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腺癌(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法(AB-PAS)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法(HID-AB)检测70例GCA及癌旁IM组织,并分析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IM的关系.结果:肠型GCA、胃型GCA、混合型GCA和干细胞型GCA的检出率分别为37.1%(27/70)、5.7%(4/70)、50.0%(35/70)和7.1%(5/70);含硫化和不含硫化黏蛋白的GCA检出率分别为24.3%(17/70)和75.7%(53/70).肠型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57.7%(15/26),明显高于非肠型GCA的27.3%(12/44)(χ2=6.383,P=0.012);含硫化黏蛋白的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64.7%(11/17),不含硫化黏蛋白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0.2%(16/53),含硫化黏蛋白GCA癌旁IM检出率高于不含硫化黏蛋白的GCA(χ2=6.472,P=0.011);硫化黏蛋白在癌旁IM和其相应的GCA组织中无一致性表达(Kappa=0.129,P=0.484).结论:IM可能是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肠型GCA及含硫化黏蛋白GCA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6例正常孕妇及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血清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简称GCA)含量进行了观察,发现后者GCA含量明显高于前者;即使在GPT正常或有轻度异常,GCA测定可比较灵敏地反映这种特异性的肝损害;妊高征对骆儿GCA水平有很大影响。救GCA测定对妊高征患者的观察及其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33INGlb和KAI1/CD82在贲门癌(GCA)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在GCA的发生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成人正常贲门黏膜(正常组)和51例GCA组织(GCA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组织中P33INGlb和KAI1/CD8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CA和贲门黏膜细胞的胞浆见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颗粒。正常贲门黏膜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5.0%,GCA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5.7%。伴淋巴结转移患者GCA组织中的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侵透浆膜患者的GCA组织中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侵及浆膜者(P<0.05)。KAI1/CD82蛋白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联(P<0.05)。GCA和贲门黏膜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见P33INGlb蛋白阳性表达颗粒。GCA组织较正常贲门黏膜组织的P33INGlb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P33INGlb蛋白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联(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在GCA组织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联;GCA组织中P33INGlb蛋白表达率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抑癌基因P33INGlb和KAI1/CD82在GCA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从分子水平判定人GCA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Giant cell angiofibroma (GCA)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995, and it is a rare tumor in soft tissues,1 Since the initial report of the disease in orbital tissue, GCA has been reported in a variety of other soft tissues.2,3 The morphological hallmark is richly vascularized, patternless spindle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seudovascular spaces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GCA is mainly based on positive staining of CD34. GCA i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a benign tumor. In clinic, GCA need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tumors in soft tissues. Herein,we report two rare cases of GCA in the vocal cord and describe its histological feature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Gastric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的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P53和PCNA分子学特征。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法(Alcianblue-Periodicacid Schiff,AB-PAS)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法(High Iron Diamine-Alcianblue,HID-AB)以及ABC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研究了70例贲门癌的组织化学及P53和PCNA蛋白表达变化特征。结果肠型GCA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73.08%)明显高于非肠型GCA(29.55%)(P<0.01);PCNA蛋白阳性高表达(~)率(96.15%)也明显高于非肠型GCA(65.91%)(P<0.01)。含硫化粘蛋白的GCA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70.59%)明显高于不含硫化粘蛋白的GCA(41.51%)(P<0.05);PCNA蛋白阳性高表达(~)率(94.12%)也明显高于不含硫化粘蛋白的GCA(71.70%)(P<0.05)。结论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判断GCA不同组织类型和分类的重要指标,并可能对了解GCA临床生物学特征(如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大动脉为主的坏死性血管炎,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水平的疾病之一。长期以来,GCA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石,需大剂量、长疗程诱导和维持缓解,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量后易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生物制剂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随着对GCA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生物制剂治疗GCA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支持性证据。文章综合阐述多种生物制剂治疗GCA的相关临床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昕海  李孟军  辛国明  王雅平  唐一帆 《上海医学》2007,30(8):622-623,F0003
