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科团队组建及人员设置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上海市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改革试点实践经验,探讨在实行新模式改革后,如何合理组建全科团队以及全科团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为进一步研究全科团队试点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
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转变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文章分析了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试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改革所暴露出的观念认识、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及综合支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矛盾,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发展完善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上海市卫生局制定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项日试点实施计划与实施纲要》,并开始在5个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2004年又将试点扩大到19个区33家。至2006年,33个社区已组建全科服务团队156个,随后,扩展到1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从2009年起构建条块结合的全科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分析2006 -2010年中心运行状况结果显示,全科团队服务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推动了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但存在全科医生队伍水平不高,绩效考核有待完善的问题,所以条块结合的全科团队管理模式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方法,以充分调动社区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及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方法通过进一步理解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完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体系,明确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内容,梳理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流程,评价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效果,探索现阶段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方法。结果自2006年以来,我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案,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考核流程。2009年,我中心全面开展了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健康责任制试点工作,对开展的家庭医生制工作进行工作评估、管理评估和效果评估,其绩效考核方法可行、有效。结论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方法符合社区卫生改革的需要,符合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成本核算的需要,符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标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团队长角色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宁  郑平  方军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825-1826
全科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已日显突出.要提高全科团队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全科团队长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重要作用.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和全科团队管理的发展需要,本文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团队长角色的再认识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社区护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既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科团队服务的内容,社区卫生改革的推进,对社区护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发展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和实践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下社区护理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在2004年<上海市市民社区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中提出"实行社区全科团队式服务",至今已组建1190个全科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团队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功能的延伸,是实施和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卫生医疗服务的最基层机构,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护士组成,能提供"六位一体"的,改变传统坐堂式工作,进入社区家庭、贴近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并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1].团队评价指标作为一种重要的过程控制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改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科服务团队能有效地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地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状况,对地方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和外部条件(机遇、挑战)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提出符合地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全科服务团队的建设策略,以期为地方社区全科服务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科服务团队是由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等组成的医疗队伍,面向社区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是具有探索意义的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了解嘉定区全科服务团队服务功能发展趋势,提高嘉定区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能力发挥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守门人作用。方法通过对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4年全科服务团队工作进行回顾,了解目前开展的情况。结果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呈发展趋势,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开展离休干部医疗保健服务也呈现发展趋势。结论政策建议:全科服务团队的管理体制必须不断创新,全科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全科服务团队的工作需要得到居委、社区居民的支持,全科服务团队的发展方向是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魏媛 《大家健康》2016,(5):302-302
目的:探讨团队长在全科团队中的作用。方法:分析以往文献中报道的关于全科团队长的作用的相关文献。结果:全科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化和推进,社区全科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核心和灵魂。全科团队实施队长负责制,团队长在团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结论:优秀的团队长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正确的理念,对团队成员具有带动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石,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推进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关键。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诊疗理念与全科医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加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丰富全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式、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以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加强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优势及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然后分别从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系统的内部和外部2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在系统内部通过加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方式健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系统外部通过完善保障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提升中医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推动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队伍,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和医患供需矛盾、构建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应对门诊重心下移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分析,简称为SWOT分析。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在相关政策引导病人下沉社区后,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所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并提出不同的选择策略,为全科团队服务制订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现阶段全科团队运行的效率。方法对静安区全科团队长进行有关全科团队投入产出和最大潜在产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在目前成本下,团队产出和最大的潜在产出有较大的差距,团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够成为影响全科团队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团队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影响着全科团队效率的提升。结论现阶段全科团队的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步骤、分阶段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教学医院如何做好全科医生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开展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之一,而全科医生是构成该人才队伍的核心。如何完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性教学医院在全科医生培训方面应该起示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越  刘兰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6):1929-1934
《执业医师法》及近期通过的《医师法》都未明确规定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事项,导致实践中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群体在资格准入和执业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本文梳理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政策演变,归纳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在法律地位、执业权利、职业认同感三方面的现实困境,论证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法制化的可行性,进而提出通过立法健全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的路径及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中心在探索全科团队运行模式过程中,组建全科服务队伍,依托街道办事处为全科团队搭建平台;开展社区诊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积极性;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全科团队工作效率,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协调、可及、持续性的健康照顾。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the second paper of three on criteria for approval of trainer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drawn up for the Oxford reg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assessment of trainers and training practices by a team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who visit for one day.  相似文献   

19.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ree general practitioners were offered the use of a hospital based service consisting of a medical senior house officer, a nurse attached to a coronary care unit, and a specially equipped ambulance estate car to help with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might be suitable for home care. One hundred and sixty nine general practitioners registered as potential users of this service; during 22 months they called the hospital team to see 271 patients, 235 of whom the team suspected had indeed suffered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however, these general practitioners also admitted 317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rectly to hospital. Other general practitioners admitted 323 patients and deputising doctors 258. A further 529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infarction were admitted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a general practitioner. Of the patients seen by the team, 54 required immediate admission to hospital; 17 of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ho initially appeared suitable for home care later required admission to hospital. In a large city such as Nottingham the provision of hospital based facilities to help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th home management is unlikely to make an appreciable impact on the overall pattern of care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