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源hTERT基因转染对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表达hTERT蛋白的重组腺病毒rAd-hTERT转染试验组大鼠,同时设空载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组1(n=25)大鼠供体取肝前48 h前阴茎背静脉目的基因干预实验组;组2(n=25)空载体病毒干预实验组;组3(n=25)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供肝切取置于UW液中修整保存6 h后移植给同种大鼠.移植后3,6,12,24,48 h分别取材进行相关检测,检测各组血清内ALT水平,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普通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TERT预处理组术后3,6,12,24,48 h血清ALT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而空载体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无差异;hTERT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供肝的端粒酶的活性,24 h达到空载体对照组的(177.03±7.24)%(P<0.05);和hTERT组相比较,其他两组移植肝均表现出严重的小梁结构的破坏,门静脉周围的水肿以及空泡样变性.电镜检测也发现生理盐水组、空载体组的肝细胞内有大量的空泡,线粒体严重肿胀的现象;和生理盐水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较,hTERT组的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其凋亡指数和其他两组相比亦明显减少(P<0.05).结论 腺病毒载体可成功介导hTERT基因对大鼠移植肝的转染;hTERT基因转染预处理能够减轻冷缺血再灌注损伤,hTERT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上调端粒酶活性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转染血红索氧合酶-1(HO-1)基因研究其在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损伤(IRI)中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将转染HO-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和空载体分别注入供体大鼠腹腔(n=8),36 h后取肝冷保存4 h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6 h检测肝功能、肝细胞凋亡率和肝组织HO-1、bcl-2、hel-xl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9±0.28)%比(8.30±1.08)%,P<0.01].(2)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HO-1、bel-2和bcl-xl,灰度比值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HO-1:0.275±0.065比0.035±0.03;bcl-2:0.275±0.025比0.06±0.07;bcl-xl:(0.099±0.041比0.064±0.064,P<0.01),而Caspase-3则显著低于对照组(0.08±0.04比0.21±0.09,P<0.01).结论 HO-1在供肝IRI中通过上调bel-2、bel-xl和下调Caspase-3对供肝有显著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缺血再灌注(IR)、缺血后处理(IPo)3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后处理,观察血清肝酶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变化,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凋亡状态.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IPo组血清肝酶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和GSH活性则显著升高;再灌注后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IPo组凋亡指数较IR组显著下降,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IPo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缺血或药物预处理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或阿霉素预处理 (DPC ,模拟IPC)对大鼠供肝延迟性保护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供鼠分为 3组。IPC组 :供鼠采用肝脏预先缺血 10min后再开放 ;DPC组 :供鼠经静脉注射阿霉素 (1mg/kg体重 ) ;对照组 :供鼠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观察各组预处理后血红素氧化酶 1(HO 1)和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含量 ;建立上述各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并设假手术对照组 ,观察肝移植后各组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IPC组HO 1、HSP70含量分别于预处理 12h和 2 4h达到高峰 ;IPC和DPC组预处理 2 4h ,诱导的HSP70、HO 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肝移植后 6h ,肝组织中ICAM 1mRNA表达和内皮细胞ICAM 1分子表达明显增强 ,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增高 ,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乳酸脱氢酶 (LDH)及肝组织湿重 /干重 (W/D)水平明显升高 ,和假手术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IPC或DPC组肝移植后减弱了ICAM 1mRNA和蛋白表达及MPO活性 ,AST、ALT、LDH及W/D的水平亦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IPC的延迟保护作用是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浸润来实现的 ,这与IPC诱导生成HSP70和HO 1有关。DPC可以模拟IPC的延迟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基因治疗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基础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文献.结果 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可以从抑制细胞凋亡、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改善门静脉血流、促进胆汁分泌、自身免疫调节、减轻炎性反应等方面保护肝脏细胞,从而减轻了肝IRI.结论 通过调整目标基因的表达或者向体内转导相关基因可以减轻IRI; 基因转移的途径以及基因载体的选择与优化有待基础与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6h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重复3次后,完全恢复肾血流。再灌注6h时开胸,取心脏血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浓度,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光镜下计数凋亡细胞,并计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Cr和BUN浓度升高(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降低(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减少(P〈0.05),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缺血再灌注对肝硬化大鼠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和程度。方法 用60%四经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40min(每组各16只);E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F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另外,随机取10只正常肝脏大鼠组成G组,行肝门完全阻断30min。观察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E、F、G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10只、6/10只、4/10只、5/10只、8/10只、6/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变化:后六组均明显高于术前,C、D组高于B、A组,E、F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1)再灌注4h后HA变化:D组明显高于B、E组,F、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再灌注4h后D、C组的AST、ALT均明显高于B组、A组、D组的AST明显高于F组,F组的AST、ALT显著高于E组(P<0.05);C、G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E组损伤重于F组。结论 硬化肝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全身多个器官,门脉静淤血可能是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大鼠耐受肝缺血的最大的时限在30min以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阿霉素预处理与否及供肝获取前经历的供体心脏停搏时间30min或45min,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即非预处理的30min(N-30)组和45min(N-45)组,阿霉素预处理的30min(tN-30)组和45min(tN-45)组行原位肝移植,观察存活状况,取材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移植术后1、3、7d采集血样检测肝功能。