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皮钙粘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adherin,E-CD)在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例慢性胃炎、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及50例胃癌组织中E-CD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19/20例)、85.0%(17/20例)、42.0%(21/50例)。慢性胃炎及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显高于胃癌组(P<0.01),同时E-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E-CD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3.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对72例常规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异型增生和42例胃癌。结果异型增生组的AgNOR计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但低于胃癌组(P<0.02);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计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P<0.02),但低于胃癌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间无明显差别。异型增生标本的AgNOR计范围和胃癌标本有部分重叠。提示该方法可能为异型增生的评价提供一个辅助定量指标,且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AgNOR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的AgNOR每核颗粒均数与大颗粒均数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异型增生和腺癌的形态定量参数指标,探讨大鼠实验性胃癌与人类胃癌形态变化的异同性。方法:利用HPIAS-1000型图象分析系统对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由MNNG诱发粘膜异型增生及腺癌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大鼠腺胃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其中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指标(P<0.01);核短径、核长短径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腺胃异型增生与腺癌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比较,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形态定量参数指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大鼠腺胃粘膜癌变与人类胃粘膜癌变有同样的形态学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ABC免疫酶标半定量分级法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高于浅表胃炎、低于胃癌(P<0.05)。其中再生型、隐窝型及腺瘤型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呈递减关系(P<0.05),而且三者阳性细胞的分布各有特点。PCNA的原位检测,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其恶性变的较好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胃镜随访、应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63例具有随访结果的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用绘制ROC曲线探讨了高危界值。63例标本中,癌变组30例,未癌变组33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AgNOR每核颗粒均数检测在胃镜随访中判定异型增生有否癌变倾向的灵敏度(Se)=73.3%;特异度(SP)=87.9%;总符合率(准确度)=81.0%阳性预值=81.6%;阴性预值=78.4%。图像分析结果显示AgNOR每核均数≥7.0为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高危界值。本研究结果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转归具有预测价值,可为进一步胃镜随访和监测胃癌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1.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2.探讨EGFR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对10例正常胃粘膜,45例慢性胃炎伴肠化,26例胃癌癌旁肠化,48例异型增生,76例胃癌及39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 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胃粘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EGFR在胃癌癌旁肠化中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胃炎伴肠化(P<0.05);结肠型肠化中EGFR表达较小肠型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粘膜异型增生时,有较高EGFR表达,而一旦胃粘膜癌变后,表达率却有所下降。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6.6%;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EGFR表达阳性者多为分化较差的弥漫型胃癌,阴性者多为分化较好的肠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74.4%,无淋巴结转移者37.8%(P<0.05);胃癌侵犯越深,其EGFR受体表达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EGFR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胃粘膜异型增生中EGFR动态变化特点,有利于对异型增生的诊断,追踪观察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EGFR的表达与胃癌的低分化性,高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预测病人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应用抗c-myc原癌基因蛋白(p62c-myc)的单抗,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进行标记,发现正常胃粘膜腺体颈部偶见弱阳性表达,而胃粘膜异型增生则有较高的表达率,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表达率分别为70%、100%及71.4%,三者之间无显著性意义。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的表达率分别为38.9%和73.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p62c-myc可能参与正常胃粘膜的增殖过程,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此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粘膜早期癌变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Bcl—2及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90例病人的PCNA、Bcl-2、P16蛋白表达情况,其中2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cl-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型增生、肠上皮生化、胃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P<0.05)。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P<0.05)。