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作为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其与日本血吸虫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日本血吸虫必须借助钉螺作为中间宿主,进行无性增殖逸出尾蚴后,才能继续完成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种下分化及鉴别在血吸虫病防治、钉螺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证据综述了湖北钉螺种下分化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地区都有分布,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陆,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至2002年全国共有钉螺面积351 885.06 hm^2.湖北钉螺不仅在我国分布较广,而且在形态学、遗传学以及钉螺对血吸虫易感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对湖北钉螺亚种的分类,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以前主要是依据钉螺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对寄生虫的易感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4.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 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种下分化及遗传变 异对于防治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形态学水平、 细胞水平、 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等方面对湖北钉螺的 分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认为DNA序列测定技术是目前湖北钉螺分类鉴定的理想技术和今后的研究重 点。  相似文献   

5.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是构成血吸虫病传播不可缺失的环节,其地理分布区与血吸虫病流行区呈高度的一致性。在我国湖北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广东、上海、福建、广西、  相似文献   

6.
湖北钉螺分类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钉螺属软体动物门 (Phylum Mollusca)、腹足纲 (ClassGastropoda)、前鳃亚纲 (Subclass Prosobranchia)、麂眼螺超科 (Superfamily Rissocea)、圆口螺科 (Fam ilyPomatiopsidae)、圆口螺亚科 (Subclass Pomatiopsinae)。根据形态学上的特征 ,钉螺属又分为两个种 :湖北钉螺 (Oncome-lania hupensis)和微小钉螺 (Oncomelania minima) [1 ]。分布于日本的微小钉螺不传播血吸虫病 ,在医学上没有研究意义。湖北钉螺 (Gredler,1881) [2 ] 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缅甸、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 ,我国 12个省、…  相似文献   

7.
钉螺最早是在我国湖北省武昌发现的,1881年由Gredler定名为湖北钉螺(Oncomelanm hupensis),此后,陆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由于钉螺的形态变异大、孳生环境复杂等,曾引起钉螺命名的混乱。1981年刘月英等将我国大陆分布的钉螺分为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丘陵亚种、滇川亚种、广西亚种和福建亚种。  相似文献   

8.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杀灭钉螺是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的杀螺方法有生物、物理和药物杀螺,而药物杀螺仍是控制钉螺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杀螺药和植物性杀螺药,本文就当前杀螺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化学杀螺药  相似文献   