结果N-30组和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50.0%和16.7%,而tN-30组和t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和66.7%,预处理组移植肝脏的病理及肝功能明显好于非预处理组。结论阿霉素预处理能够减轻供肝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提高大鼠肝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预缺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较多的实验证明,预缺血处理对多种缺血再灌注器官有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预缺血对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供肝动脉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门静脉再灌注过程中肝动脉缺血(hepaticarteryischemia,HAI)损伤的严重性和应用肝动脉桥式置管(hepaticarterybridge-conduit,HABC)技术实现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这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AI30min组、HAI2h组和HABC组。后三组分别建立犬自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HABC组应用HABC技术使肝动脉、门静脉同时再灌注。术后取供肝组织与胆管组织电镜观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分别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酶标记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HAI30min即可见供肝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嵴减少,HAI2h其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胆管上皮尤为明显,而HABC组则见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比较完整,胆管上皮绒毛丰富。HAI30min组和HAI2h组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分别为(1.652±0.222)nmol/mgprot和(2.379±0.526)nmol/mgprot,而SOD则降低至(11.15±3.9)U/mgprot和(9.47±3.4)U/mgprot,SDH活性则分别降低至0.362±0.019和0.281±0.0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HABC组MDA含量、SOD和SDH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BC技术的实施,可为临床肝移植中预防HAI损伤,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后处理组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及6h抽血进行血清ALT、AST活性及TNF-α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测定肝脏NF-kB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及IPC组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增高,肝脏NF-kB活性明显增强,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IR组相比,IPC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NF-kB活性及TNF-α和ICAM-1表达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kB的活性,降低了TNF-α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肝移植的常见危险因素,与早期移植肝的无功能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当发生IRI时,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引起肝脏损伤,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的激活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由于肝移植供肝的需求不断增多,脂肪供肝在肝...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 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min;B组:I=30min;C组:正常大鼠,I=30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 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h为高峰,灌注24、72h后逐渐下降。灌注6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最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最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 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腹部外科》2021,34(5)
目的探讨百里醌(TQ)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IRI模型,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实验大鼠进行百里醌给药预处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酶活性;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实验设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I组,n=10)、百里醌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组(TQ+IRI组,各亚组n=10)。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TQ+IRI组ALT、AST较IRI组明显降低(P0.05)。IRI组与Sham组比较,大鼠肝脏组织中GPX、GSH、SOD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而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TQ+IRI组与IRI组比较,GPX、GSH、SOD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下降(P0.05)。百里醌预处理能下调肝脏IRI的Bax、裂解的胱天蛋白酶(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表达,阻断肝细胞凋亡。结论百里醌可能通过调控肝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在肝脏IRI中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在大鼠体外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切肝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完全离体、半离体切肝动物模型,术后4、24h处死大鼠采取标本,通过病理、电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的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完全离体组肝脏损害最严重,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最高,再灌注后4h和24h分别为24.4±1.9,32.6±2.7,而半离体组为17.0±2.6,26.4±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离体组再灌注4h和24h后PCNA的表达分别为66.6±2.5,77.2±1.5,明显高于半离体组的57.4±1.5,68.6±2.5(P<0.05)。结论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之后伴随的肝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方式之一,在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存在肝细胞的增生,半离体体外肝手术对肝脏损伤相对轻、暴露良好,因此临床上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携带hIL-10基因腺病毒载体对大鼠肝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经SD大鼠的尾静脉注射Ad-hIL10-EGFP 1×109PFU/ml。72 h后建立大鼠常温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240min)。取血进行肝功能生化检测;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内及肝组织内hIL-10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肝脏冰冻切片中EGFP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肝脏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肝功能较两对照组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见EGFP表达及hIL-10染色;血清中hIL-10的表达量为(815.74±284.76)ng/ml。结论hIL-10腺病毒基因治疗可以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病理特征之一,本文论述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