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血尿酸(HU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两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UAP组90例。将UAP组分为低、中、高危险组,每组30例。将UAP组配对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各45例。UAP组患者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厄贝沙坦片,每次15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8 w。同时选取30例健康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院前,UAP组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浆MPO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HUA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前UAP组血浆MPO及HUA水平均高于SAP组和正常组对照组(P0.01),SAP组略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UAP组治疗前,高危组血浆MPO及HUA水平均高于中、低危组(P0.01),中危组患者水平均高于低危组患者(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MPO及HU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UAP患者血浆MPO及HUA水平与病情程度有关;厄贝沙坦具有抑制UAP患者血浆MPO及HUA水平作用;有望通过抗炎及采取措施治疗UAP患者。  相似文献   

2.
赵静瑜 《山东医药》2003,43(13):46-4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脏性猝死。近年来 ,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患者 5 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UAP患者 10 6例。均符合Braunwald心绞痛分级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2例 ,男3 8例、女 14例 ,年龄 41~ 70岁、平均 5 9 6岁 ,其中初发型UAP 7例 ,恶化型UAP 15例 ,混合型UAP 3 0例。对照组 5 4例 ,男 3 8例、女 16例 ,年龄 42~ 73岁、平均 60 3岁 ,其中初发型UAP 8例 ,恶化型UAP 17例 ,混合型UAP 2 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UAP分型…  相似文献   

3.
TNF-α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NF-α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作用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UAP患者60例,其中低、中、高危险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及法舒地尔治疗组各30例。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UAP组患者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法舒地尔治疗组将法舒地尔注射液2 m l加入生理盐水50 m 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选前及UAP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肘静脉血,采取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 UAP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UAP组治疗前,高危险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中危险组和低危险组(P<0.01),中危险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低危险组(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P<0.05)。结论 UAP患者存在炎症反应;患者外周血中TNF-α表达水平与U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法舒地尔具有抑制UAP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的作用;并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P)感染与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相关性。方法 将 10 0例UAP患者及 6 0例体检健康的老年人分为UAP组和对照组 ,分别进行CP抗体 (IgG)和C 反应蛋白 (CRP)检测 ,比较UAP组和对照组的CP抗体阳性率 ,CRP阳性率及UAP中CP抗体阳性与CP抗体阴性患者的CRP阳性率。并将CP抗体 (IgG)检测阳性的 80例UAP患者 ,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和常规治疗组。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奇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 0 .5g ,每日 1次 ,连用 10~ 15d。观察UAP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血清学检查显示CP抗体阳性率在UAP组为 80 .0 % ,对照组仅为 2 3.3% ;CRP阳性率在UAP组最高 (37.0 % )。 (2 )在UAP患者中CP抗体阳性组CRP阳性率高于CP抗体阴性组 ,分别为 4 0 .0 %和 2 5 .0 %。 (3)在CP抗体阳性的老年UAP患者中 ,阿奇霉素组在 1年内因UAP再次入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CP感染与老年UAP的关系密切 ,对UAP患者给予抗生素干预治疗 ,可防止UAP的恶化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治疗非糖尿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9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罗格列酮对UAP患者复发率、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用药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罗格列酮14天、30天和180天后TNF-α和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NF-α和ET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14天,治疗组UAP的复发率、心梗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30天和180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降低UAP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对UAP患者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有助于改善UAP患者恢复期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cTnT)的关系。方法;测定38例UAP患者(UAP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及32例健康对照组的CRP、cTnT和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测定比较UAP组治疗前、后的CRP、cTnT水平。结果;UAP组与SAP组、对照组比较,其CRP、cTn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UAP组的CRP、cTnT阳性率分别是42.8%、28.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AP组、SAP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UAP组治疗后CRP、cTnT值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UAP的触发因素可能与感染有关,CRP在UAP诊断中的敏感性比cTnT的高。动态观察CRP及cTnT有助于UAP疗效、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60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需行PCI组167例和无需行PCI组93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UAP患者需行PCI治疗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UAP患者需行PCI治疗的诊断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中性粒细胞、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UAP患者需行PCI治疗呈正相关(r=0.3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UAP患者需行PCI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82,95%CI 1.168~3.362)。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UAP患者需行PCI治疗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 0.651~0.776)。结论 NLR可作为UAP患者需行PCI治疗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近年来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报道[1-3].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2002年10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老年UAP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CD63进行检测,同时动态观察UAP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前后CD62p、CD63水平的变化。结果UAP患者CD62p、CD6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UAP患者CD62p、CD63水平较单用阿司匹林明显降低,而不影响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LT)。