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癫痫住院患者病因、发作形式及抗癫痫药使用情况。方法收集癫痫住院患者5563例,分析其病因、发作形式及抗癫痫药物的种类、数量及使用频度。结果病因不明(40.80%),脑外伤(13.64%)、海马硬化(11.52%)、脑卒中(5.24%)、神经系统感染(4.98%)、围生期损害(5.28%)等为常见病因,发作形式以部分性发作最常见(45.43%),抗癫痫药物以传统药物卡马西平和丙戊酸为主,卡马西平和丙戊酸平均使用率分别为36.88%和30.80%,新型抗癫痫药物拉莫三嗪和左乙拉西坦使用频度呈上升趋势,拉莫三嗪从16.16%上升到28.44%,左乙拉西坦从0.61%上升到20.87%,奥卡西平和托吡酯的使用频度变化不明显,分别稳定在15.07%和9.42%左右。结论癫痫病因复杂,发作形式多样,抗癫痫药物种类繁多,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性慢性脑部疾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通过药物的机制、适用类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在青少年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青少年癫痫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癫痫(epilepsy)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70%,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例癫痫患者。目前,抗癫痫药物(AEDs)仍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物主要包括丙戊酸(VPA)、苯巴比妥(PB)、地西泮(DZP)、托吡酯(TPM)、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加巴喷丁(GBP)、乙琥胺(ESX)、奥卡西平(OXC)、噻加宾(TGB)和普瑞巴林(PGB)等。皮  相似文献   

4.
癜痫是神经科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疾病,目前主要依赖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AEDs)对肝功能、内分泌系统等的常见不良反应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对肾功能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AEDs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及其与肾功能的联系,包括经典的—代药物(丙戊酸、卡马西平)、二代药物(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以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相似文献   

6.
抗癫痫药物性脑病指在癫痫治疗过程中由抗癫痫药物诱发的与药物相关的脑病,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该病发生率低,临床表现呈非典型性,容易被忽略甚至误诊,及时明确诊断是争取合理治疗的关键。传统与新型抗癫痫药物所致脑病不尽相同,本文围绕不同抗癫痫药物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进行综述,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其中丙戊酸钠脑病、托吡酯脑病、唑尼沙胺脑病、吡仑帕奈脑病以高血氨脑病最为常见,卡马西平脑病可表现为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苯妥英钠脑病可表现为小脑综合征。脑电图改变以背景活动减慢、放电波形增加为主,缺乏特异性。发病机制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相关,其中奥卡西平与拉莫三嗪可通过阻滞钠通道发挥作用,唑尼沙胺、托吡酯、丙戊酸钠、吡仑帕奈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血氨显著升高。治疗原则以抑制吸收、促进排泄和对症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8例育龄期女性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478例患者中,332例患者使用单药治疗,其中133例(40.06%)使用拉莫三嗪,62例(18.67%)使用卡马西平,60例(18.07%)使用丙戊酸钠。96例(20.08%)两药联用,其中36例(32.73%)使用拉莫三嗪+丙戊酸钠。24例(5.02%)使用≥3种药物治疗。26例(5.44%)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结论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主要采用单药治疗,以拉莫三嗪为主。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以两药联用多见,以拉莫三嗪+丙戊酸钠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A组(n=42)、观察B组(n=42)及观察C组(n=42),分别给予卡马西平、托吡酯及丙戊酸钠治疗,对比3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A、B、C 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8%,76.2%,78.6%)(P0.05);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显著低于观察A组的45.2%和观察C组的30.9%(P0.05);观察组A组对PS型发作的疗效显著优于观察组B、C组(P0.05)。结论卡马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对于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均具有确切疗效,但托吡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作为治疗首选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正确应用抗癫(癎)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药治疗,包括传统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奥卡西平等)。如何针对每一例患者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癫痫药物是广大医生和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国际权威组织相继发表了癫痫治疗指南,如何正确解读指南并灵活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癫痫患者服用托吡酯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变化,评估托吡酯对于抗癫痫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6-05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8例癫痫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2组,托吡酯组40例给予托吡酯治疗,丙戊酸钠组38例给予常规的丙戊酸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测2组糖代谢指标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体质量、胰岛素、IR、瘦素及脂联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的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癫痫患者葡萄糖代谢存在异常,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糖代谢存在影响;(2)托吡酯与丙戌酸钠均会导致癫痫患者糖代谢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或升高,故两种药物是否可作为理想药物尚待进一步研究,建议临床合理选用抗癫痫药物,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