巨大尖锐湿疣(GCA)是一种缓慢增长、巨大、类似菜花样的肿瘤,由Buschke和Loewenstein于1925年最先描述。肛周GCA由Dawson于1965年首次报道,国内有学者将发生在肛周的疣体过度增生、超过蚕豆大小的尖锐湿疣称为肛周GCA。临床上GCA类似恶性肿瘤,病理学上却为良性表现且无远处转移,但由于其局部复发率较高,且存在化生为鳞状上皮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所以治疗宜积极、彻底。目前对于较小的尖锐湿疣可采用局部涂药、冷冻、电烧灼和激光等方法,但对于GCA,手术切除是首选。我院肛肠外科于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通过局部根治切除术治疗肛周GCA患者46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贲门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贲门癌(GCA)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2种方法分析408例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组织IM的分布特征.结果: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2%(130/408),Ⅰ、Ⅱ和Ⅲ型IM所占比例分别为65%、16%和19%,Ⅰ型多于其他2型(x2=86.146,P<0.05).IM伴不典型增生的比例(88%)高于伴慢性浅表性胃炎(13%)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0%)(P<0.05).结论:GCA癌旁IM的发生率随癌前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提示其可能是一种重要的GCA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Hu Z  Yang Q  Li J  Zeng S  Wu X  Cao L  Yang L  So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53-455
目的:探讨中国人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诊断对GCA的16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GCA诊断标准作参考。结果:16例患者被诊为GCA,其中13例符合ACR的GCA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平均43.1岁,男:女为15: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颞动脉异常,视力障碍,发烧;非常见临床表现有下颌关节间歇性乏力,易疲劳,晕厥,轻偏瘫等;红细胞沉降度升高11例,颞动脉活检发现炎性细胞浸润11例,内弹力膜断裂16例,纤维素性坏死3例,平滑肌细胞病变10例,腔内血栓形成5例,从发病到怀疑GCA或颞动脉活检的平均时间5.5个月,初诊的误诊率达87.5%,结论:中国人中GCA可能不是一种少见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男性为多,其临床特征尚未得得到广泛认识,延误了恰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GCA)发生中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81例贲门腺癌及其中20例癌旁正常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特征,并分析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CA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2%,58/8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1/20)(P<0.05).GCA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GCA癌变过程中频发的分子事件,可能在GCA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胃液中胃癌相关糖蛋白抗原(GCA),对胃癌阳性率达 80.8%,与非胃癌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X~2=51.3 P<0.l),结果揭示,GCA对胃癌进行筛查和辅助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章向明  陈颖  宋水江 《浙江医学》2011,33(3):359-361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病变主要局限于血管的中层及内膜层[1],常累及一个或多个颈动脉分支,于1937年被Horton 等[2]首次描述.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故又称为颞动脉炎.典型表现为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3].GC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血管炎,几乎均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在西方国家多见,在我国曾被认为罕见,但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发现此病并非罕见.现对本院近4年来收治的6例GCA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以期提高对GCA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赵华 《医学综述》2011,17(10):1508-1510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多影响50岁以上女性,病因不清。其临床表现与血管损伤或全身性炎性引起的组织缺血相关。大多数患者有严重的新发生的头痛,部分患者伴发风湿性多肌痛。本病可导致失明,故当出现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增高时,应尽早大剂量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颞动脉活检是诊断GCA的金标准,所有疑诊患者都要进行活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磁共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多普勒超声也被用来诊断GC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与胸腺嘧啶合成酶(TS)基因多态性与食管及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安阳地区病理证实的275例食管鳞癌(SCC)及129例贲门腺癌(GCA)患者和315例年龄性别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采用PCR基础上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检测法(PCR-RFLP)对其NTHFR和TS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①对照组MTHFR677 CC、CT及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4%、45%和31%;SCC组分别为19%、38%和43%;GCA组分别为19%、35%和46%.对照组TSER3R/3R(4R)、2R/3R及2R/2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34%和2%;SCC组分别为62%、35%和4%;在GCA组,分别为63%、30%以及7%.