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脑栓Ⅰ号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血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88年1月—6月份自行设计“复方脑栓1号”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血栓100例,收到良好疗效。疗效快,疗程短,无付作用。有的经1—2次注射即可达痊愈。其有效率达98%,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83例,女17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54.91岁,19岁1例,30~40岁9例,41—50岁16例,51—60岁41例,60—70岁33例,51—70岁发病率最高。发病3天至10年不等。3—15天20例,半月至1年33例,2—4年42例,5—7年3例,8年1例,10年1例,偏瘫95例,其中左侧45例,右侧50例,肌力0—1级45例,2—3级53例,4级2例,其中意识障碍者2例,语言障碍者25例,面瘫及舌下神经瘫52例,病理反射阳性93例,阴性7例,单上肢瘫3例,单下肢瘫2例。住院天数最短6天,最长57天,平均18.7天。  相似文献   

2.
白蛋白佐治脑出血时血清SOD、LPO含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40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测定治疗7d、14d后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以对白蛋白的脑保护作用进行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脑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40例,不包括破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白蛋白治疗组19例。两组按出血量多少分为3型:轻型(出血量10~20ml)、中型(出血量20~40ml)、重型(出血量>40ml)。1.2 给药方法 自发病第1天起对上述患者进行系统脱水治疗。对照组只使用甘露醇,治疗组在使用等量甘露醇的基础上加用20%的白蛋白10g/d。轻…  相似文献   

3.
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因脑血栓形成致闭塞的动脉再通。溶栓效果取决于溶栓药、及其用量和溶栓治疗时间窗。我院于1998年1~12月收住急性脑梗塞365例,其中120例符合入选条件:1.发病72小时内,脑CT扫描证实无颅内出血者;2.无意识障碍者;3.偏瘫肌力0一W级者;4.血压wtZV12kPa者;5.近3个月无颅内、胃肠道出血或尿血者;6无严重心、肾和肝功能障碍及心律紊乱者;人一周内无应用溶栓药物者;8血小板计数>拟加1以上者。120例按人院顺序随机分单、双数。单数者应用降纤酶20”(A组);双数者应用降纤酶50“(B组),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  相似文献   