结论: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p16基因表达低下,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AgNOR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 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的AgNOR每核颗粒均数与大颗粒均数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c-erbB-2,p53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58例胃癌、31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鼠抗人mAb ras基因p21蛋白、兔抗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多克隆抗体p185,鼠抗人mAb 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p21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30.0%,46.2%,75.0%和72.4%;其表达率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P<0.05);p185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中无表达,在重度异型增生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仅在癌中有表达,表达率29.3%,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胃癌中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结论 ras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c-erbB-2,p53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较晚期。并认为胃癌发生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PCNA、P53基因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方法对临床95例胃手术切除标本PCNA、P5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胃癌变过程中均可见PCNA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PCNA增殖指数亦逐渐上升,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相比较,PCNA指数变化不大(P>0.05)。仅在重度异型增生组织中发现P53蛋白表达,胃癌P53蛋白 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与重度异型增生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胃癌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高,对临床标本进行PC-NA检测,可较方便准确地判断组织的增殖状况。P53蛋白表达出现较晚,其可能表明P细胞已有明显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等54例标本的细胞核进行AgNORS计数和DNA含量的图象分析,籍以探讨这两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价值。结果发现随病变的进展AgNO正S均值及DNA含量有明显递增的趋势,各组AgNORs及DNA均值间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组AgNORS及DNA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未见有非整倍体DNA细胞(> 5 c)。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 5 8细胞比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8%, 12.8%及35.填%。作者认为AgNORs计数和DNA图象分析是在原位、直视下客观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敏感的定量指标、高计数AgNORs细胞及非整倍体DNA细胞的出现在筛选胃癌高危入群,进行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区别其良恶性病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53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对样品行DNA倍体检测,以探讨P53蛋白在胃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胃粘膜中P53蛋白表达水平(FI值)与浅表胃炎无统计学差异,肠化及不典型增生时FI值显著高于浅表胃炎及正常粘膜(P<0.025,P<0.01),胃癌时显著高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PMO.001)。各病变中P53蛋白表达阳性数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并且,胃癌、不典型增生病变中异倍体明显增多,异倍体病变细胞增殖活性增高,P53阳性表达率增高。认为:P53基因改变与P53蛋白表达在胃癌的…  相似文献   

16.
观察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萎缩性胃炎(P<0.005),各级异型增生间的感染率无差别(P>0.05),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茎缩性胃炎(P<0.005)。认为: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其感染引起胃癌发生的可能过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正常胃粘膜→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MSP)分别对11只Wistat大鼠的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及各型胃残端癌(PGSC)的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核面积进行了定量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正常胃粘膜细胞核DNA含量均匀恒定,大部分为2C;2.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粘膜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细胞核DNA含量相近;3.细胞核DNA变化规律提示重度异型增生与PGSC有极为密切关系,可能为同一疾病的二个不同发展阶段,均可作为外科治疗对象;4.细胞核面积与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并存在显著相关性,故应将该二项指标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选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和花生凝集素(PNA),双花扁兰凝集素(DBA)对41例胃粘膜异型增生(ATP)和25例增生性胃粘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追踪1-6年。获随访的25例ATP胃粘膜病人有7例癌变,占随访者28%,而获随访的8例增生性胃粘膜者均无癌变。MG7阳性随访病例中5/7癌变,阴性者2/18癌变;PNA阳性伴DBA阴性者,获随访病例5/10癌变,无此标记结果者仅2/15癌变。提示:MG7阳性或PNA阳性伴DBA阴性者癌变的倾向,利用MG7或PNA或DBA联合判断癌变倾向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分析,探讨HP感染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MB染色检测1354例胃粘膜HP。结果:1354例胃粘膜HP检出率为51.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腺体异型增生、胃癌活检组织中的HP检出率分别为49.5%、53.5%、60.2%、51.8%、68.3%、39.8%。胃癌的HP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变(P<0.01)。慢性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中有活动性变化535例,HP感染80.2%,无活动性病变465例,HP感染只有18.9%,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92例,HP检出阳性105例(35.9%),不伴有肠化127例,HP检出阳性119例(93.7%),这二组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的感染与活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腺体异型增生有明显的关系,本组病例胃癌的HP检出率偏低,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应用抗cerbB2癌基因蛋白(P185)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正常胃粘膜、各级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胃粘膜腺体颈部偶见P185蛋白的弱阳性表达;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中P185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0%、83.3%、85.7%;在早期及进展期胃癌中P185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22.2%和56.7%。重度异型增生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进展期胃癌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但P185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及胃癌肿块大小无相关性(P>0.05)。提示:P185蛋白有可能参与正常胃粘膜的增殖、修复及癌变过程,P185蛋白阳性的肿瘤可能具有更强的浸润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