②与MTHFR677 CC及MTHFR677 CT两基因型相比,TT携带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62倍(OR=1.62,95%可信区间(CI)为1.15~2.30,P=0.006),而GCA OR=1.81(95%CI为1.17~2.81,P=0.008).③与其他基因型相比,纯合突变型(TSER 2R/2R)患SCC的危险度升高2.44倍(OR=2.44,95%CI为0.89~6.73,P=0.084),患GCA的危险度升高3.94倍(OR=3.94,95%CI为1.29~12.0,P=0.016).④相对于无基因突变者,仅有MTHFR677 TT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60倍(95%CI为1.13~2.28),患GCA的危险度升高1.84倍(95%CI为1.17~2.88),仅有TSER 2R/2R者患SCC的危险度升高1.89倍(95%CI为0.62~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GCA的危险度升高3.56倍(95%CI为1.03~12.3),双突变型组合(MTHFR677 TT和TSER 2R/2R)携带者在SCC组中占1.5%,在GCA组中占3.1%,在对照组中未检测到.结论:突变型MTHFR677 TT及TSER 2R/2R增加安阳地区人群SCC与GCA的易感性,当二者共同存在时,肿瘤的易感性更高.MTHFR与TS基因多态的存在可能是SCC与GCA地理分布一致性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巨细胞性动脉炎(GCA)和继发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设计:以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地点:加拿大安大略全省。受试者:年龄≥66岁且新近诊断为GCA(n=1141)、骨关节炎(n=172953)或无两种疾病(n=200000)者。后者是从总人群中随机选出并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随后的诊断或需要外科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卒中、外周动脉病、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或夹层为一级综合结果。结果:综合终点在GCA老年患者(12.1/1000人·年)中较骨性关节炎(7.3/1000人·年)和对照组患者(5.3/1000人·年)更为常见。GCA患者与骨性关节炎患者、对照…  相似文献   

17.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组织中粘蛋白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粘蛋白 1(MUC1)表达与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状细胞癌 (SCC)、贲门腺癌 (GCA)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ABC法检测MUC1在 5 0例SCC和 2 1例GCA及配对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 ,分别以活检正常的 10例食管粘膜组织及 8例贲门粘膜组织为对照。结果 :MUC1免疫阳性染色呈棕黄色或深棕黄色。 4 8例SCC(48/5 0 )和 2 1例GCA(2 1/2 1)原发病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MUC1表达 ,6例正常食管粘膜 (6 /10 )和 4例正常贲门粘膜 (4/8)中观察到MUC1弱免疫阳性反应。正常细胞中 ,MUC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近管腔或腺腔侧 ,但在癌细胞中则胞膜和胞浆中均有表达。SCC与正常食管粘膜、GCA与正常贲门粘膜MUC1免疫阳性反应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P =0 .0 0 5 0 6 ,P =0 .0 0 2 95 ) ,SCC和GCA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间MUC1的一致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U =4 .4 15 ,P <0 .0 0 0 1,U =2 .2 74 ,P <0 .0 5 ) ,一致性MUC1变化的发生率在SCC为 6 0 % (30 /5 0 ) ,GCA为 85 .71% (18/2 1) ;其中一致性阳性的发生率在SCC为 5 6 % ,GCA为10 0 %。SCC组织分化的恶性程度与MUC1免疫反应的强度呈负相关 (r =- 0 .35 6 6 ,P <0 .0 5 ) ,GCA出现类似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MUC1免疫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巨细胞颞动脉炎(GCA)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巨细胞颞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及对激素治疗反应. 结果15例均符合ACR的GCA诊断标准.平均年龄52.4岁,男:女为2:1;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低热,14例ESR增快(常高迭100 mm/h),7例CRP升高,全部病例均对激素敏感.结论 中国人中GCA可能不是一种少见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不一定是诊断该病的必备条件.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有助于该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癌高、低发区贲门上皮各级病变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析高发区正常贲门上皮(NOR)10例,慢性浅表性贲门炎(CSG)组织23例,慢性萎缩性贲门炎(CAG)组织16例,贲门上皮不典型增生(DYS)14例,贲门癌(GCA)70例和低发区NOR 32例,CSG 组织38例,CAG组织15例,DYS 18例,GCA 组织39例中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贲门癌高发区从CSG→CAG→DYS→GCA,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38%、86%和81%; GCA组织中低分化组C-erbB2蛋白阳性率(57%)低于高、中度分化组(92%)(P<0.05).低发区从CSG→CAG→DYS→GCA,C-erbB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20%、56%和51%;GCA组织中低分化组C-erbB2蛋白阳性率(80%)高于高、中度分化组(33%)(P<0.05).结论贲门上皮极轻度病变已发生不同程度的C-erbB2表达变化,并随病变进展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高发区贲门上皮各级病变的升高趋势,特别是DYS,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C-erbB2是贲门上皮癌变,特别是早期病变的重要分子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ET-CT在诊断巨细胞动脉炎(GC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4例GC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器械检查及PET-CT结果 ,并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院4例及文献中29例患者年龄都大于50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体质量下降、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ESR、CRP升高;PET-CT提示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管壁连续性弥漫性代谢升高;该院4例患者最大摄取标准值(SUVmax)2.5~9.6.结论 PET-CT对诊断GCA尤其是早期或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有一定临床价值,对病变范围的确定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