结论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加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68例UAP病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异山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40~80μg/min),1次/d;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2次/d,3天后改为1次/d,共1周。观察心电图,UAP发作次数、强度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UAP的显效率显著增加,心绞痛缓解、消失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两者差别显著。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硝酸异山梨酯能很好地控制UAP的发作,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6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作用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男12例,女8例;UAP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将UAP组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其中低危险组20例,男13例,女7例;中危险组20例,男11例,女9例;高危险组20例,男12例,女8例。将UAP组配对分成:常规治疗组及法舒地尔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法舒地尔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同时将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5例,女5例。UAP组患者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法舒地尔治疗组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即将该药2 m l加入生理盐水5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天。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入选前及UAP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肘静脉血,采取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结果治疗前UAP组血清IL-6水平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血清IL-6水平均略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UAP组治疗前,高危险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均高于中危险组和低危险组(P0.01),中危险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均高于低危险组(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P0.05)。结论患者外周血中IL-6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法舒地尔具有抑制UAP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的作用;并且可通过抗炎途径治疗U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桂哌齐特联合美托洛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UAP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0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治疗,试验组采取桂哌齐特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个月的UAP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4个月的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WBLSV)、全血高切黏度(WBHSV)、血浆黏度(PV)、血小板集聚率(MPAR)、血小板黏附率(PADT)]。结果治疗4个月,试验组UAP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WBLSV、WBHSV、PV、MPAR、PAD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哌齐特联合美托洛尔治疗UAP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表现形式。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UAP与NSTEMI治疗指南强调,应对UAP/NSTEMI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UAP/NSTEMI的药物治疗进展中,以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进展最快,本文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杏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7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杏丁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杏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25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杏丁治疗组总有效率82.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0.0%;在心绞痛缓解率、心肌缺血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对UAP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杏丁注射液是一种对UAP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冠心舒通胶囊(GSC)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校正QT离散度(c 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164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病人,UAP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R1组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R2组未加用冠心舒通胶囊;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0天测12导联体表心电图c QTd值,记录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第30天心律紊乱(VA)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1UAP病人治疗前c 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c QTd显著下降(65.95 ms±11.82 ms vs,45.47 ms±11.20 ms P=0.000)。2治疗前UAP病人组间c QTd比较无差异,治疗30 d后两组c QTd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R1组下降得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UAP病人组间Lown≥2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可以明显减小UAP病人心电图c QTd。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5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益气活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以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状疗效记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疗效及心电图疗效分别为80.8%、69.2%,对照组为64.3%、42.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计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疗UAP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低分子肝素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同时接受口服辛伐他汀40mg/d,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迅速降低UAP患者血清CRP水平,从而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UAP患者应尽早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ACS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6 0例 (据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前UAP为UAP1 组 ,治疗后的UAP为UAP2 组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中LPA。结果 AMI组和UAP1 组血浆LPA水平分别是 [(3.80 17± 0 .6 2 89) μmol L、(3.0 2 73± 0 .76 2 3) μ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8378±0 .6 75 3) μmol L],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3%,UAP1 组占 45 %,UAP2 组占 13.3%,正常组 5 %,UAP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0 48± 0 .8470 ) μmol L。结论 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传统的治疗药物主要为硝酸酯类、8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等。文献报道,除抗缺血等治疗外,积极早期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已破裂的斑块治疗,对UAP控制、防止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氯吡格雷治疗UAP,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