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升麻常见伪品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麻,始载于《名医别录》,是一味常用中药。李时珍日:“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它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的功能。主要含有:p谷甾醇、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去羟北升醇等化学成分。《中国药典》(2000版)对其来源定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但因升麻在各地有很多异物同名品,加之历代本草对其记载又不统一,故升麻的品种较混乱,有些品种虽有升麻之名,但与正品升麻无论是在植物基原方面或是在功效主治方面均有不同。为便于基层中药工作者及时,方便的鉴别升麻之真伪,现将其正品及常见的伪品野升麻、南升麻、白升麻、腺毛马兰等主要性状特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升麻为临床常用药材,然历代所用品种复杂、屡有变迁,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正本清源,为含有升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及著作,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升麻类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地、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考证结果表明古代药用升麻的来源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次为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 Kom.及其他非正品植物,建议在开发升麻类药材经典名方时优先采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为主要药用基原。然目前升麻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需尽快开展升麻的人工驯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3.
张恺  丁丽琴  邱峰  张德芹 《中草药》2021,52(2):585-593
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中药学》规划教材收载的解表、清热、泻下类常用中药名称为线索,分别以中英文“药名”“代谢组学”为检索词,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895篇,并纳入单味中药研究文献70篇。对于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开展解表、清热、泻下类单味中药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提出单味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传统功效及应用,开展系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并建立符合中医证候认知规律的中药表征体系,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中药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科学地表征中药“七情”单行的内涵,为中药七情配伍及经典名方用药规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升麻是临床上的一味常用药物,对其功效的认识存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从秦汉到唐宋以"非升"立论,对升麻功效的认识以清热解毒立论;金元以降,突出其能升举阳气;而到清代,温病医家畏惧升麻的升提发散之性,认为升麻会加重热势的扩散,会造成阴液的耗伤,故慎用之。通过对升麻功效历史演变的讨论,也给方药现代研究以启示,现代研究应澄清存在对立面的问题,同时现代研究所取得的经验也是对中医药传统经验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的持续,致使传统医药不分家格局被打破,使得医者不完全懂药,药者不完全懂医,因而对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原则。本文通过研究中医药医史文献,查阅经典本草典籍和著作,整理并总结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释义考究、理论渊源、历史沿革、理论核心、临床应用研究等内容,旨为丰富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梁莲凤 《山西中医》2007,23(6):55-56
升麻隶属毛茛科,包括兴安升麻、西升麻、单穗升麻、南川升麻、小升麻以及总状升麻等主要品种,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及山西等地,其根茎入药,夏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片。兴安升麻是我国特有品种,已载入《中国药典》,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发表透疹的  相似文献   

7.
正交法优选升麻最佳蜜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麻为常用中药,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等功能,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其原植物有大三叶升麻C im icifuga 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Maxim·和升麻C·foetidaL·3种。升麻炮制方法在古代有蜜制、酒制、醋制、黄精汁制、盐炒、土炒等多种方法,现代临床主要使用生片和蜜制片。传统方法蜜制升麻多用蜜水拌炒法,但由于炒制法温度难以控制,不能保证工艺的可重复性和饮片质量的稳定性,当温度过高时易造成....  相似文献   

8.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HPLC法测定玉屏风口服液中升麻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素香  万军 《中草药》2004,35(12):1370-1371
玉屏风口服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体虚易感风邪者。原标准中未建立含量测定项。防风解表祛风,具有解热、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升麻苷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故本实验选择升麻苷作为控制本品质量的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11.
黄广欣  龚苏晓  许浚  姚奕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51-2660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我国传统发散风热类中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升麻各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其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通过查阅文献,在对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的定义,从生源途径、药效、传统药性、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几个方面对升麻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升麻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林丽婷  罗霄  王继森  廖婉  高天慧  杨青松  杨鹏  林薇  代文东  孔颖 《中草药》2022,53(11):3425-3431
目的 构建Copula函数,研究莪术Curcuma Rhizoma-三棱Sparganii Rhizoma药对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方剂剂量耦合效应。方法 从自建方剂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气滞血瘀”证并含莪术-三棱药对的中医方剂,对其中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验,从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族、椭圆Copula函数族中选择出最佳的Copula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描绘联合分布函数图,测算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监测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 整理归纳出505首方剂。Gaussian Copula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的相关性,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225 6,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333 0,说明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且呈正相关,当剂量增加时,两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会增强。结论 基于Copula函数模型,研究莪术-三棱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剂量相关性,从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角度为传统经典药对相须为用提供依据,为研究中药药对在中医药方剂配伍中的剂量关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方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卓操  唐德才  尹刚  高兵  冯烨 《中草药》2019,50(22):5632-5638
探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处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将《肿瘤良方大全》中全部消化系统肿瘤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药对、中药类别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予以聚类及因子分析。研究消化系统肿瘤处方501首,涉及中药651种。单味药以茯苓、陈皮、木香、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对药以茯苓-白术、三棱-莪术、陈皮-木香的使用频次最高;中药类别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网络图发现三棱→莪术、白术→茯苓药对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2个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载荷最高的依次为白术、三棱、大黄。《肿瘤良方大全》所载消化系统肿瘤处方以消癥散结为核心大法,从理气、化湿,行气降逆以散浊;活血、益气,寓补于消以化瘀;清解、清热,攻毒活血以消积3个角度,通常达变,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国医大师经验书籍、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医案,筛选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医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规范化药名后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42个医案。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14种,包括地龙、川芎、桃仁等,药物多为温、平、苦、甘,归肝、肺经者;四诊症状频次结果显示弦脉、舌红的频数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组关联规则24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8条。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多以清热息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治疗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兼顾行气,在息风基础上兼顾通络止痉。  相似文献   

16.
仉瑜  张洪兵  郭虹  陈常青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21,52(15):4700-4710
姜黄首载于《新修本草》,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常见于活血止痛的方剂中,在中国、印度、泰国传统医学被广泛应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有姜黄素类与萜类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肿瘤与止痛等药理作用,但姜黄素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对姜黄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预测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萜类成分芳姜黄酮、姜黄酮、姜黄烯、姜烯等为姜黄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以期为姜黄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七是临床伤科疾病的常用中药,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效,历代中医古籍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大同小异,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具有活血、止血、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伤科疾病是指人体因跌打坠堕、扭伤劳损、碰撞闪挫等原因而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气血等损伤,主要包括挫伤、创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及内伤等临床常见疾病。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中关于三七“伤科要药”功效的相关记载,对其在骨损伤修复、活血化瘀、止血、抗炎镇痛、伤口愈合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归纳梳理,为其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槟榔ArecaeSemen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等功效。近年来,关于食用槟榔诱发口腔癌的负面报道较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食用方面,忽略了药用价值。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以食用为主,严重制约了槟榔的使用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海南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汉代以来中医药本草典籍中关于槟榔功效记载的历史脉络,归纳总结历代医家对其功效认识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整理了现阶段槟榔药用的概况及安全性的研究报道,为槟榔药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符珊珊  封杰妮  黎祖鸣  陈俊旭  刘添文 《中草药》2023,54(15):4948-4957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的基底膜差异基因之间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基因表达的中药,通过统计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后续中医药开发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检索文献获取基底膜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胃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对差异倍数大的基底膜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5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根据参考文献筛选出45种化学成分,得到高频中药为茶树根、姜皮、干姜、丹参、人参等;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居多;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胃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