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菌群变化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酵母菌属(2.29±0.41)CFU/g、双歧杆菌属(5.20±0.53)CFU/g、乳杆菌属(5.62±0.12)CFU/g、肠球菌属(6.58±0.23)CFU/g、拟杆菌属(5.64±0.28)CFU/g、消化球菌属(6.35±0.25)CFU/g、小梭菌(3.61±0.30)CFU/g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真杆菌属(1.62±0.24)CFU/g的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附;而菌群与炎性指标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IBD活动期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肠炎(UC组)106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根据患者的4项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继续划分亚组,将≤1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炎性对照组,共58例,≥2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高炎性指标组,共93例,另选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人员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研究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属及小梭菌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真杆菌的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真杆菌及肠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真杆菌的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的肠道内肠球菌、真杆菌等菌群结构变化与之炎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结构、治疗效果、不良妊娠结局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6.69±1.94)×10~7CFU/g、(7.59±1.75)×10~7CFU/g、(7.14±1.51)×10~7CFU/g及(5.03±0.64)×10~7CFU/g,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4.32±1.63)×10~7CFU/g、(5.11±1.42)×10~7CFU/g、(8.75±1.63)×10~7CFU/g及(6.61±0.95)×10~7CFU/g,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39,P=0.000;t=7.575,P=0.000;t=4.995,P=0.000;t=9.344,P=0.000)。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5.06±1.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2±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8,P=0.000);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SIRS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6±0.39)d、(4.94±1.23)d及(21.03±5.2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19±1.58)d、(8.06±2.19)d及(30.42±6.8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18,P=0.000;t=8.584,P=0.000;t=7.479,P=0.000)。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0.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6%(χ~2=4.598,P=0.032)。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16±3.21)g/L和(0.35±0.06)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5±1.57)g/L和(0.26±0.0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2,P=0.000;t=7.669,P=0.000)。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影响肠道菌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4 d.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肠道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EN液中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病人能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列车机车乘务员肠道益生菌含量,为该人群的肠道相应益生菌菌群含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 推断旅行者肠道内正常益生菌含量,为益生菌的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机车乘务员和86例非机车乘务员进行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进行培养计数定量,同时应用PCR定量技术进行方法对照.[结果]机车乘务员组肠杆菌(8.13±1.64) logcfu/g、双歧杆菌(8.58±0.92)logcfu/g、乳酸杆菌(8.29±1.12) logcfu/g、类杆菌(9.44±1.58) logcfu/g、肠球菌(7.15±1.29) logcfu/g、酵母菌(3.37±0.83) logcfu/g.对照组肠杆菌(7.16±0.73) logcfu/g、双歧杆菌(9.61±1.06) logcfu/g、乳酸杆菌(8.57±0.73) logcfu/g、类杆菌(10.26±1.16) logcfu/g、肠球菌(6.62±1.56) logcfu/g、酵母菌(3.17±0.47) logcfu/g.两组结果统计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有显著下降(P<0.01),肠杆菌显著增加(P<0.01);肠球菌显著增加(P<0.05),乳酸杆菌、酵母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性质对其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易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6.
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为蒙古族儿童消化代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包头市某地区712岁蒙古族儿童410名,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并进行同年龄和同性别1∶1匹配,筛选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各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研究对象粪便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c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析不同BMI分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肠道内优势菌群脆弱拟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PCR-DGGE电泳图谱显示,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细菌群落丰富度(7.40±0.55)低于正常体重组(11.00±1.22)和超重组(12.40±2.51)(F=14.71,P<0.05);肥胖组香农多样性指数(1.92±0.07)低于正常体重组(2.29±0.10)和超重组(2.33±0.21)(F=15.08,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随着BMI增大,蒙古族儿童肠道内脆弱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而梭菌属的数量呈递增趋势(F值分别为3.99,6.84,6.82,P值均<0.05);乳杆菌属的数量在蒙古族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蒙古族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致富  赵克  王伟栋  朱军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594-1598
目的 观察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冰水灌胃应激后肠功能紊乱大鼠的排便粒数、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应激后肠功能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冰水灌胃应激法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灌胃给予水苏糖1.5 g/(kg·bw),检测给药第7天及第14天大鼠12 h内的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的变化及给药14 d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水苏糖治疗组大鼠第14天12 h内的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增加,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3±4.57)粒VS(32.21±3.43)粒,F=3.892,P<0.05;(47.88±3.43)%VS(43.18±6.85)%,F=6.724,P<0.01;(1.04±0.11)弧度VS(0.88±0.08)弧度,F=4.965,P<0.05;(10.77±0.44)1g(CFU/g) VS(9.85±0.43)lg(CFU/g),F=7.613,P<0.01;(10.96±0.35)lg(CFU/g)VS(9.84±0.35)lg(CFU/g),F=10.413,P<0.01].结论 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具有改善冰水应激后肠功能紊乱大鼠便秘及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作用,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可能是中药提.取物水苏糖治疗应激后肠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平衡在肠炎类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作为观察组,符合国内现行的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标准且均为活动期患者;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取上述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菌群分析。