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加速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场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低频电磁场是否可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成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大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电磁场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予60min/d的低频电磁场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1天,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细胞后,大鼠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生长并与脊髓组织融合,存活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空洞面积小;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更少,而基质金属蛋白2表达更多;脊髓损伤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低频电磁场有利于损伤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上调基质金属蛋白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研究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移植对颅内疾病的治疗,对植入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成活、分化、迁移、结构重建等了解有限.目的:探讨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分别向损伤区局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无钙镁磷酸缓冲液.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和8周进行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情况,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8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术后4周脊髓损伤处发现有神经纤维.证实通过损伤后立即局部注射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大鼠脊髓损伤区,细胞可在损伤区存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从而促进脊髓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并促进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制作SD大鼠脑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生理盐水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采用NSS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在受损伤脑组织周围可发现经Brdu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且下降速度较快;巢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大鼠脑组织后,以上调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制作SD大鼠脑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生理盐水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采用NSS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在受损伤脑组织周围可发现经Brdu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且下降速度较快;巢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大鼠脑组织后,以上调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内实验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内神经组织中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抗原,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对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有关.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氮基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观察,于2006-07/2008-02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移植组,每组12只.氨基胍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细胞核.对照组: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不做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后.损伤上下各1 mm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恳液共2 μL.联合移植组: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后,损伤上下各1 mm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8 μL,同时局部给予氨基胍100 mg/kg.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采用斜板试验及改良Tarlov评分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个月,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及移植物存活情况.神经微丝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移植对脊髓再生的影响.结果: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移植组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优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脊髓损伤区有新生束状轴突伸向断端,嗜银染色可见脊髓断端的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中,部分连接两端面.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联合应用氨基胍组Brdu标记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多.联合移植组术后2个月神经微丝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阳性反应的面积比均高于其他各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氨基胍移植促进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仪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肾脏组织固有细胞、修复损伤肾组织。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数目较少,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干细胞数目。目的:观察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修复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影响,分析骨髓干细胞修复损伤肾脏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作处置;模型组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200μg/(kg·d)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正常大鼠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的药物,连续5d。于术后5,10,17,24,31d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骨髓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34+细胞表达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能明显增加损伤肾组织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轻肾组织损伤程度。②骨髓干细胞能促进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及其靶基因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增加是骨髓干细胞促进急性肾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的时效尚不完善.目的:应用神经发育音猬因子诱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方法:应用经典的维甲酸方案与音猬因子方案两种方法诱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生长情况,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分化细胞标志,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化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表型鉴定,具有较高均一性.通过音猬因子诱导方案诱导处理7 d后,分化细胞多数表现为NSE、NF-M、Tau和Nestin染色阳性,经图像统计分析发现经音猬因子诱导方案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阳性率显著高于维甲酸诱导方案(P<0.01),另一方面经维甲酸诱导方案诱导的细胞表现GFAP阳性率高于音猬因子诱导方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音猬因子诱导方案是一种诱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目前尚缺乏脑脊液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依据.目的:动态观察体外脑脊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接种于脑脊液中,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脑脊液对细胞表型的影响.取生长良好的第5代细胞,分别用含小牛血清的L-DMEM和脑脊液培养.结果与结论: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成功有效地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脑脊液培养后细胞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并可见少量小圆细胞,表现为神经样细胞,表形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弱阳性(<1%).细胞具有相似的S形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基本相似.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脊液培养基中可继续生长和增殖,无诱导分化作用,且细胞对生长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激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其调控机制而引起骨坏死。目的:观察在激素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递质或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浓度为10-7mol/L的地塞米松,对照组正常培养。分别于诱导后第4,7,11,15天,测定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P物质受体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和P物质受体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各因子在不同时间点间进行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剂量激素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具有成骨或成血管作用的神经递质或其受体表达下降,这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半月板损伤后自行修复能力有限,组织工程技术为半月板损伤后修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有可能成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培养液作用下向纤维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以2.0×10~4/cm~2细胞密度接种于24孔板,在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地塞米松及抗坏血酸的DMEM-LG完全培养液中诱导分化,对照组以2.0×10~4/cm~2细胞密度接种于24孔板,加入不含诱导因子的DMEM-LG完全培养液.在诱导第7,14,21天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结果.结果与结论:①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最短约为2 d,第4代以后相对延长,为5~9 d.②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③实验组可见胞浆呈明显的紫蓝色,尤其细胞密集生长的区域蓝染较深,染色强度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强.对照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只有核蓝染.④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阳性,各期染色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未见Ⅱ型胶原表达,实验组诱导14 d后可见Ⅱ型胶原能稳定的表达.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下可分泌纤维软骨细胞特征性细胞外基质,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PIO)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样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的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条件下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样细胞分化,并用SPIO标记。实验动物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A)、模型对照组(B)、正常对照组(C);A、B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伤后按照BBB法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于细胞移植后第1、3、5周行MRI检查。结果诱导7 d后有部分细胞具备神经细胞样细胞形态;细胞移植后1~5周,A、B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T MRI检查见移植处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改变,第3周时低信号向损伤区扩大,第5周时可在损伤区见到低信号改变。结论bFGF、EGF和RA可以联合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样细胞分化。将其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MR技术可以活体追踪干细胞显示:随着损伤处移植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损伤的脊髓功能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