、病情资料,分析全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征。结果1999—2009年,人群血检阳性率下降了59.16%:急感病例出现波动: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耕牛平均感染率下降了52.87%;钉螺面积出现上升态势.增加约130hm2。结论10年来.宣州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钉螺总面积增加.形势严峻.提示全区血防工作要结合疫情特点.加强钉螺的监控.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确保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宣州区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宣州区1999—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螺、病情资料,分析全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征。结果1999—2009年,人群血检阳性率下降了59.16%:急感病例出现波动: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耕牛平均感染率下降了52.87%;钉螺面积出现上升态势.增加约130hm2。结论10年来.宣州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钉螺总面积增加.形势严峻.提示全区血防工作要结合疫情特点.加强钉螺的监控.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确保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评价山丘型地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综合措施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句容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和疫情资料,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句容市钉螺面积、 活螺密度分别自43.13 hm2 、 1.48只/0.1 m2 下降至0; 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阳性率持续下降; 居民和学生的血防健康教育知晓率分别自88.43%、 82.04%提高到92.56%、 95.74%; 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 (r = -0.864, P<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地区坚持灭螺和化疗为主的血吸 虫病综合措施可使血吸虫病疫情快速、 稳定下降, 从而推进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