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包扎时间与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的包扎时间及止血效果,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芳法常规股动脉穿刺的160例患者分为4组,术后人工压迫5~15分钟,然后用"8"字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别包扎1、2、4、8小时,观察4组患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8"字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小时,即能达到预防穿刺点出血的目的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穿刺处止血的理想方法。方法将80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Anglo—seal装置闭合股动脉穿刺点止血,B纽应用Anglo—seal装置闭合股动脉穿刺点加改艮加压包扎法止血。两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①A组止血的成功率为100%,B组止血的成功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45.0%,B组为5.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患者的舒适度:A组腰背疼痛10例(25.0%),B组为0例。A组排尿困难5例(12.5%),B组为1例(2.5%),A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Angio—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加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效果好,医疗费用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 ,5 6岁。主因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2年 ,心前区疼痛加重 2月余入院。入院后第三天行冠状动脉造影 ,术中顺利 ,术后 2 4小时解除加压包扎后穿刺局部无血肿及皮下瘀血 ,手术后第三天发现患者穿刺局部出现搏动性肿物、且大腿内侧出现皮下瘀血。二维超声显示股动脉上方皮下可见 1.5 cm×2 .1cm大小的无回声区 ,其内有彩色血流信号与股动脉相通 ,股动脉破口约 0 .15 cm。结合临床及超声结果考虑为右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图 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引导下 ,直接以超声探头加压至右股动脉内几无血流通过、假性动脉瘤内不再有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止血装置。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3年5月-2004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共对129例(男性99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3.2±11.5岁)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使用了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观察使用该装置所需的止血时间、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问以及止血即刻至术后7d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9例患者中,128例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9.2%。失败的1例为胶原栓经鞘管送入后未能充分打开,撤出输送鞘管时被一并拉出。成功止血的128例患者的止血时间为0.5-3min(平均1.1±0.6min);术后下肢平均制动时间为7.1±3.4h,其中112例患者在4-6h可以下床活动,16例患者因局部渗血而延长下肢制动时间至10-24h;止血过程中和止血后无1例患者发生显著迷走反应;术后随访7d,发生皮下血肿(直径≥3cm)5例,假性动脉瘤1例,局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9%,无1例需行外科血管修复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止血装置,它可以缩短止血时间和术后肢体制动时间,并有助于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减少PTCA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解除冠脉狭窄和堵塞的重要手段之一[1],大部分经股动脉穿刺实施。为防止股动脉穿刺点出血,术后留置动静脉鞘管4~6h,指压股动脉20~30min后,加压包扎,穿刺肢体平卧、制动12~24h。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静脉血栓形成、局部感染,低血压,腰背疼痛、尿潴留、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Angio-seal(动脉血管闭合)是一种新型的止血装置,用于介入性诊疗后大动脉穿刺点的快速闭合[2],通过附于血管壁内侧的胶原锚和附于血管壁…  相似文献   

6.
对 2 4 5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并将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2 4 5例患者中男 16 9例 ,女 76例。年龄 6 0~80岁 ,平均 (6 8.4± 8.6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7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4 2例 ,心绞痛 5 8例 ,因不典型胸痛、心悸而诊断为可疑冠心病 70例。1 2 手术方法Seldingers法穿刺右侧股动脉 ,从动脉鞘内注入肝素 2 5mg ,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术后拔除动脉鞘管 ,徒手压迫止血 15~ 2 0min ,加压包扎 ,右下肢制动并平卧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后沙袋加压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我科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手术且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实验1组51例、实验2组51例3组。对照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6h;实验1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5h;实验2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4h。第2天早晨对比3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情况、腰背酸痛及排尿困难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3,P=0.609),而实验2组患者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舒适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尿情况χ2=7.023,P=0.030,腰背酸痛F=156.46,P0.05)。结论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后沙袋加压时间可缩短到4h,在保证伤口不出血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PTCA加支架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军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610-1612
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的常规入径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术后穿刺部位常规采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但由于术中、术后的肝素化,使压迫时间延长,不良反应多,故此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止血及减少不良反应成为临床一大难题。我们2006年3月~2007年10月在病人PTCA加支架术后应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效果显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我院心内科2006年3月~2007年10月冠心病经股动脉途径行PTCA加支架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2岁。术前两组病例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均使用7F动脉鞘管,术中、术后使用相同剂量的抗凝治疗,且两组患者术后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医生拔管,并采用相同术前宣教和术后护理。1.2方法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PTCA加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术后保留鞘管,4~6 h后拔除股动脉鞘管,穿刺点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沙袋压迫止血6h,拔管后穿刺侧肢体再制动24 h,穿刺侧肢体总制动28~30 h后,如无出血等情况,拆除绷带;观察组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  相似文献   

9.
