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和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细菌性肺炎患者31例、其它肺部疾病患者15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并对11例细菌性肺炎患者抗生素治疗前后CD64表达进行了对比。结果细菌性肺炎组CD64表达水平[(4825.10±3855.75)PE/cell]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1262.60±712.41)PE/cell]和健康对照组[(1277.92±886.51)PE/ce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细菌性肺炎患者抗生素治疗后7天CD64表达水平[(1671.16±581.11)PE/cell]明显低于治疗第3天[(3450.82±2161.92)PE/cell]和治疗第1天[(5339.91±3898.16)PE/cell](P<0.05)。同时作ROC曲线,计算得出CD64表达的截断值为1354.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3%和73.3%。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适用于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及抗感染治疗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多种原因造成该病死亡率极高,其发病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缺乏确切的实验室依据,使早期识别及诊断成为难题。近年来发现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是诊断细菌感染的较好指标。CD64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机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迅速升高。本研究对56例脓毒症患儿进行CD64测定,以探讨其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在抗感染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D64在感染性疾病中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强度,评价CD64在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将100名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真菌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免疫浊度法分别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细菌性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11.10±5.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976±0.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5,P0.05);病毒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3.175±0.801)和真菌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3.780±0.896)明显低于细菌感染组;12例细菌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前CD64指数(12.981±4.525)明显高于治疗后(7.754±2.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2,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可以以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对败血症的诊断更有价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优于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CD11b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及疗效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收入我院新生儿普通病房的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2.54.0 kg、怀疑败血症患儿102例,于入院当天采血测定其中性粒细胞CD64、CD11b和血超敏CRP、ESR、WBC、I/T、血小板计数、血培养,其中败血症组42例,局部感染组60例,败血症组分别于入院第5、10天复查CD64、CD11b;非感染组选择同期住我院的26例非感染新生儿,入院当天抽血查CD64、CD11b。结果败血症组CD64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均P<0.01),CD11b水平明显低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均P<0.01);败血症组初期、中期和恢复期CD64水平逐渐下降(均P<0.01)、CD11b水平逐渐上升(均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CD11b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64、CD11b及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类型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选取细菌感染患者40例(细菌组),包括20例全血感染(全血组),20例局部感染(局部组);EB病毒感染患者20例(病毒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CD64、CD11b及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细菌感染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10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细菌感染者为观察组,同期治疗的106例恶性血液病未发生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再分为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亚组.检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24h内及治疗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期与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每组患者69例,非细菌感染组患者按照活动指数(DAL)分为活动期患者(n=33)和稳定期患者(n=36),并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共4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表面的CD64平均荧光强度,并根据平均荧光强度计算CD64指数。分析CD64指数与WBC、ESR、CRP的相关性。结果细菌感染组的CD64指数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WBC计数、ESR、CRP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 CD64指数和WBC、ESR、CRP呈正相关,CD64指数随着WBC(r=543)、ESR(r=0.628)、CRP(r=0.686)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患者细菌感染及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在临床诊断中可将CD64指数作为SLE患者细菌感染及病情活动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早期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7月某院住院的23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历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结果分为单纯病毒感染组(178例)和合并细菌感染组(56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儿童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比较。结果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1.94、24.18和26.46,均P<0.05)。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25、38.98和71.21,均P<0.05),其中合并细菌感染组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86%(52/56)、85.71%(48/56)和87.50%(49/56)]明显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分别为3.93%(7/178)、62.36%(111/178)和30.90%(55/178)]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0%(1/20)、10.00%(2/20)和5.00%(1/20)]。PCT、CRP及外周血WBC的敏感度分别为92.86%、85.71%和87.50%,特异度分别为95.00%、90.00%和95.00%。结论PCT水平对于鉴别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敏感性优于CRP及WBC水平,能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前列腺液(EPS)中性粒细胞CD64与细菌培养、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比较,探讨其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9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22例体检正常人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利用PCR方法检测Ct、Uu,同期结合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检测样本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结果 病原体感染样本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量,均比正常组显著升高,其中模仿葡萄球菌和耳葡萄球菌阳性标本CD64表达量为(3898.319±765.432)个/细胞和(2898.081±135.145)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前列腺液内中性粒细胞CD64结果,较细菌培养快速准确.