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垂体腺瘤bFGF表达、血管形成与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相似文献   

2.
陈锋  俞文华  朱强  车志豪  王昊  董晓巧  许培源  张祖勇  傅林  杜权  陈军 《浙江医学》2011,33(11):1580-1582,1585
目的探讨肿瘤侵袭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8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42例和非侵袭组3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VE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指标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组的OPN、VEGF表达均较非侵袭组增高(均P〈0.05),其MVD值也较非侵袭组增高(P〈0.01),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P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1)。结论OPN影响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改变可能与促使肿瘤血管形成有关。OPN、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3.
垂体腺瘤中CXCR4、VEGF的表达及其与侵袭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蒋开源 《广西医学》2010,32(4):408-412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趋化因子-1(SDF-1)受体CXCR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9例非侵袭垂体腺瘤及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Ⅰ级15例,Ⅱ级14例,Ⅲ级10例)瘤组织中CXCR4及VEGF水平。采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均可见CXCR4和VEGF的表达。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与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比较,CXCR4和VEGF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侵袭腺瘤的CXCR4及VEGF表达均高于Ⅰ级与Ⅱ级侵袭性垂休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r=0.653,P〈0.01)。结论 CXCR4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且随着侵袭程度的加剧而增高,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CXCR4与VEGF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对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后判断及疗效评定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恶性侵袭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用50例垂体腺瘤标本,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局限性垂体腺瘤(n=22)和侵袭性垂体腺瘤(n=28),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标本中PTTG、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组垂体腺瘤标本中PTTG、VEGF表达水平比局限组显著增高(P<0.05)。在侵袭组垂体瘤中,PTTG的表达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2,P<0.01),提示两指标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结论垂体腺瘤中PTTG、VEGF表达水平与其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侵袭垂体腺瘤和2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VEGF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VEGF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系。【结论】VEGF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及复发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为临床可靠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项威  陈大伟  顾卫宏  别黎 《吉林医学》2006,27(7):797-798
目的:探讨局灶粘附激酶(FA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三者在50例垂体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的FAK、VEGF、MVD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FAK的高表达将直接导致血管发生的显著增强,其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VEGF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结论:FAK、MVD、VEGF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卵巢癌中雌孕激素受体VEGF蛋白的表达与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军  胡丽娜 《西部医学》2006,18(3):261-263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 lia l grow th factor,VEGF)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 icrovesse l dens ity,M VD)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其表达与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VEGF在12例正常卵巢、21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46例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人工计数M VD,分析VEGF与ER、PR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ER、PR阳性表达Ⅰ、Ⅱ期高于Ⅲ、Ⅳ期(P<0.05),高、中、低分化之间的ER、PR、VEGF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VEGF阳性率为63.04%,良性肿瘤组VEGF阳性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组中M VD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P<0.01);恶性肿瘤组中ER、PR表达均与VEGF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的ER、PR阳性率随临床分期进展而降低,提示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其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可能降低;ER、PR可能通过刺激VEGF表达而促进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进而促使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垂体腺瘤侵袭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7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LGF和VEGFR-1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PLGF和VEGFR-1 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PLGF和VEGFR-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57例垂体瘤患者中,30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7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LGF和VEGFR-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LGF和VEGFR-1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参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IPA)MRI特征,探讨其最大径、体积与其侵袭性的关系;研究垂体腺瘤(P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IPA,并以4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NIPA)为对照,PA的性质由MRI表现和术中所见共同确定,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IPA的判断标准采用Knosp分级标准,3、4级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测量PA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最大径,用公式(长×宽×高×1/2)计算肿瘤体积;采用SP法检测80例PA组织标本MMP-9、MMP-14及VEGF的表达,分析肿瘤的侵袭性特征与3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PA多见于大腺瘤及巨大腺瘤,肿瘤的侵袭性与其最大径及体积呈正相关(P<0.05);IPA的MMP-9、MMP-14及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NIPA组(P<0.05)。结论:MRI评价IPA侵袭性的准确性较高,其诊断应综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检查;MMP-9、MMP-14及VEGF可作为判断IPA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47、MMP-9和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垂体腺瘤标本的CD147、MMP-9及VEGF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CD14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93.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23.8%和52.4%(P<0.05);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58.6%和86.2%,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14.3%和42.9%(P<0.05);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1%和96.6%,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9.1%和57.1%(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的CD147、MMP 9和VEGF表达两两呈正相关(P<0.05),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CD147、MMP-9和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147、MMP-9及VEGF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有效指标;在肿瘤侵袭生长过程中,CD147与MMP-9、VEGF的产生有关,VEGF与MMP-9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1年1月-2007年12月新收治的910例可手术乳腺癌的ER、PR、HER2及各种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10例的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4%,浸润性小叶癌占1.7%,导管原位癌占5%,其他类型占4.9%;肿瘤卣径<2 cm占29.9%,在2~5 cm之间的占45.6%,5 cm的占24.5%;无淋巴结转移的占54.2%,3个及3个以下淋巴结转移的占25.5%,4个及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的占20.3%.ER表达阴件的占33.0%,PR表达阴性的为27.4%.HER2表达为+++的占20.1%.