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322例)和改良组(3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按压20~30 min后,用纱布卷覆盖固定,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约1 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 h,术侧下肢制动并绝对卧床24 h后撤除加压包扎;改良组用一2.5(长)×1.5(宽)×1.0(厚)cm^3大小的纱布方块(事先用无菌纱布对折)加压于穿刺部位,观察并确定在该压迫点和加压力度下穿刺点无出血后,直接用无菌纱布(约5~7层)、绷带卷、8~12层无菌纱布依次覆盖,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术侧下肢制动6h,卧床20 h后撤除加压包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在出血、血肿、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制动时间及腰背酸痛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可行的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2004年10月,我科行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1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6例,男73例,女43例;年龄30—72岁,平均62.5岁。所有患者均为经股动脉入路,在术后即刻至4h内拔除鞘管。拔除鞘管的方式均为人工股动脉局部压迫止血。116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生各项并发症29例次,总发生率为3.36%。拔管反应发生6例,发生率为5.1%,经过积极抢救与护理,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2.
可调式加压带在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股动脉穿刺入路目前已常规地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及成形术。但术后局部血管并发症可达 5 %~ 10 % ,[1] 术后穿刺肢体须制动 16h ,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近年来血管成形术的器材有了很大改进 ,球囊导管小型化 ,为减少血管并发症和让患者更舒适 ,我科开始采取经皮桡动脉穿刺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成形术。而术后如何压迫桡动脉穿刺伤口成为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新问题。我科于 1999年 7月至 1999年 9月采用一次性可调式加压带 (以下简称加压带 )压迫止血 2 0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加压带结构、应用方法及观察护理报告如下。1 结构与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十字"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加用沙袋压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发生皮下血肿及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无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压迫止血压力范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股动脉穿刺术是血管介入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而穿刺点的有效压迫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手段之一[1 ] 。我国自开展血管内治疗后 ,股动脉穿刺点常规用绷带加压包扎或砂袋压迫[2 ] 。以多大的压力 ,既能达到止血目的 ,又能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到目前为止 ,尚无一个明确而有效的界定范围 ,现就研究目的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1.对象。 2 0 0 2年 8月~ 2 0 0 3年 7月 ,在我科住院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手术的患者 2 98例 (排除有高血压病史及有凝血机能障碍者 ) ,其中男 2 0 6例 ,女 92例 ,年龄 18~ 76岁 ,平均年龄 5 2岁。2 .方法。我们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2009-01-2011-02开展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50例,150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它较股动脉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易止血、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患者活动,患者容易接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2例,女58例,年龄30~82岁.全部经右侧桡动脉行冠脉造影(CAG),成功率97%,失败者选用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 1.2 造影方法 通常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1],将右上肢放在支撑装置上,腕部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洞巾,予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成功后送入导引钢丝,手术结束后于穿刺点以压力止血带加压包扎,因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1],出血机会少,术后可拔除鞘管,局部压迫30 min无出血,即可拆除桡动脉绷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经皮股动脉穿刺局部止血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何减少并发症及局部血肿已成为护理中的一个课题。我院2000~2006年应用局部加压包扎加冷敷的止血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86例,男性116例,女性70例。年龄34~71岁,平均52岁。穿刺原因:肾动脉造影52例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压缩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艮娇  梁娟 《护理学报》2006,13(5):34-34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改进,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其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多种并发症。但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止血传统方法是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固定,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容易引起肢体肿胀、局部过敏反应或皮肤破损等,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护理工作难度,据文献报道其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7.5%[1]。2004年11月-2006年3月,我科为39例介入术后病人用桡动脉压缩器压迫止血,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股动脉穿刺处两种加压包扎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的理想方法。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肝癌患者306例,接受肝动脉灌注和(或)栓塞治疗698例次,平均2.3次。将患者每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两条4.5 cm×4.5 cm的宽胶布十字形加压包扎24 h,沙袋加压6 h、(沙袋重0.5 kg);乙组用绷带成8字型(绕过两侧髂前上棘)加压包扎24 h,不用沙袋加压。结果:两种包扎方法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样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乙组术后局部皮肤损伤、皮肤瘙痒、术肢麻木不适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结论: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用纯棉绷带加压包扎为一理想的加压包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或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对照组应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2组穿刺血管基本情况指标,止血效果指标,手术前后穿刺部位血管参数,并发症情况,及止血完成6、12、24 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测评的患者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检测ABI、穿刺部位股动脉周径、股动脉血流速度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3 d穿刺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 h 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与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起效迅速、患者舒适度高,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