9.
本文进行了安徽贵池、湖北监利、广西桂平、四川天全、云南洱源及福建福清6地日本血吸虫和钉螺的人工交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各地日本血吸虫与钉螺呈现不同的相容性。湖北、安徽两地的血吸虫幼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无差别。湖北、安徽两地血吸虫幼虫很难在云南、四川两地钉螺体内发育成熟逸出尾蚴:反之,云南、四川两地血吸虫幼虫与湖北、安徽两地钉螺却可相容。广西的血吸虫幼虫或钉螺与安徽的钉螺或幼虫亦可交互感染而相容,但尾蚴逸出前期均较感染本地钉螺的为长;广西的血吸虫幼虫与四川、云南、福建的钉螺并不相容。福建的钉螺与安徽、云南两地血吸虫幼虫均可相容。本文还提出了在研究日本血吸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时,必须包括逸出尾蚴的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的数据,才能正确评价两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生态特征及与血吸虫的相容性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该类研究对防控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温度、湿度、植被、土壤等影响钉螺生存的生态因子和钉螺密度、钉螺异地生长繁殖,以及钉螺与血吸虫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采自江西省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与四川省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共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携带日本血吸虫阴、阳性螺间的趋光性差异。方法 野外采集江西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星子县和玉山县、四川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天全县和彭山县的钉螺,逸蚴法筛选出阴、阳性钉螺,人工方法分离雌、雄螺,利用自制的趋光性实验暗箱,以白色光为光源,最适宜光照强度下分别对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阴、阳性螺进行趋光性实验。结果 在1 500Lux的光照强度下,30 min实验时间内,8个阴性螺实验组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经统计分析,雌、雄钉螺间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同一亚种的不同地域株钉螺之间的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个亚种间的钉螺在5、10、15、20、25 min时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在30 min时2个亚种间的趋光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指名亚种高于滇川亚种;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在30 min的趋光性显著低于阴性螺。结论湖北钉螺不同亚种间的趋光性存在差异性,而同一亚种内的所有阴性钉螺间的趋光性相同,当其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后趋光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性。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和芜湖市有螺有病地区的湖北钉螺,提取其头足部基因组DNA,用7条GC含量不同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DNA带型,比较两地湖北钉螺基因组DNA的遗传差异性,并计算其遗传距离。结果两地区湖北钉螺PCR产物呈多态性,扩增产物中除具有相同的DNA条带外,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扩增片段共享度F值为0.603,DNA条带亮度也有不同。两地湖北钉螺遗传距离为0.387。结论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基因组DNA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3.
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内在防御机制,特别是它们的血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防御系统的主要效应因子,对于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很有意义。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于阴性湖北钉螺(O. hupensis])和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的阳性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方法分别在培养后3、5、7、12、16、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和90 d对其进行连续组织切片和H & 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血淋巴细胞具有一个圆形的核,在其被染成深蓝色的细胞质中有一些密集的颗粒状物质。根据细胞核的体积,血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大、中和小3种类型,其直径分别为8.1~8.6 μm (大), 5.5~6.0 μm (中), 4.2~4.7 μm (小)。通过对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足部、围心腔、胃肠道、消化腺以及生殖腺5个器官部位的血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发现感染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后的湖北钉螺(O. hupensis]),这几处的血淋巴细胞数量都有所增加。湖北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在围心腔处最多,而在足部区域最少。这3种类型的血淋巴细胞在钉螺所有部位都有所增加,且中型血淋巴细胞最多,大型和小型血淋巴细胞较少。结论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在湖北钉螺(O. hupensis])对于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的内在防御机制以及更有效的控制血吸虫病的深入研究中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观察被目平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双重感染钉螺后钉螺体内外分泌物及其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的关系。方法 观察钉螺感染外睾吸虫21 d、37 d、55 d、70 d和85 d后再感染血吸虫,经482 d后,取钉螺软体组织作埋蜡连续染色制片。结果与结论 无论单独感染目平外睾吸虫或两种吸虫双重感染,均可在螺软体发现多种分泌物,随时间延长分泌物数量逐渐增多。螺体内含小细胞核的分泌物和螺副腺细胞都出现在各时期的血吸虫残骸体内。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中间宿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WHO倡导的血吸虫病二元化防治策略的指导下,血吸虫中间宿主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者力求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其遗传、进化、生物地理分布、生殖、免疫、代谢、诊断机制,探求其如何成为血吸虫的适宜中间宿主。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为监测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便捷服务,但大型水利建设项目为血防工作带来不确定影响,其长期效应仍在观测之中。在灭螺方面,高效低毒的化学灭螺药在继续筛选中,生物灭螺和无害化钉螺的研究进展值得关注。该文主要对血吸虫中间宿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双重感染湖北钉螺,后进入螺体的血吸虫幼虫全部被击毁,双重感染间隔时间愈长,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的效力愈强烈.为要了解钉螺血淋巴细胞在所有螺体存在及进入血吸虫幼虫体内情况是否相同,开展了本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共检查双重感染间隔时间21d、37d、55 d、70 d、85d5组不同时龄的血吸虫幼虫50条.50条血吸虫幼虫周围螺组织大中小3种血淋巴细胞总数:大1 43粒、中386粒、小219粒;血吸虫幼虫体内3种血淋巴细胞总数:大40粒、中65粒、小60粒;两者总数:大183粒、中451粒、小279粒;每条血吸虫幼虫体及其周围的平均数为:大3.7粒、中9粒、小5.6粒.5组每种血淋巴细胞平均数及百分比情况如下:间隔21d:9(45%)、15.9(35%)、7.4(27%);间隔37 d:4.1(21%)、11(24%)、7.8(29%);间隔55d:3.6(18%)、8.6(18%)、5.2(1 9%);间隔70 d:2(10%)、7.9(17%)、3.4(1 3%);间隔85 d:1.2(6%)、2.9(6%)、3.1(11%).结论 显示间隔时间愈长,大中小3种血淋巴细胞数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对抗性。 方法 通过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对湖北钉螺的双重感染 ,计算血吸虫的感染率和尾蚴逸出量 ,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钉螺组织学变化。 结果 钉螺在感染血吸虫 37d后再感染外睾吸虫 ,经一定时间后检查发现 ,血吸虫的感染率为 5 2 9% ,显著低于同时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的感染率 (75 9% ) ;先感染叶巢外睾吸虫 ,经 10、 32、6 0、 10 0和 12 0d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 ,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6 4 %、 6 6 7%、 6 5 2 %、5 6 4 %和 5 7 1% ,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 90 5 % ,经统计检验 ,各双重感染实验组血吸虫与对照组的感染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对各试验组及对照组钉螺逸出尾蚴试验发现 ,试验组钉螺血吸虫尾蚴逸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逸出量。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双重感染组钉螺消化腺萎缩 ,消化腺盲囊间隙只有少量血吸虫子胞蚴 ,血吸虫子胞蚴皱缩、变形及不规则 ,且子胞蚴中只含稀疏的尾蚴胚球 ,有的子胞蚴中已无胚球 ;而单独感染血吸虫的对照组中血吸虫均发育到成熟的子胞蚴或尾蚴。 结论 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  相似文献   