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就诊时淋巴结癌转移率减小(P<0.001),其他指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大小与淋巴结痛转移率呈正相关(P<0.001),与ER及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2);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01);ER及PR与HER-2呈明显负相关(P<0.001).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癌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PR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与HER2的表达呈负相关,HER-2的表达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临床上能更早期发现ER及PR阳性或HER2阴性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垂体腺瘤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运用实时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了166例垂体腺瘤标本中VEGF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结合病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特点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出现肿瘤卒中的无功能腺瘤中VEGF和VEGF-3的表达水平降低与肿瘤卒中有关(P<0.05);VEGF-1和VEGFR-2表达水平与肿瘤卒中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VEGF和VEGFR-3的表达下降与垂体腺瘤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价值研究,为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预后及评估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患者共59个乳腺恶性病灶的术前ABVS和传统手段超声图像特征,分别观察ABVS及两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效果。应用免疫组化法对ER、PR及HER-2进行检测,同时考察其基因表达与超声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8例乳腺癌患者59个乳腺恶性病灶中ER、PR及HER-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1.0%、64.4%、35.6%。ER、PR的阳性表达与冠状面汇聚征和边缘毛刺征相关(P<0.05)。HER-2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ABVS肿块内微钙化和形态不规则相关(P<0.05)。结论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及HER-2的表达与乳腺癌ABVS超声征象冠状面汇聚征、边缘毛刺征、肿块内微钙化、形态不规则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垂体腺瘤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细胞增生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来探讨它们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垂体腺瘤侵袭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65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TG、PCNA、bFGF 3者mRNA表达水平,3者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PTTG和PC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的表达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G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P=0.038)。结论 PTTG和PCNA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标志物;PTTG和bFGF的互相诱导表达可能促进了人垂体腺瘤的形成、发展,并参与侵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菲  李玉宏  吴凤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2,(5):28-29,31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原癌基因(C-erbB-2)表达的关系,为临床乳腺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85例乳腺肿块的超声改变,总结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将其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ER、PR及C-erbB-2因子表达结果相对照,分析乳腺癌超声特征与ER、PR及C-erbB-2因子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块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有毛刺、后方衰减的乳腺癌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的乳腺癌有更高的C-erbB-2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性改变,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乳腺癌超声特征与ER、PR、C-erbB-2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和雌、孕激素受体 ( 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5 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 6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 VEGF、ER、PR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它们的临床生物学意义。结果 :乳腺癌 VEGF阳性表达率为 6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VEGF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 ER、PR阴性组中 ,VEGF阳性表达率较高。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 ,与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可以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吴怀楚  吴曙粤  蔡颖 《广西医学》2011,33(6):677-679
目的 探讨脐血IgE、IL-2、IL-5水平与婴儿变态反应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IMX型化学发光检测仪,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95例新生儿脐血IgE含量;用酶标仪、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2、IL-5含量,并进行1年随访.结果 脐血IgE水平男性>女性(P<0.05),脐血IL-2、IL-5水平性别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类多激素型垂体腺瘤中雌激素受体(ER)在分泌不同类型激素的垂体腺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多激素型垂体腺瘤中分泌特定类型激素的垂体腺瘤细胞与ER阳性细胞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法检测33例多激素型垂体腺瘤标本中垂体激素合并ER表达的情况,即分别检测每1例标本中PRL ER、GH ER、ACTH ER、PSH ER、FSH ER和LH ER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多激素型垂体腺瘤标本中有22例(66.67%)表达ER,其中:PRL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10例、I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9例、FS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7例、GH ER双标染色阳性标本2例,33例标本的ACTH ER和TSH ER的双标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多激素型垂体腺瘤中,分泌:PRL、IH或FSH的垂体腺瘤细胞可表达ER;分泌ACTH或TSH的垂体腺瘤细胞不表达ER;分泌GH的垂体腺瘤细胞是否表达ER可能与该垂体腺瘤是否同时分泌PRL有关。ER很可能在多激素型垂体腺瘤PRL、IH及FSH腺瘤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增殖细胞核抗原67(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67,Ki-6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B-2)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灶组织蜡块,检测其中PR、ER、Ki-67与C-erbB-2的表达。结果:本组Ⅲ~Ⅳ期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Ⅰ期与Ⅱ期(P<0.05),Ⅲ~Ⅳ期与Ⅱ期病灶Ki-67与C-erbB-2阳性率高于Ⅰ期(P<0.05)。本组G3类型病灶PR、ER低于G1类型(P<0.05),Ki-67与C-erbB-2的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G2类型病灶Ki-67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本组浸润程度≤1/2的病灶PR、ER阳性率高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Ki-67阳性率低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浸润程度≤1/2病灶与>1/2病灶的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有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Ki-67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Ki-67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PR与ER阳性,Ki-67与C-erbB-2阴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分化较佳,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