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细菌种类以及临床特点 ,减少漏诊 ,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 4 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2 4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5 3 3% ) ,共分离细菌 2 5株 ,包括 8种细菌 ,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 ,占 4 8% ;38例 (84 4 % )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 (PMN)比值≥ 0 5 0。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SBP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 ,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年来212例严重肝病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12例肝病患者中有180例(85%)有腹胀,164例(77%)有腹部压痛或反跳痛;146例(69%)有发热,104例(49%)有自觉腹痛,88例(42%)有腹泻.108例(51%)腹水白细胞≥0.5×109/L;74例(35%)腹水白细胞≥0.3×109/L;PMN(腹水多形核白细胞)≥0.5者122例(58%),PMN≥0.25者90例(42%).32例(1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16株,6种细菌,革兰阴性菌占88%,革兰阳性菌占12%. 结论 肝病患者并发SBP者临床表现多样,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第三代头孢、第三代喹诺酮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肝病患者血清、腹水内毒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血清、腹水中内毒素水平及其与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有无出现腹水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肝硬化合并腹水组,26例,B组:肝硬化无腹水组,10例,C组: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腹水组,19例,D组:慢重肝无腹水组,10例;同时设立正常人群对照,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腹水内毒素水平。结果无论检测血清或者腹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且两组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组(SBP)的血清及腹水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01),定性研究发现,血清和腹水内毒素阳性患者在两组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阳性组在血清中和腹水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8%、89.4%;无论慢性重型肝炎或者肝硬化合并腹水组患者与无腹水组比较,组间内毒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及腹水中的内毒素水平与终末期肝病以及SBP的出现密切相关,而与有无合并腹水无关。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它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腹腔穿刺后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和腹水培养,但是这些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文中就SBP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赵宁  李智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225-122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与非SB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8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腹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胆固醇(C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腹水总蛋白、血清钠均明显低于非SBP组,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C级比例明显高于非SBP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ALB、腹水白蛋白、血清钠是肝硬化并发SBP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253例、原发性肝癌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发SBP的比例,并对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实验室结果、腹水培养结果、药敏情况、预后等进行分析,并与未合并SBP的患者进行死亡率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SBP的发病率为33.99%,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19.17%),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本研究发现6株,比例为35.2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比例为23.53%;治疗过程中,头孢类抗生素疗效优于其它种类抗生素;肝硬化合并SBP死亡率高于未合并患者。结论诊断SBP 主要依据以腹水白细胞、PMN 及外周血象中性分类为主,治疗时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B)的临床症状及病原菌分布,以减少SBP的感染率,提升康复成功率。方法对52例重症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腹水常规检查:31例腹水中白细胞≥0.5×109/L,46例腹水中多形核白细胞(PMN)≥0.25×109/L,感染性腹泻13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34例;SBP的主要诱因有感染性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尚有部分病例的诱因无法查明,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60.0%,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28.8%;34例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65.4%,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7.8%,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7.4%和13.0%;好转治愈17例,占32.7%,恶化或无效35例占67.3%。结论积极防治肠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进行病情观察、合理饮食、保证休息和适当身心护理是SPB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泰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泰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SBP案例。结果:首选泰能(先用泰能)治疗20例,病死率为30.0%,其他抗生素应用无效后再用泰能的(后用泰能)70例,病死率为54.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泰能对单纯并发SBP的重型肝炎疗效达70.4%,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后疗效低;对肾功能影响不明显。结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SBP时可优先选择泰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PI的应用是否增加肝硬化腹水患者自发性腹膜炎(SBP)发病风险。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浦口区中心医院消化科符合入组标准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共400例,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入组肝硬化患者SBP发病组和无SBP发病组两组患者PPI暴露率,研究PPI与肝硬化SBP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4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住院期间并发SBP4例,比较SBP组与非SBP组患者在PPI中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9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访2月,并发SBP7例,比较SBP组与非SBP组患者在PPI中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PPI组共有3例患者并发SBP,给予抗感染治疗好转后,继续服用埃索美拉唑,随访2月,无再发SBP。结论质子泵抑制剂不增加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3例肝炎肝硬化、SBP主要临床表现及Ch ild-pugh分级与预后的关系。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迈普欣 第三代头孢菌素 左氧氟沙星 酚妥拉明及其他综合治疗;对照组:左氧氟沙星 第三代头孢菌素 其他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病死率11.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另外肝炎肝硬化并SBP,腹水培养阳性率较低,一旦临床考虑SBP,就应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腹水病人应常规腹水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转归情况,使今后能在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感染内科1999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慢性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1.31%。56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膜炎体征不典型。结论慢性肝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多样,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是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可以通过综合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而得到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6例肝硬化非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做对照,对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原发病、肝功能及肝功能分级,分析研究组腹水细菌学培养结果、治疗及死亡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为3.9∶1,对照组为1.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原发病中均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居多,与其他原发病相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ALB)及肝功能分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细菌培养出病原菌68株,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65.6%,死亡率为21.9%,而对照组死亡率为19.6%,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患者性别、肝炎原发病、肝功能分级及肝功能等密切相关,腹水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在保肝、补充白蛋白、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应用敏感抗菌药物,疗效肯定,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肝炎(重肝)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0例重肝并发SBP患者临床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102例(85.0%),腹痛52例(43.3%),腹部压疼62例(51.6%),76例(63.3%)腹水白细胞总数(WBC)<0.5×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素(T4)、铜蓝蛋白(C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7病例分成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T4、Cp、AFU和P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病例组AFU、PT和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AFU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病例组(P<O.01);各病例组PT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T。高于其他病例组(P<0.05);重型肝炎组cp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病例组(P<0.05),但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cp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T4,Cp,ALT和PT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和鉴别诊断、病情判断以及疗效和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及时救治肝硬化合并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以提出早期诊断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07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SBP发生率及院内感染率、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并设置对照组比较肝功能、血常规、腹水常规、B超、Child-pugh分级和并发症。结果肝硬化病因以HBV感染为主(83.2);男性居多,同期住院病人中合并SBP者为21.6%,其中医院内感染率16.8%腹水培养致病菌阳性率14%,以单菌株G-杆菌为多数(66.7%)。药敏试验提示耐药率超过50%的依次为青霉素、氨曲南、氧氟沙星。与对照组比较ChildC级例数明显增多(P<0.05);腹水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Rivanlta试验(+)率显著增加(P<0.001)血清ALB值有降低的趋势(P=0.089)。末梢血WBC计数及腹水Rivanlta试验(+)与Child分级、血清BUN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SBP多为单菌株、G-杆菌感染,青霉素及奎诺酮类耐药。早期诊断性腹腔穿刺非常必要。ChildC级、低ALB血症是SBP的罹患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体温>37℃者占67.11%(51例);43.42%(33例)的患者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积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3×109/L者占38.16%(29例),多形核白细胞>25%者占55.26%(42例)。血培养阳性16例(21.05%),腹腔积液培养阳性19例(25.00%)。经保肝、利尿、支持和合理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治愈、好转率达76.32%(58例)。结论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早期腹腔积液检查和动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诊断有意义。积极有效诊断和治疗SBP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试验的变化在各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6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采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结果:PLT、PCT、MPV、PDW、P-LCR、TT、PT、PT-INR、APTT、FBG等指标中,其中急性肝炎所有检测指标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BG含量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对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肝硬化腹水期92例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肝硬化腹水期患者中选取92例,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4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变化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7.0%同对照组患者的69.6%相比,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变化状况,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科治疗方法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期患者临床上具有良好作用,其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