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肠-肾轴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具有隐匿性,与中医伏邪有相似之处;肠道菌群紊乱产生的内毒素及微炎症对肾脏的损伤与伏邪致病具有类似之处;当肠黏膜发生免疫炎症时会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加重,这与伏邪的外发与化火类似。  相似文献   

2.
陶芳  孔薇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3-976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基于西医肠肾轴概念从中医脏腑理论谈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孙伟教授早在肠肾轴提出前已应用"补益肺肾,活血清利法"论治慢性肾脏病,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CKD 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 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CKD 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 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 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最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肠-肾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的紊乱能够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全身微炎症反应,进而加重慢性肾脏病进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腑泄浊法是通过加强肠腑传化功能,使蓄积于肠道的湿浊毒邪从大便排出,进而调节脏腑气机,祛邪以扶正,与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肠-肾轴理论,讨论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参与疾病的进展、诊断、代谢、康复等多个重要环节,且已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与慢性肾脏病发生率的增加直接相关。且在慢性肾脏病期间,菌群多样性改变伴不同程度内稳态失衡,可进一步加剧肾功能损伤并诱发病理恶变态势。此外,慢性肾脏病所引发的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炎症应激亦被证实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联,且这一特性具备双向结构关系。肠-肾轴理念地提出明确了肠道微生物失衡、肠屏障受损与毒素产物蓄积损害肾功能的可能,为急慢性肾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及相关病理机制的阐释与研究提供了微观生物学基础,并不断衍生出“肾病治肠”的医疗干预靶标。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的交互作用将有利于机体微生态失衡回调和肾功能损伤的改善。因此,文章重点梳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与代谢通路,总结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互相影响的内源性作用机制,以期通过肠-肾轴揭示菌群微生态失调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二者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策略与途径,进一步丰富肠-肾轴学说的科学内涵与物质基础,不断为肠道菌群失调及慢性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慢性便秘作为一种良性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虽不影响患者生命,但会导致一些情志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文章从西医、中医就脑-肠轴理论的认识分别进行阐述,并对一些基于脑肠相通展开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整理,以期中医疗法治疗慢性便秘更有现代依据可循,脑-肠轴理论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肠肾轴的理论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来自CKD进展与肠道菌群改变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深远地影响着CK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CKD一体化管理中的关键一环;文章着重从CKD相关菌群改变对CKD并发症及其在一体化管理中的意义来阐述,从肠肾轴角度出发,为探寻CKD相关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免疫球蛋白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西医对其的治疗方法也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研究发现此病与肠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有关,因此有国外学者提出“肠肾轴”理论。文章将现代医学中的“肠肾轴”理论及中医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肾主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基础理论相结合,通过联系“肺-肾-肠轴”来分析、探讨IgAN的中医病因病机,利用气机升降理论,疏风宣肺去湿热以消血尿,宣通上焦以助大肠传化糟粕以清除浊毒,利肺通调水道助肾行水以消水肿,为中医认识及诊治IgAN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肺-肠轴因其共有黏膜免疫、微生物菌群、固有淋巴细胞归巢等成为儿童哮喘研究的热点。而肺肠微生物菌群可以促进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功能是肺肠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维持肺稳态和免疫功能的桥梁,因此肺、肠、骨髓三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儿童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故多以此论治,正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哮喘亦是如此,其亦与肺、肾、肠关系密切,三者相合,共同固护腠理皮毛,成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又可化髓生血,固本扶源,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故文章基于肺-肠-髓轴,从中医肺、肾、肠角度出发,论述儿童哮喘。  相似文献   

11.
王亿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所致的便秘具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特征,不同于普通便秘,该病作为慢性肾衰常见合并症之一,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独立消化道疾病。便秘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长期便秘会进一步加重尿毒素的蓄积,进而加重慢性肾衰,两者相互影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徽省名中医王亿平教授认为其发病特点来源于慢性肾衰病机的复杂性,王亿平教授从“肠肾轴理论”诊治慢性肾衰所致便秘具有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徐三鹏  李萍 《河北中医》2023,(2):306-309
随着现代医学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其病理变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可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也可通过肠-肾轴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以肠道菌群为桥梁,从肠-脑轴、肠-肾轴来探究脑出血发病相关性,并从中医学脑肠肾脏腑理论进一步解释三者与脑出血的发病关系,为中医药研究和防治该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肾主气化”的含义涵盖了肾的生理功能,涉及相火敷布、水液代谢、气机升降多个生理环节及肺、脾、胃、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是中医学气化理论的高度概括。文章从“肾主气化”的角度,分析了其与“三焦气化”“膀胱气化”的关系,认为“肾失气化”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指出“肾失气化”与慢性肾脏病病理演变的内在联系。基于“肾主气化”理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经方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并提出温利结合,疏利三焦法以恢复“肾主气化”功能是改善慢性肾脏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艾珊珊  韩聪  崔涛  周乐  申振  李祥宇  李伟 《世界中医药》2022,(22):3251-3257
糖尿病病情迁延日久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发展至糖尿病肾病(DKD),其病因复杂,机制繁多,病程较长且预后较差,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极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当前仍无达到预期的治疗方法,亟待寻求更完备的治疗方案。近年来肠-肾轴理论进入DKD领域带来全新的治疗理念及方案,结合中医学理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进一步发散思维,总结治疗思路及方法。现就肠-肾轴理论探讨DKD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DKD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抑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太过,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精神心理症状高发,其病位不仅在精室,还与脑、心、肾密切相关。脑、心、肾与精室生理相关,表现为:与精室通过经脉相连;布散经血,为精室所用;统摄神明,调节精室藏泄。脑、心、肾与精室病理相联,“脑-心-肾-精室”轴功能失调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此理论基础上,归纳出血脉同调、精神同治、整体与局部同治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思路,以期在该轴理论框架下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肾纤维化是以正常肾单位丢失、大量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堆积而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由于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解失衡,CKD的进展结局之一,即为肾纤维化[1]。目前,除肾脏移植及透析治疗外,此病尚无更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作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见并发症,从CKD初期开始即可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首位死因。CKD与心血管疾病的复杂关联是由于机体长期处于CKD毒素内环境,聚集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肾在病理生理过程上互为因果,以其密切的关联性及心血管事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其关键信号通路FGF-23/Klotho轴的深入研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FGF23、Klotho蛋白参与了CKD心血管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由于肾脏损伤,钙磷代谢紊乱,FGF-23作为一种调磷因子,其水平不断上升,伴随Klotho蛋白低表达,FGF-23/Klotho轴传导异常是引起肾脏病进展并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心肾相交”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对心肾两脏平衡的生理状态关系的经典概述,对此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心肾角度出发,探究FGF-23/Klotho信号轴介导CKD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深化对“心肾相交”理论的认识,以期在CKD的治疗过程中减少心血管事件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现有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把肠道菌群作为“肾-肠轴”的中心环节,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靶点、新窗口。根据中医学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慢性肾脏病的可能治疗作用;探究肠道菌群与脾,脾与肾在生理上互依互存,病理上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在治疗时,以从脾论治为原则,补虚扶弱而泄浊;以“通”为用,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泄浊毒、化瘀降浊,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疗效亦不容乐观,但脑-肠轴异常理论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此恰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且中医理论认识更深、更广。基于脑-肠轴学说,以针刺头针胃区和头针肠区作为切入点,运用调神针法调节脑神进而调节五脏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状态,从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