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探讨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选同期住院健康对照组3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内膜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P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冠心病平行发展,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均行颈动脉斑块超声的93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m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患者(即IMT1.0 mm)3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03±10.78)岁,IMT异常的患者(即IMT1.0 mm)共59例,为增厚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01±10.99)岁;分别测量两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分析讨论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增厚组血压水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0 mm Hg时,增厚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分析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现象,发现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增厚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强化降脂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6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常规降脂治疗,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百分比(34.04±0.5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缩小.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百分比(18.87±0.5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轻度缩小或延缓斑块发展.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后能显著稳定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各项指标和血脂水平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分析Hp感染对冠心病颈动脉硬化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于医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分为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各100例,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血脂水平变化,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硬化,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感染组患者hs-CRP、UA、FIB、oxLDL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浓度脂蛋白(LDL-C)高于非Hp感染组(P0.05),Hp感染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68.00%,高于非Hp感染组的53.00%,Hp感染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23.00%,高于非Hp感染组7.00%,内中膜增厚检出率为11.00%,低于非Hp感染组2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Hp感染时hs-CRP、UA、FIB、oxLDL和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重度感染者表现更为明显,可能是Hp感染后通过影响机体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等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和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Hp感染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9例为Hp感染组和无Hp感染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7例为无Hp感染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94例、稳定斑块组88例和易损斑块组134例,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和NF-κB表达水平,分析临床资料和TLR4、NF-κB表达水平和斑块易损伤危险因素。结果 Hp感染组易损斑块占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LR4和NF-κB水平、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CPI)和斑块总面积(CPA)高于无Hp感染组(P<0.05)。稳定斑块组、易损伤斑块组TC、TG、hs-CRP、TNF-α、IL-6水平和TLR、NF-κB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IMT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伤斑块组TC、TG、hs-CRP、TNF-α、IL-6水平和TLR、NF-κB表达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占比、高血压占比、Hp感染占比、IMT、CPI和CPA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Hp感染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感染可增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LR4和NF-κB表达水平、炎症反应,增加斑块易损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艳  雷鸣  夏先考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595-2597,262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Hp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93例和健康体检者368例,分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的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MPO、Lp-PLA2水平,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0.98,P0.01),Hp感染增加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OR=2.30,95%CI,1.71~3.10);无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中还是在健康对照组中,Hp感染者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s-CRP、MPO和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Hp慢性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从而诱导血管壁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268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组)和84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ABI及IMT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脂血症组AB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9±0.15比1.21±0.13,P=0.034),颈总动脉远端锁骨上0~15 mm处、16~ 30mm处、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0±0.13) mm比(0.71±0.08) mm,(0.85±0.14)mm比(0.74±0.07) mm,(0.93 ±0.24) mm比(0.78±0.15) mm,(0.66±0.11) mm比(0.59±0.07)mm,P值分别为0.007、0.000、0.019、0.008].高脂血症组ABI与颈总动脉远端锁骨上0~15 mm处、16~ 30 mm处、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0.53、-0.528、-0.245,P<0.05或<0.01).结论 老年高脂血症患者ABI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ABI可作为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寻找有效治疗方法,认清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性,从而做好预防治疗措施,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55例高血压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高血压非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炎症指标、血脂水平等方面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硬斑、软斑、混合斑的发生率分别为10.91%、9.09%、10.91%、5.45%,观察组分别为25.45%、20%、27.27%、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CRP、DD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对观察组hs-CRP、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hs-CRP、DD水平及IMT分别为(19.01±1.48) mg/L、( 1.82±0.25) mg/L、( 1.21±0.19) 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2±1.07) mg/L、(0.21±0.06)mg/L、( 1.02±0.2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r=0.426,P=0.006);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5,P=0.772).结论 hs-CRP、DD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成年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的56名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及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非IMT增厚组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评估各组病例的代谢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肥胖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肥胖组;IMT增厚组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空腹血糖及收缩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11.
马明福  马淑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93-379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清hsCRP,并分析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的hsCRP。[结论]血清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CRP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209例患者进行”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以评估Hp感染与否,将患者分为感染组(101例)及非感染组(108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了解各组颈动脉斑块情况,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感染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69.31%,70/101)大于非感染组(55.56%,6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感染组hs—CRP水平[(3.91±1.91)mg/L]与非感染组[(2.65±1.1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浆Hey、TC、LDL—C、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程度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影响。结论Hp感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这一结果与Hey、LDL—C、Fbg、Tc水平无关;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p感染的严重程度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其Hp感染状况,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ox-LDL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Hp感染组血清ox-LDL、TC、LDL、TG水平高于非Hp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不同Hp感染程度分组患者血清ox-LD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22.299 ,P< 0.01),随着患者体内Hp感染程度的加重,其血清ox-LDL水平相应增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组患者血清ox-LD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8.711 ,P< 0.01),血清ox-LD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以及血清ox-LDL、LDL、TC、TG、HDL-C均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升高血清ox-LDL水平来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损害程度,从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3例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19) cm2比(0.72±0.28) cm2,(2.76±0.4-1) mm比(3.27±0.57) mm,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103例MS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MS患者中具有3项MS诊断条件者为低危组(51例),具有≥4项MS诊断条件者为高危组(52例).所有入选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SP-S,并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Ox-LDL、SP-S、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36.42±7.17) μg/L和(54.44±8.10)μg/L)比(30.08±7.15) μg/L、(71.46±12.52)μg/L和(89.33±20.28)μg/L比(49.95±12.49) μg/L、(0.86±0.11) mm和(1.00±0.10) mm比(0.69±0.1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组和低危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8%(29/52)和45.1%(23/51)比15.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随着MS诊断条件的增加,血清Ox-LDL和SP-S升高,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发生率升高.血清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颈动脉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对比三组间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单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低于冠心病组,多支病变组各项指标均略微高于冠心病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略高于单支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在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中能够有效的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