结论 前列腺液内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量,与其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呈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为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D64、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其PCT、CD64、CRP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PCT、CD64、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组仅CRP高于对照组。细菌感染组中PCT、CD64、CRP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9.5%、76.2%和52.3%,病毒感染组CR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为47.6%。CD64在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PCT、CD64水平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改变较CRP特异,CD64作为感染性指标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U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3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32例患儿共送检64份标本,检出34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41.18%、23.53%及17.65%,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最高的3种抗菌药物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分别为75.00%~83.33%、62.50%~71.43%、62.50%~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有其特点,在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HFMD)引起的医院感染或感染的暴发流行.方法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实行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管理,对手足口病患儿和陪护人员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结果 2010年4-10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7例,均治愈出院,无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的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马鞍山市2008-2011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发生的7 58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有294例发生2次及以上感染,发生率为3.88%;重复感染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1.75∶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岁(92.52%);重复感染高峰期与全市总发病高峰期基本一致,有62.24%的重复感染病例发生在距首次感染后的1年内,在同一年内和第2年发生重复感染分别占30.27%和53.74%,重复感染病例中实验室诊断病例占10.88%,型别主要以EV71为主,占59.38%.结论 1~4岁儿童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的肠道病毒以EV71为主,应针对重点人群做好重复感染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儿科手足口病门诊重点环节的梳理,达到规范化管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方法对流程改造,人员管理,制度的修订、业务培训及健康教育的加强等环节强化管理。结果手足口病门诊运行良好,就诊有序,环境清洁、消毒到位,责任到人,未发生交叉感染及疫情暴发。结论实施手足口病门诊的环节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良好的执行力,高度的敏锐性,才能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发脑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收治住院的279患儿中的214例重症HFMD并发脑炎患儿积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短期应用激素,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31例危重型患儿给予吸氧、米力农、酚妥拉明治疗.危重型病例及病情较重的重症病例49例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脓毒症患者(其中生存组17例,死亡组11例)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CD64指数,同时测定白细胞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脓毒症组CD4+ CD25+/highCD127 low/-、CD64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生存组CD4+ CD25+highCD127low/-、CD64指数均明显回落,而死亡组两者却持续升高;而CD14+ HLA-DR+刚好相反,生存组CD14+HLA-DR+逐渐升高,死亡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存活组,且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CD4+ CD25+/high CD127low/-与CD64指数、CRP正相关;CD14+ HLA-DR+与CD64指数、CRP明显负相关;CD54指数与WBC、CRP正相关.结论 CD4+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与疾病感染和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深圳儿童血清微量元素钴水平与手足口病感染的关系。方法 于2013-2015年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采集手足口病重症病例(202例)、轻症(220例)和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08例)的咽拭/肛拭样本及血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病原体类型。用水浴酸消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中钴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轻症组与重症组儿童血清微量元素钴含量分别为0.36 μg/kg、0.40 μg/kg和0.31 μg/kg。重症组钴含量低于轻症组和对照组(均有P<0.05),轻症组与对照组间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1,P=0.412)。钴与手足口病病情呈中度负相关(r=-0.298,P<0.001)。血清钴水平在性别间、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病毒感染类型(EV71型、CA16型、其他)间血清钴含量均有差异,其中轻症组中EV71型患儿血清钴水平高于CA16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97,P<0.001)。重症组中EV71型与CA16型患儿血清钴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1,P=0.069)。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一定范围内血清钴浓度的升高,患手足口病风险降低。结论 儿童血清微量元素钴含量可能对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手足口病多次感染的发生率、人群及空间分布的特点,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的个案数据,在数据库软件的支持下筛选多次感染的病例,计算发生率、分析人群的特点并遵照地理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点。结果在全国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间发生的70多万个手足口病患儿中,有798名患两次及以上的感染,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其空间分布多集中在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手足口病病原复杂地区,全国除西藏、黑龙江等少数几个省外普遍存在。多次感染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小于5岁,3岁以下儿童多为散居儿童,3岁以上儿童多为托幼机构抚育。结论手足口病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且在不同年龄组与性别间也有明显的不同。地理流行病学方法是快速、直观揭示这些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合肥地区2010年5~7月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原学调查。方法:采集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液、粪便、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后待细胞病变(CPE)达到++++以上后提取RNA。分别用EV71和CA16的VP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并根据血清型不同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77例患儿采集的标本中65例分离到病毒;经RT-PCR检测发现其中47例CA16阳性,18例为EV71,比例为2.6∶1。CA16感染和EV71感染在患者的年龄大小、症状轻重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检测到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两者感染对临床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