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 (TQRS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1例AMI的首份心电图 ,根据TQRSD与否分为TQRSD(+)和TQRSD(- )两组 ,分析其与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脏功能与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2 0 1例中TQRSD出现率约 1/ 4,TQRSD(+)组的CPK峰值、Killip分级Ⅲ级以上心功能、住院期间死亡率均高于TQRSD(- )组 ,TQRSD(+)组中以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而区域性室壁运动障碍出现率较高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支数及范围无明显差别。结论 :AMI心电图TQRSD可作为预测负性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墓碑型ECG改变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连续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首次前壁AMI患者 2 0 3例 ,墓碑组 73例 ,非墓碑组 130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冠状脉造影表现和血管重建方法。结果 :墓碑组肌酸激酶 MB峰值、住院并发症 (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 )、经血运重建治疗 (溶栓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明显高于非墓碑组 (P<0 .0 5~ 0 .0 1) ;住CCU时间显著延长 ,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而典型症状、心绞痛史、心率、血压、血脂指标、血尿酸、血糖、急性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高度房室阻滞、住院总天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前壁首次AMI患者 ,墓碑型心电图改变者虽然再灌注治疗明显增多 ,但预后不良 ,提示墓碑型ECG改变的机制可能与微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QRS时限分为研究组(110 ms,QRS时限延长)和对照组(≤110 ms,QRS时限正常)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清总胆固醇(T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 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NT-pro BNP、CK-MB峰值、Tn I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TC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中,Ⅰ级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陈丽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79-18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检查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并呈规律性演变,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便捷、重复性好,对AMI的定位、定性、评估预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典型的ECG变化是AMI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对AMI的分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ECG一直是临床诊断A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如梗死部位、梗死范围、检查时间、多发或再发等影响,往往使ECG表现并不是特别典型,特别是合并束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住院期间ST段变化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 3 80例ACS患者 ,行 12导动态心电ST段监测。根据ST段监测结果 ,将发生ST段变化的 93例患者分成ST段抬高组 (A组 ,43例 )和ST段压低组 (B组 ,5 0例 ) ,分别对两组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 1)ACS患者住院期间ST段变化发生率 2 4.49% ,ST段抬高发生率与ST段压低发生率相似 ( 11.3 2 %比 13 .16% ,P >0 .0 5 )。( 2 )ST段抬高组较ST段压低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高 ( 4 8.82 %比 2 2 .0 0 % ,P <0 .0 5 ) ,而多支病变发生率低 ( 2 7.90 %比 5 6.0 0 % ,P <0 .0 5 )。 ( 3 )ST段压低组侧支循环建立较ST段抬高组高 ( 4 4.0 0 %比 13 .95 % ,P <0 .0 5 )。结论 发生ST段压低的ACS患者 ,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且存在侧支循环建立。对住院的ACS患者进行 12导动态心电ST段监测 ,有利于心肌缺血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危险判定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对有无多导联病理性Q波、多导联ST段抬高、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等10项异常心电图指标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多导联病理性Q波患者较无异常患者心源性休克(58.1%vs 21.4%)、心力衰竭(54.3%vs 23.2%)和病死率(40.0%vs6.5%)明显升高(P<0.05),有多导联ST段抬高、心房颤动等8项异常指标较无异常患者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P<0.01)。仅有无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导联病理性Q波等异常心电图指标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判定及预后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电向量图 (VCG)和心电图 (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 ,前者观察立体的变化 ,后者观察平面的变化。作者对 5 5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追踪检查以比较其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 5例均为 1992 - 10~ 1998- 12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48例 ,年龄 42~ 75岁 ,女 7例 ,年龄 46~ 73岁。 5 5例患者均经血清酶学 ,VCG,ECG、心脏 B超等检查 ,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有 10例是下壁心肌梗死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2 仪器与方法 VCG检查采用河南省新乡产 HX- 6 0 2型心电向量微机系统和美国产 ECG L ABTM…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 ST段抬高的机制和意义。方法 :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果 :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 :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 ,下弧形抬高提示心肌缺血的早期 ,上弧形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 ,上斜形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预测左前降支阻塞部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 7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 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 76例患者中 ,4 2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 34例为前降支并发多支血管病变。根据前降支不同病变部位分为两组 :前降支近段病变组 (PD)、前降支远段病变组 (DD) ,两组间比较 :PD组在Ⅰ、aVL导联出现ST段抬高明显增加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在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 34例前降支并发多支血管病变中 ,PD组同DD组比较 ,Ⅰ、aVL导联ST段抬高≥ 1mm者明显增加 ,Ⅲ、aVF导联ST段压低≥ 1mm者明显增加。Ⅱ导联压低≥ 1mm者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AMI前降支阻塞时行心电图检查可以预测病变部位 ,Ⅰ、aVL导联ST段抬高 ,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同前降支近段病变存在良性相关性。可视为对应性改变。前降支远段病变时Ⅱ、Ⅲ、aVF导联ST段常常在等电位线或抬高 相似文献