结果观察组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7.92±1.07)、(3.82±1.21)、(7.51±2.35)、(6.32±1.24)CFU/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7.50%、23.75%、50.00%、67.50%,高于对照组的62.50%、10.00%、2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相比对照组出现紊乱现象,其中肠球菌和酵母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增加,导致原有的菌群平衡被破坏,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多可能与机体的自我保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酒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探讨其对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饲料喂食,给药组饲料中每日添加乙醇度为15.0%vol的黄酒5 ml,6周后处死大鼠,取肠道内容物做肠道乳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及真菌等病原菌培养,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两组的关系.结果 黄酒不影响大鼠的体重及血糖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杆菌属给药组(351.1±13.6)×104 CFU/g、对照组(242.7±10.7)×104CFU/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埃希菌给药组(122.5±11.7)×105 CFU/g,对照组(137.3±20.2)×105CFU/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给药组(119.8±13.9)×102 CFU/g、对照组(134.2±18.3)×102 CFU/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量饮用黄酒能增加肠道益生菌,减少肠道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对肠道微生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竹茹多糖体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作用,为竹茹多糖作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发酵体系考察竹茹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采用GC-MS法检测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结果竹茹多糖能够显著上调拟杆菌属、普雷沃茨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副拟杆菌属、考拉杆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布劳特氏菌、严格厌氧梭菌属_13、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链型杆菌属、Flavonifractor属和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并显著下调梭杆菌属、嗜胆菌属、脱硫弧菌属、另枝菌属、Butyricimonas属、Butyricicoccus属、Eisenbergiella属、Faecalitalea属、Lachnoclostridium属、Lachnospiraceae_UCG-004属、Lachnospiraceae_UCG-008属、Lachnospiraceae_uncultured属、罕见小球菌属和土孢杆属的相对丰度;同时,竹茹多糖能够显著促进人体肠道菌群代谢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结论竹茹多糖能够显著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并促进其代谢产生有益于机体健康的短链脂肪酸。[营养学报,2019,41(1):45-5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肠道菌群流行病分析.方法 64例RVE患儿作为RVE组,同期在医院儿保科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16S rRNA,并测定含量.比较两组常见肠道菌群含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30例AIS患者纳入AIS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纳入HC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IS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C组,霍尔德曼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志贺菌与H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血清中胆固醇水平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单胞菌属与胆固醇具有相关性,巨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志贺菌与NIHSS和mRS有明显的相关性,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杆菌与NIHSS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均|r|>0.3,均P<0.05)。结论 AIS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其菌属的变化与NIHSS、mRS、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寇小兵 《中国校医》2022,36(2):146-148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4例DGP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各42例.在控制饮食及血糖基础上,观察组采用α硫辛酸+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单用莫沙必利治疗,均持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比较2组UC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D-乳酸、DAO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和治疗前,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AT、SOD及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机场噪声暴露对小鼠认知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菌群变化是否介导噪声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为长期飞机噪声暴露人群预防认知功能下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0只5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每组15只,噪声暴露组在最大声压级85 dB,等效连续声压级69 dB的飞机噪声中暴露100 d,对照组置于背景噪声<50 dB的饲养室中。噪声暴露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水平,16s r 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靶向代谢组学测定血清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水平,通过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闭合蛋白(CLDN-1),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ZO-1)以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小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机场噪声暴露组的逃避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溃疡(GU)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过程中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2020年法库县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G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抗HP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菌落数量、血清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的HP转阴率和1年后HP感染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的HP转阴率和1年后的HP感染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U患者抗HP治疗过程中加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进一步改善肠道菌群和血清学指标,并且能进一步根除HP及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溴索(AMB)协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生物被膜(BF)的破坏作用。方法构建SAU生物被膜体外模型;两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扫描电镜(SEM)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MTT法行活菌计数。结果 3d或7d的BF,经AMB作用24h后用SEM观察,可见BF均明显少于对照组;BF内活菌计数显示,3d万古霉素(VAN)组、AMB+VAN组的SAU活菌计数分别为(19.14±5.64)、(6.44±1.53)、(3.13±0.95)×107 CFU/ml,7d分别为(43.28±3.74)、(27.39±4.97)、(17.61±2.14)×107 CFU/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且AMB+VAN组更少于VAN组(P<0.01)。结论 AMB能破坏SAU已经形成的BF,与VAN联合应用后,可使BF内SAU显著减少,显示出了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美沙酮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美沙酮与机体疾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将75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美沙酮、燕麦β-葡聚糖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28 d后收集小鼠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6种细菌进行定量。 结果 美沙酮组总肠道菌群(9.93±0.16 vs. 9.78±0.17)、拟杆菌属(8.84±0.41 vs. 8.46±0.54)、大肠杆菌(7.08±0.21 vs. 6.86±0.05)数量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 结论 美沙酮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能使小鼠粪便中总肠道菌群、拟杆菌属、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