4.
脱水剂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院应用脱水剂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结果,报导如下: 材料和方法根据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8 11(2):127),总结我院近几年来临床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共254例,其中包括脑出血112例,脑血栓106例,SAH36例,依其在治疗中是否应用脱水剂(指20%甘露醇)随机分为以下两大组: (一)一般治疗组,即在治疗中不应用甘露醇,只给予一般内科常规疗法,如降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东北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降压治疗现状及其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抽样2011-01—12在川东北地区部分医院住院发病24h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了解急性期降压治疗现状,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抽样调查起病24h内脑出血患者876例,血压升高者比例占93.2%,急性期内启动降压治疗率68.6%,超早期启动静脉降压13.2%。3级血压水平患者降压组病死率低于非降压组(P0.05),其中静脉降压组显著低于非静脉降压组(P0.01);启动降压≤24h和24h院内病死率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升高明显;川东北地区多数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内启动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尤其合并超早期静脉降压可以降低3级血压水平患者的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对超过溶栓时间窗 ,CT上有责任病灶的脑血栓病人进行治疗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院近一年来收治脑血栓 2 5 6例 ,12 8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2 5 6例脑血栓病人均为发病 12h后 ,CT上有责任病灶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12 8例 )和对照组 (12 8例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确诊 ,均系颈内动脉、脑血栓急性期 ,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面瘫、肢体瘫痪、个别有舌瘫、运动性失语、全部经头颅CT证实 ,有梗死灶 ,排除脑出血。治疗组 12 8例 ,男 72列 ,女 5 6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现已公认为世界各国成人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且近年来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趋势。我院应用血栓通治疗脑梗塞26例(观察组)与20例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血液稀释剂小分子右旋糖酥(对照组)治疗对比。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两组。观察组(Ⅰ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1-28天,平均3天。原发病,脑血栓形成24例,脑栓塞2例。对照组(Ⅱ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4…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对脑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7-06—2018-01治疗的脑血栓形成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3组均予以氯吡格雷75mg,qd。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qd,观察2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40mg,qd,3组均治疗14d。结果治疗14d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TC、LDL-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下降,其中观察2组下降最为显著。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应用20mg/d或40mg/d的普伐他汀联合75mg氯吡格雷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且每天40mg普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降脂效果更显著,对AI的影响更大,更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我院在研制甘露醇、尿素—甘露醇以及甘油—抗坏血酸钠的基础上自1979年6月至1982年6月,又研制成甘油—山梨醇混合液,通过60例150次的临床观察,降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0,女20。年龄最小者8岁,最大者70岁。其中颅内肿瘤30例,颅脑损伤14例,三叉神经痛3例,高血压脑出血2例。后颅凹蛛网膜粘连10例,颅内转移癌1例。现将观察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抗凝剂或血小板凝集抑制剂,但其疗效均不满意,故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所)在一九八三年七月至一九八四年六月间用Ⅱ号氟碳代血液治疗9例脑梗塞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令28~71岁。均经腰穿脑脊液分析或脑血管造影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最短为3小时,最长的1例病程长达2年以上。输注方法:病程超过20天的2例慢性期病人,仅输注Ⅱ号氟碳代血液,另7例急性期病人,除输注Ⅱ号氟碳代血液外,还同时输注甘露醇。输注方法为先输20%甘露醇250ml,然后再静脉推注Ⅱ号氟碳代血液1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15分钟,如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院83年6月至87年8月急性期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风病例中,非选择性抽取经 CT 确诊的133例,从其临床特点,并结合CT 所显示的病灶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资料与分析一、一般情况:脑血栓组87例,,脑出血组25例,脑栓塞组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以下简称SAH)10例.男81例,女52例,年龄从31~83岁,平均57岁.二、发病情况:活动情况下发病者:脑血栓组42例(48.3%);脑出血组15例(60.0%);脑栓塞组4例(36.4%);SAH 组8例(80.0%)。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的特点,对脑梗死后抑郁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脑梗死组:随机选取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首次住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者108例,筛选资料完整者76例入组,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46~85岁,平均(56.1±10.1)岁;梗死灶位于左侧基底核区36例,位于右侧基底核区40例,梗死灶单发者25例,多发者41例;梗死灶大小为6~48 mm,有偏瘫者46例,偏瘫侧肌力从Ⅰ~Ⅴ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双重病理所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病理学证实为双重病理(HS合并FCD)致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5年,将随访结果进行Engel分级,EngelⅠ-Ⅱ级者为治疗有效组,Ⅲ-Ⅳ级者为治疗无效组。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Engel分级:治疗有效组29例(64. 4%),其中Ⅰ级者27例、Ⅱ级者2例;治疗无效组16例(35. 6%),其中Ⅲ级者9例、Ⅳ级者7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理分型为FCDⅢa型(P=0. 032,OR=6. 098,95%CI=1. 167~31. 863)和致痫灶是否完全切除(P=0. 002,OR=13. 487,95%CI=2. 574~70. 679)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发病年龄、术前发作频率、病程、手术年龄、有无高热惊厥史、头颅MRI是否异常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病理分型为FCDⅢa型、完全切除致痫灶是双重病理(HS合并FCD)所致颞叶癫痫手术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比浊法,分别检测5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CSF)的β_2—微球蛋白(β_2—M)及溶菌酶(LZM)的浓度。疾病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的β_2—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疾病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的LZM无差异(P>0.05)。对其中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二者均随病情好转而下降。并发现二者无相关性。本文对其对机制和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小量壳核出血(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核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脑出血的51~61.2%。虽然出血量多数在20~30ml左右,但10ml以下的小量壳核出血也不少见,因其症状轻,往往易被误诊为脑血栓甚至普通感冒,影响治疗和预后,应当引起重视。本文结合10例报告,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5岁,平均61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9例,合并冠心病者2例,糖尿病者1例。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突然发病,无意识障碍。其中以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为诱因起病者7例。发病时血压显著升高,超过24.0/14.6kPa(180/110mmHg)者8例。头痛、头晕7例,恶心、呕吐2例,偏瘫6例,其中肌力Ⅲ级者2例,Ⅳ级4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病理反射阳性6例,运动性失语1例,尿便障碍1例,入院前曾被误诊为脑血栓静点维脑路通者2例。误诊为感冒投服索密痛者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对额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总结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我科40例额叶癫痫患者,采用颅内电极监测定位致痫灶和功能区,二次手术进行致痫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到6年随访,对手术疗效进行改良ENGEL分级。结果本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50岁,平均24.1岁;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颅内电极植入,其中单侧28例,双侧1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内电极监测到致痫灶,其中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对40例患者均行额叶致痫灶切除,并对5例行部分颞叶处理,9例行胼胝体切开,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者行皮层电热灼。电极植入术后,1例患者发生硬膜下血肿,约50ml,进行血肿清除后成功监测并进行致痫灶手术处理,1例致痫灶处理术后发生头皮延迟愈合,经清创术后1月愈合。对术后患者疗效行1年到6年时间随访,按照改良ENGEL分级显示I级23例,占57.5%;Ⅱ级7例,占17.5%;Ⅲ级8例,占20%;Ⅳ级2例,占5%;Ⅰ级和Ⅱ级患者占总体75%,说明手术疗效良好者占比例高。结论颅内电极对额叶癫痫致痫灶和功能区准确定位是额叶癫痫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急性期患者血清新蝶呤(Npt)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以20例ATCI急性期患者为实验组,于发病第1、3、7、14天4个时间点分别测定血清Npt水平;以15例非血管病的神经性疾病患者为阳性对照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别于上述时间点测定血清Npt水平。结果:ATCI急性期患者血清Npt水平于发病第1、3、7天明显高于同期阳性对照组及正常组水平(P<0.05);且发病第1、3、7天明显高于第14天水平(P<0.05)。结论:ATCI急性期血清Npt明显升高,随着病情逐渐稳定而下降,并于第14天趋于正常,反映了不稳定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活动情况,表明Npt是ATCI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将72例颞叶钩回疝病人分作两组,观察组40例,其中脑出血24例,颅内炎症16例,给予颈动脉注射甘露醇等药;对照组32例,脑出血20例,颅内炎症12例,单用静脉注射脱水剂进行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别。结果表明:观察组起效快,有效率77.5%,病死率90.6%;对照组起效慢,有效率21.8%,病死率90.6%(P<0.01)。颞叶钩回疝是较常见的危急征象,死亡率高,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注射甘露醇等治疗,许多患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100例均为急性期住院患者,CT检查均有梗死灶存在。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工人49例、干部34例、科技人员4例、无职业13例。在活动状态下(工作中、用餐、排便、饮酒、行走及生气等)急性发病者(指症状在几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的)62例,为62%;在睡眠过程或逐渐发病者34例,为34%;反复发病者4例,为4%。起病形式与梗塞灶大小及部位的关系:病灶大小以小于4毫升为小病灶,4毫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明确脑血栓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采用ELISA法监测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DD)在急性期(≤3d)、亚急性期(8~28d)、慢性期(>30d)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FPA在脑血栓形成后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DD在急性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较急性期进一步升高,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脑血栓形成急性期TPA、D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塞灶体积均无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各期凝血功能均增强,亚急性期纤溶系统高度激活,为脑血栓形成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