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建立颅内动脉瘤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物选择。  相似文献   

2.
肝癌的治疗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手段,鉴于医德和伦理的约束,利用肝癌实验性动物模型开展肝癌的实验性治疗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自1934年Yoshida首先用邻位氨基偶氮甲苯(OAAT)成功地诱发了大鼠肝细胞癌,其后40~60年代,各种化学物(二乙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B_1等)诱发的及移植性大小鼠肝癌模型不断问世。7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了裸鼠人肝癌移植模型的报道。我国肝癌模型的研究在50年代后期开始,60年代陆续开展了奶油黄(DAB)、亚硝胺及黄曲霉毒素饲料的诱癌实验,1978年强家模等建立了我国第1株移植性大鼠肝癌模型,1981年汤钊猷等首先将1例人肝癌标本移植于裸鼠获得成功。目前采用多种方法制做的肝癌动物模型正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吻合右侧颈动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部造成颅内静脉窦高压模型后,能否产生硬脑膜动静脉瘘。方法将51只体重为200~25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1)实验组:45只大鼠,接受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的手术。(2)对照组:6只大鼠,仅解剖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而不吻合或闭塞。术后90d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有无动静脉瘘。结果实验组有28只大鼠出现面部动静脉瘘,其中6只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出现率为13.3%。对照组大鼠未见动静脉瘘。结论颈动静脉吻合后合并静脉窦闭塞的大鼠静脉窦高压模型能产生类似临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以作为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霍明轩  刘伟  王倩  冯波 《山东医药》2021,61(15):103-106
糖尿病脑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脑的神经生理学和结构均发生改变.糖尿病动物模型按照制备方法不同,分为实验性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实验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单纯高糖高脂饮食诱导法、化学药物诱导法、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法等,也可以用STZ侧脑室注射的方法来制备糖尿病脑病模型.通过上...  相似文献   

6.
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死亡率高,现已有很多研究为其临床的治疗提供基础依据.在这些研究中,肝癌动物模型的使用很广泛.以下我们回顾现今常用的肝癌动物模型,并对未来肝癌动物模型的发展做一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摘要] 口腔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因其位置特殊、恶性程度高,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组织的缺损,导致语言、咀嚼和吞咽等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死亡。研究人员建立了与人类口腔癌相似的口腔癌动物模型来研究口腔癌的病因、发展、浸润和转移机制,为口腔癌的诊疗提供依据。该文对口腔癌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从1957年Mccune等首次经动脉壁内注射芥子氮诱导出动脉瘤以后,学者们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动物模型颅内动脉瘤的建立越来越接近人体的动脉瘤。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动脉瘤模型能真正完全模拟人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对动脉瘤模型的各种建立方法、各自的特点以及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咳嗽的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咳嗽的发生机制和开发镇咳药物,人类可通过一些动物实验模型作为研究工具,目前已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动物实验模型,这些方法都为研究人类咳嗽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1.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一种合适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健康杂种犬 12只 ,用心导管技术将铜网圈置入犬冠状动脉内 ,使之在局部形成血栓。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阻塞性血栓形成 ,病理切片显示犬冠状动脉内血栓与人类冠状动脉血栓结构相似。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血栓形成耗时较短 ,平均仅 ( 16 .8± 10 .5 ) m in,闭塞血管可任意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稳定的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就其发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Abbocath(?)-T 26G聚四氟乙  相似文献   

13.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938-1942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治疗上的困难性和复杂性,采用动物模型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筛选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研究者更清楚了解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综述了小鼠、大鼠、兔、树闙等常用的实验动物及建模方法,包括自发型、诱发型、移植型和基因修饰型等,综合文献研究可见,肝癌模型各有特点,当依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模型,其中在中医药研究中,诱发型动物模型较为常用。在模拟人体遗传等因素发病方面,转基因模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生物研究平台。为开展肝癌模型研究或者药物筛选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T)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将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等抗原注入有免疫缺陷的动物体内、T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给予动物高碘喂养及与TG协同作用、采用重组的TSHR多肽或核酸免疫动物、胸腺切除和胸腺X线照射诱导等。另外某些变异的种属如OS鸡、Beagle犬等自发形成AT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CM)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CM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观察治疗后其对肿瘤大小、生存期、肝功能、SOD的影响。结果:①CM有明显缩瘤作用和显著延长带瘤鼠生存时间(与NSG相比,P<0.01及P<0.05);②CM能提高荷瘤鼠红细胞SOD酶活性,有降低MDA含量作用(P<0.01);③CM具有保肝作用,④CM可能具有消腹水、抗转移作用;⑤光镜下CM组瘤细胞肿胀,而坏死率较低,推知CM内真正的细胞毒物质缺乏或缺如。结论:CM具有抗大鼠移植性肝癌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瘤体大小与SOD可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节置换术可以解决患者关节的功能问题.但是,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严重影响关节假体的寿命和功能,可导致手术失败.假体磨损产生的微粒可造成关节假体周围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发生骨质疏松,造成无菌性松动.通过临床随访、影像学监测、动物模型观察等方法能了解细胞组织和磨损微粒之间的联系.本文对近年有关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动物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缺乏免疫反应的新型主动脉夹层(AD)动物模型,并研究不同的造模药物剂量,为探讨人源性活性物质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52只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42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42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使用不同剂量给予β-氨基丙腈(BAPN)饮水28d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皮下灌泵24h;对照组正常饮水28d。每7天测量一次体质量,观察体质量改变;第28天处死存活裸鼠,观察血管直观变化,使用HE和EVG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计算各组AD形成率及破裂率。结果:对照组无AD形成,实验组部分小鼠可见明显的主动脉扩张及壁内血肿,血管可见内膜撕裂、血细胞进入管壁,弹力纤维紊乱或断裂,证实形成AD。实验A、B、C、D组形成率分别为50%、90%、70%及80%,破裂率分别为41.67%、80%、20%及70%。结论:成功构建简单、方便的主动脉夹层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并形成不同的形成、破裂率,以适应不同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肝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细胞癌在1990年时为全球第四位癌症杀手,而2000年则变成第三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即为第二位癌症杀手,在农村仅次于胃癌,在城市仅次于肺癌.文献报道,愈是肝癌高发区,其发病年龄愈向中青年移行.在南非肝癌患者平均年龄为37.6岁,斑图仅32岁;在中国启东48.5岁,我国其他地区都超过50岁;加拿大64.5岁[1].近年,日本肝癌发病高峰年龄接近70岁[2].随着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老年肝癌患者也有增加趋势.本文简述老年肝癌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副结核杆菌接种地鼠,以图建立一个模拟克隆病的小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地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腹腔接种副结核杆菌;对照组:20只分别接种生理盐水和死菌(各10只)。8个月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学观察,并对动物肠组织进行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副结核杆菌 DNA。结果:实验组 80% (16/ 20)的地鼠出现肉芽肿性肠炎。实验组所有 20只地鼠的肠组织均扩增出 400 bp的 DNA 片段。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肉芽肿性肠炎的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中晚期患者伴有严重的肝功能不全或肝内及远处转移,现有治疗手段如系统性化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等疗效均欠佳[1];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