18.
正血吸虫病是当今世界危害仅次于疟疾的人类寄生虫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估计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1.947亿[1]。血吸虫病在世界上至少已流行2 300年以上,20世纪初,人们才掌握了血吸虫的生活史,发现钉螺(Oncomelania snail)为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并且发现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钉螺的生态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3]。因此,对有螺地区感染性钉螺的密度及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钉螺对氯硝柳胺敏感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钉螺对氯硝柳胺的敏感性。 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兼顾我国钉螺孳生地类型 ,抽取了 10省 (市 )、33个县 37个点的钉螺 ,氯硝柳胺用脱氯自来水配成有效浓度为 1.0 0 0 0、 0 .5 0 0 0、0 .2 5 0 0、0 .12 5 0、0 .0 6 2 5、0 .0 313和 0 .0 15 7mg/L的药液 ,在 2 5℃室温下分别进行浸泡杀螺实验。  结果  1.0mg/L氯硝柳胺浸泡钉螺 2 4h死亡率达 10 0 % ,各点钉螺的LC50 为 0 .0 32 0~ 0 .16 89mg/L ,均值为 0 .0 92 0mg/L。 0 .5mg/L氯硝柳胺浸泡钉螺 48h死亡率达 10 0 % ,各地区钉螺的LC50 为 0 .0 2 99~ 0 .1114mg/L ,均值为 0 .0 6 2 7mg/L。不同点间钉螺对氯硝柳胺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不同点间钉螺对氯硝柳胺敏感性存在差异 ,但 1.0mg/L氯硝柳胺可有效浸杀我国所有地区的钉螺。  相似文献   

20.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62kDa重组抗原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并鉴定日本血吸虫62kDa重组抗原。方法:将Sj62/pGEX-1 λT/TG2克隆菌用IPTG诱导表达,经超声粉碎,离心后取上清过GS4B柱,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洗脱液洗脱后获得纯化的rSj62/26GST重组融合蛋白,用Thrombin酶切后获得纯化的rSj62重组蛋白,并对重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重组蛋白纯度较高,且可被血吸虫感染的鼠血清识别。结论:用重组的方法获得了与天然虫源蛋白性质相似的重组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