10.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改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利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QRS波群和ST段变化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大鼠缺血模型的成功标准。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0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5min内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变化。结果①108只大鼠中,心肌缺血后R波明显增高89只(占82.4%),伴QRS波群时间增宽。②108只大鼠心肌缺血5minST段均有明显抬高,但5min内ST段改变过程表现为三种形式:缺血后ST段抬高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下降,然后又逐渐抬高(60只,占55.6%);缺血后ST段抬高逐渐增加(37只,占34.3%);缺血后ST段先下降,1~5min后出现ST段抬高(11只,占10.2%)。③心肌缺血5min内QRS变化与ST段变化的关系:心肌缺血后R波明显增高的89只大鼠,其ST段出现上述三种改变,R波无明显变化的19只大鼠中,ST段变化均表现为缺血后抬高逐渐增加。R波增高越明显,QRS时间越宽,ST段下移也越明显。结论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出现一过性R波增高、QRS波群增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早期表现,在心电图记录中较ST段变化易于观察,可以作为早期结扎成功的心电图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血糖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时血糖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检测入院即刻血糖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48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37例,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及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入院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明显升高(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均明显升高(P<0.05)。B组患者LVEF(48.57±8.21)%明显低于A组[(53.25±7.34)%,P<0.05]。结论入院血糖异常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0 d内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12导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上移程度及QRS波终末变形,预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方法:接受溶栓治疗的连续103例病人,根据入院时12导心电图ST段上移程度及有无QRS波终末变形将病人分为两组,变形组35人,无变形组68人。结果:变形组肌酸激酶CK-MB峰值明显高于无变形组,差异有显著性;变形组在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Ⅲ级的发生率,住院心律失常发生率,停院病死率明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常规心电图QRS记分与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左室功能的关系,我们对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者的QRS记分与平衡法核素血池测得的LVEF,PER,PER,1/3EF,1/3FR,1/3ER,1/3EF进行相关分析,发现QRS记分不仅与反映收缩功能的LVEF,PER,1/3EF,1/3ER明显负相关,而且与反映舒张功能的PER,1/3FR,1/3EF明显负相关,结果提示QRS记分可用于估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 137例,按年龄分为<45岁组(44例)、45~74岁组(905例)、≥75岁组(188例)。根据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心脏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45岁组患者男性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加男性比例逐渐减少,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组患者有8例(18.2%)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45~74岁组患音有216例(23.9%)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75岁组患者有93例(49.5%)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不明显,并发症少,预后较好。≥7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明显,心脏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多部位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37例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多部位心肌梗死(AMI)患者,前壁+下壁或侧壁AM123例,下壁+侧壁或后AMI14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甲组17例,乙组9例;多支血管病变甲组6例和乙组5例。甲组左心室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临床心功能分级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乙组。但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此,首次多部位AMI时,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且在累及前壁时,常由左前降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7例老年AMI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AMI患者根据血清PCT水平分为正常组(<0.5μg/L)23例、轻度升高组(0.51.9μg/L)41例和明显升高组(≥2.0μg/L)33例。随访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1.59)μg/L vs(0.15±0.04)μg/L,(95.21±20.17)mg/L vs(11.32±9.30)mg/L,P<0.01]。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比较,明显升高组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0%和7.3%vs 24.2%,13.0%和22.0%vs 45.5%,P<0.05)。血清PCT与hs-CRP呈正相关(r=0.4721,P=0.032)。血清PCT可预测老年AMI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OR=5.011,OR=4.312,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对预测近期心源性死亡和MACE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490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223例,血糖水平<6.1 mmol/L;轻度增高组150例,血糖水平6.1~7.8 mmol/L;高血糖组117例,血糖水平>7.8 mmol/L。对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糖组女性患者比例较多,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血压低、心率快,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9.66%,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的8.07%、14.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增高(P<0.05)。结论急性高血糖可能是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24 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9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和肽素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连续测定3 d和肽素和cTnI水平.记录... 相似文献
19.
碎裂 QRS 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碎裂 QRS (fragmented QRS,f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87例 AMI 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 fQRS 波分为fQRS 组和无 fQRS 组,采集相关临床资料。随访1~36个月的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再梗死、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发生情况,用 Kaplan Meier法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比较生存率、发生率和风险度。结果① fQRS 组与无 fQRS 组3年内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是28.9%和12.2%(χ2=13.303,P =0.000)。在校正了年龄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fQRS 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脏事件的风险度(HR)为2.642,Wald =11.593,P =0.001。② fQRS 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1%、91.4%和88.6%,无 fQRS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2%、97.0%和95.7%(χ2=5.276,P =0.022)。在调整了患者年龄等因素的作用后,fQRS 组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 HR 为2.674,Wald =4.371,P =0.037。结论fQRS 波是评估 AMI 后患者预后的一项新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102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和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冠脉造影特点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前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非墓碑型组(p<0.01)外,两组的年龄、性别、易患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64.5%vs36.6%,p<0.01),合并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病变的比例高(51.6%vs21.1%,p<0.01;38.7%vs17.0%,p<0.01),术前TIMI血流分级0~1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83.9%vs59.1%,p<0.05)。两组CK-MB峰值、LVEF值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墓碑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且多为完全闭塞性病变,常合并其他冠脉病变及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保护,积极急诊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