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渊 《中成药》2008,30(3):428-431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为第4代的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2.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中草药》2006,37(5):641-647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向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按载体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的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等几类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此外,由于中药对肠道疾病的特殊作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中药靶向给药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试探阶段,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以天然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而用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靶向给药系统是中药制剂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靶向制剂(Targeted - Oriented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PTCM)通常是指用载体、配体、抗体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通过全身血液循环给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靶向制剂可以达到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患者顺应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目的。靶向制剂是目前药物新剂型中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内中药学和药剂学研究重点,现将有关最新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口服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长平 《中草药》2005,36(3):473-475
常规制剂、长效和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或药物输送洗头或透皮治疗系统治疗、靶向制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四个时代。传统中药的剂型研究也随着医药制剂的发展而得以逐步拓宽 ,从而更加符合日益发展的临床治疗的需要。口服给药是传统的、习惯的、最常用的施药途径。口服给药系统包括速释剂型、缓速释药剂型、定时释药剂型和定位释药剂型。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进展进行综述。1 口服液中药口服液剂是选用合理的方法 ,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在无菌或半无菌的条件下灌注制成的一种口服液体剂型 ,是在中药汤剂、合剂基础上的改进。具有吸收…  相似文献   

6.
药物在经历了传统给药途径与剂型后,发展到了现代药物的长效和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阶段,现又进入了智能给药系统阶段。随着人们对药物制剂的理解和认识,药物制剂不再仅仅是一个具有一定剂型的药物“配方”,而是一个输送和传递药物的“装置”,这给传统中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制剂目前还刚刚走出常规制剂阶段,如何解决中药现存不足,纳米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研究中药纳米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将药物浓集于病变部位,并使药物保持一定浓度在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从而减少用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故靶向制剂在药剂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对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药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个方面阐述中药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靶向制剂技术在中药靶向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普通的口服片剂、栓剂和灌肠剂。这些治疗存在剂型使用不便、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和不良反应多的缺点。第4代药物剂型——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备受人们关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ingdrug delivery system,OCTDS)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方式,目前国内外仍处于研究阶段。OCTDS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吸收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运送到人体盲肠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人体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9.
脑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为新型中药脑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解释了血脑屏障的生理结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方法;通过了解脑靶向制剂的给药方式及新剂型研究(β-环糊精包合物、前体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微乳、原位凝胶),阐述了中药经鼻腔给药发挥中枢治疗作用的优势和可行性,认为中药在脑靶向给药方面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抗肿瘤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华钢  梁健钦 《中成药》2006,28(10):1508-1512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lng drug system,TDS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靶向治疗可使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可减少用药量并使治疗费用降低,减少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癌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论述近年来国内外抗癌中药的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与展望。方法:分析有关实验和资料,对抗癌中药的新型制剂及其应用进行了论述。 结果:抗癌中药制成靶向给药系统可有效地运载到肿瘤组织及细胞,达到靶向给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及减少用量的作用,结论:抗癌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一靶向给药系统将使抗癌中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5 种有效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而探讨两者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灌胃给药:黄芪传统水煎液组和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组(0.35 g? 100 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浆经蛋白质沉淀法处理后进行UPLC-MS/MS分析,测定血浆中5 种成分浓度,DAS 3.2.6 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5 种有效成分的UPLC-MS/MS分析方法,其线性方程、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要求。5 种有效物质药时曲线均出现双峰现象,黄芪破壁饮片较黄芪传统饮片5种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提高1.4-2.5 倍。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与黄芪传统饮片在大鼠血浆中有相似的代谢行为,黄芪破壁饮片混悬液较黄芪传统饮片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如何更高效地递送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递送并达到增效减毒的目标,研究人员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可特异性靶向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的核酸适配体,设计了以适配体为靶向分子(配体)的新型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笔者对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适配体-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可为选择适宜的肿瘤标志物作为靶标以及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促进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球载体材料研究概况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近10年微球制剂的研究,对常见的载体材料,新型载体材料进行了介绍,其中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蛋白类、多糖类、聚酯类、聚多元醇类等;新型载体材料包括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聚合物、药物缓释星型聚合物、修饰的壳聚糖等,并总结目前微球制备存在的问题。微球制剂具有缓释、靶向作用,在化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而对于中药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该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取得较大发展,利用载体材料的特性,将现代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结合,研究制备中药微球制剂,可改善传统剂型的不足,扩大中药临床应用,有利于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毕肖林  刘璇  祖强  狄留庆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638-3644
载药微粒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定向、定位、控释给药系统载体。各种微载体给药系统在促进吸收,提高稳定性,定位、控制释放方面各有优势,如果能结合中药的特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复方口服微载体给药系统,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可用于口服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微球和微囊通称为微粒,是借助微囊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微粒型给药系统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提高中药药效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创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尽管中药微粒制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者对微粒制剂在中药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对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的药物制剂进行综述。介绍了老年黄斑变性病国内外发病的情况,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的剂型情况以及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的药物未来研究开发的方向。老年黄斑变性病是全球第三大致盲性疾病,其发病增长率为6.62%。传统药物多是口服而起到全身作用的制剂,新型药物多为局部给药制剂。中医药在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能与新型制剂技术相结合开发一些局部给药制剂,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孙昱  徐敢  汪祺 《中草药》2021,52(13):4107-4113
将中药二次开发作为中药研发的方向之一,有助于在中药研发领域创造新价值。通过综述近年来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分析国内改给药途径、改剂型中药的获批情况,了解中药二次开发中相关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当前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非抗癌药用于癌症、药物重新定位于罕见病、改变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疾病再治疗、非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吸入疗法再利用。中药的二次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化学药的老药新用,有其自身特点,可参考的研究思路:(1)优化生产工艺、选择更合适的剂型、优化临床给药途径等;(2)提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3)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4)进一步聚焦有良好疗效的中药优势病种,如一些疑难疾病、慢病、罕见病的病种。  相似文献   

20.
多烯紫杉醇是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溶解性低、组织分布广,限制了临床应用。刺激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凭借其载体材料结构的多元性、环境敏感释药性,有效改善了多烯紫杉醇这些缺陷,在此基础上,修饰靶向因子可使药物靶向递送,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综述近年多烯紫杉醇刺激响应型及靶向因子修饰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等关键问题,以期为多烯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