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于2014-02诊治单节段胸椎管狭窄伴同节段脊膜瘤1例,报道如下。 1病例报道 患者,男,68岁,诉双下肢麻木无力3个月,加重伴走路不稳15d入院。查体:胸部束带感。胸部(平乳头)及双下肢麻木,双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肌张力稍高,拇背伸肌力Ⅳ(+),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鞍区感觉麻木,无大小便失禁,肛门收缩正常,双侧Keming征、Babinski征、Hoffmann征均未引出。  相似文献   

2.
男,45岁.右髂部肿物3个月,右大腿外侧麻木不适10余天入院体检:行骼嵴内侧有肿块,无红肿及压痛,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髋关节活动不受限,有大腿外侧浅感觉减退、(线片:有髂骨、部分坐骨可疑肿瘤性病变。CT检查:右髂骨外方多发肿瘤,源于附近肌肉组织的可能性较大(图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39岁.因胸背痛20d、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d于2007年6月1日入院.患者3周前有手外伤感染病史(已治愈),1周前有"感冒"病史.查体:体温36.7℃,T6棘突右侧有一约4×5 cm的包块,质软,边界清,无明显压痛,胸腰段棘突无明显压痛,胸椎中段有叩击痛,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1级,平脐水平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双侧腹壁反射、膝腱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肛周、会阴部感觉明显减退,双侧Babinski's征(-).  相似文献   

4.
1例表现为轻微马尾和脊髓压迫症状的65岁男性患者诊断为T12~L1脊索瘤,行T12~L1椎体切除融合手术后复健顺利、恢复良好(需拄拐行走),未行放、化疗处理;8个月后肿瘤复发,再次行T12肿瘤切除及T9~L3后路椎体切除融合分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深静脉栓塞、心房纤颤、尿脓毒症、继发于椎旁脓肿、脑室炎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经积极对症处理于3个月后恢复出院,继续行放射治疗。本文报告此例脊索瘤的病灶位置、临床表现和复杂病程,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此类肿瘤病例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3岁。因胸腰段背部疼痛,双下肢乏力9个月,加重3周入院。查体:双下肢以腹股沟平面以下温、痛觉减退,双下肢运动功能正常,双下肢肌力均Ⅳ级,双侧提睾反射消失,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 ),双侧Babinski征( )。MRI显示:T11,12间隙水平椎管内类圆形短T1WI高信号影,T2WI低信号影,略偏左侧,约2.0cm×1.9cm,脊髓略移位、受压(图1,2)。CT显示:T11,12椎管内见类圆形密度影,病灶延伸至右侧椎间孔外呈"哑铃形"表现,约3cm×1.6cm×1.5cm,脊髓受压,骨质未见破坏(图3)。诊断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教授访沪及学术交流会,于2011年9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学楼报告厅隆重召开。麻省总医院骨肿瘤科主任Francis J.Hornicek在会上作了"儿童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的治疗——3例回顾"的专题报告。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曾炳芳教授的委托,并征得Hornicek教授的同意,现将这次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便与骨科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2013-01手术治疗1例双跟腱黄色瘤合并跟腱断裂,现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女,58岁,自诉双小腿后侧无痛性硬结30余年,生长缓慢,近5年双肘、膝关节相继出现硬结,上小腿后侧增粗,长大,影响穿鞋和行走;1个月前自感右小腿有沉重感,踝关节跖屈无力,且跟部渐出现红肿入院。临床检查:双肘后侧,双髌前有对称性硬结,双小腿后侧有不规则肿物6 cm×15 cm,质  相似文献   

8.
张庆胜  杨建博  郭春英  商丽  刘桂花 《骨科》2013,4(2):101-101
患者女性,57岁。因“间歇性腰痛30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疼痛1年”入院。主要症状:1年来,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加重,弯腰行走减轻。行走约20m,出现双小腿外侧麻木疼痛,休息后缓解可继续行走。体检:脊柱腰段生理前凸消失,腰椎后伸受限。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5岁,3个月前因骶尾部巨大脊索瘤,在外院行脊索瘤切除(骶3以下切除),术后大出血,心跳呼吸骤停,经及时输血抢救后脱险。1周后切口周围皮瓣坏死,而行右股后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远端仍发生坏死,创面继发感染迟迟不愈转来我院。检查:一般情况差,长期卧床,不能站立行走。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30岁,腰部及右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伴双下肢进行性无力1周,以胸膜段椎管占位收入院。体格检查:胸腰段棘突叩击痛,向右下肢放射;双下肥肌力0级,感觉尚好,直腿抬高试验(一),Bahinski征左侧(+)、右侧(-)。实验室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4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和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13例,A—C层2例;单椎节骨质破坏9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5例,累及3个椎节1例。手术行椎体或矢状切除10例,全脊椎切除5例。后路重建4例(4例病灶均位于上颈椎),前路重建3例,前后联合重建8例。术中取大块自体骨(髂骨或肋骨)或钛网+植骨块融合9例,钛网+骨水泥填塞支撑6例。术后均辅以瘤灶局部放疗。[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率100%。随访14~123个月,平均56.2个月,局部复发7例,死亡4例,未见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临床发病较少,早期症状不典型。应注重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脊索瘤的主要手段,全脊椎切除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以肿瘤病灶局部放疗对抑制肿瘤复发或进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病例1,张某,男,35岁.于1991年11月15日因高处坠落致胸腰背痛,双下肢麻木,不能自主排尿1 h入院,查体:胸腰段脊柱轻度后突、肿胀、压痛明显,双下肢自腹股沟以下感觉减退,膝及踝足部肌力均为Ⅱ~Ⅲ级,X线片显示T12经椎体中部椎板水平骨折,T12至L1棘间距离增宽(见图1).住院行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卧床2个月,做腰背肌锻炼,下肢感觉肌力和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1.5年后来院取出内固定,参加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