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二例成人间双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重建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间双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重建技巧。方法2例成人患者,1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巨块型肝癌,接受其2位姐姐的左半肝移植,移植物与受者体重比(GR/WR)为1.5%,移植于原肝位置左侧的左半肝,其肝左静脉、门静脉分别于受者的肝左静脉、门静脉左支端端吻合,胆肠吻合方式重建供肝胆道;移植至右侧的左半肝,沿矢状位旋转180°,其肝左静脉、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肝右静脉、门静脉右支端端吻合,左肝管与受者的肝总管端端吻合。另1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接受其母亲的右半肝移植,但由于供肝存在大泡状空泡变性,且供、受者的体重差较大,为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故该例同时行尸体左半肝移植,GR/WR为1.2%,右半肝的肝右动脉、肝右静脉分别于受者的同名血管端端吻合,其门静脉与受者的门静脉右支端端吻合,右肝管与受者的肝总管端端吻合;左半肝的肝左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分别与受者的肝左静脉、门静脉左支及脾动脉端端吻合,胆肠Roux-en-Y吻合方式重建供肝胆道。结果除母亲供者术后3d出现短暂乳糜漏,经对症治疗11d后痊愈外,供者无其它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及全身感染,现已随访10个月以上,肝功能正常,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成人间双活体供肝移植可为受者提供更大的肝脏,又可减少供者的风险,但手术操作复杂,需要对供、受者的条件进行充分评估后施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活体右半肝移植中的流出道重建技术,预防肝静脉淤血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21例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供者标准肝体积为1150.1~1629.8 cm3,供肝重量为585~920 g,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为43%~67%,与受者重量比为0.82%~1.59%,供者残肝体积百分比为32%~55%,供肝大泡脂肪变性均<10%.对于含肝中静脉的供肝,将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开口修整成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开口,供肝植入时,与受者肝右静脉扩大的三角形开口行端侧吻合.不含肝中静脉的供肝,如存在粗大的肝中静脉属支(直径超过5 mm),则用自体或异体血管搭桥(无粗大的肝中静脉属支者采用肝右静脉)与受者腔静脉直接吻合.供肝门静脉右支直接与受者门静脉主干吻合,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右肝管与受者肝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1例供肝中,4例含肝中静脉,17例不含肝中静脉,其中有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5例采用冷冻的异体髂动脉搭桥,10例采用肝右静脉直接与受者腔静脉吻合.术后1个月,重建肝中静脉属支的7例受者流出道均通畅.含肝中静脉者、不含肝中静脉的血管搭桥者及不含肝中静脉且未使用血管搭桥者术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75%、85.7%和70%,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者发生胆道并发症7例;发生小肝综合征1例,经脾动脉栓塞治疗后痊愈.术后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31个月,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一例死亡.结论 含肝中静脉与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植入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果右半供肝不含肝中静脉,采用自体或异体血管重建肝中静脉属支是预防肝淤血和保证移植肝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猪原位辅助性肝移植(APOLT)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健康雌性良种幼猪18头,其中12头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另6头作为肝移植的供者。将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幼猪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进行APOLT术,切除受者肝脏左叶,将修整后的供肝右叶移植于原肝左叶肝床处,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受者脾动脉在结肠后与供肝动脉行端端吻合,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对照组7d生存率仅为17%,而实验组为83%。实验组术后第7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检查示原肝细胞再生明显。结论门静脉注射氨基半乳糖 脂多糖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APOLT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活体右半供肝移植中,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Ⅴ、Ⅷ段静脉回流的重建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活体右半供肝移植中,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Ⅴ、Ⅷ段静脉回流重建的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通过了受者标准肝体积、供肝与受者体重比(GRWR)、供肝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及供肝内血管解剖等指标的综合评估.供肝在切取、灌注及修整后,51例采用尸体髂静脉作为重建材料,其他4例分别采用受者的大隐静脉、曲张的脐静脉、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作为重建材料,以串联的方式重建供肝断面Ⅴ、Ⅷ段静脉回流.肝移植时,供肝肝右静脉与受者肝右静脉开口吻合,重建的Ⅴ、Ⅷ段静脉与受者肝中、肝左静脉汇合部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者门静脉右支或主干吻合.门静脉开放血流后依次重建肝动脉及胆道.术后对供、受者进行常规监测.结果 1例受者术后发生流出道梗阻,术后第43天死亡;1例受者术后第7天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重型肝组织坏死,行尸体供肝肝移植后痊愈.其余53例受者恢复顺利,术后4周时腹部CT检查显示重建的移植肝Ⅴ、Ⅷ段静脉回流通畅.55例供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2周出院.结论 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供肝Ⅴ、Ⅷ段静脉回流的重建在活体肝移植中是可行的,应选择合适的重建材料及手术方式.受者肝移植后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Zhao JC  Yan LN  Li B  Ma YK  Zeng Y  Wen TF  Wang WT  Yang JY  Xu MQ  Chen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66-169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和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施行50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在供受者间肝动脉的重建中,供者右肝动脉与受者右肝动脉吻合24例,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2例,与受者左肝动脉吻合3例,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2例,与受者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右肝动脉吻合2例,与受者肝总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搭桥3例.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右肝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2例,用保存的尸体髂血管行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右肝动脉搭桥2例.供者肝动脉直径1.5~2.5 mm,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3.5倍手术放大镜和5~10倍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肝动脉重建.结果 50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有2例(4%)分别于术后1d、7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立即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从肾下腹主动脉至供者右肝动脉搭桥术,恢复供肝血流,痊愈出院.1例术后1.5个月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随访期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术后和随访期未发现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未有与肝动脉并发症有关的死亡病例.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年实际生存率为92%.结论 选择恰当的肝动脉重建方式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显著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及时处理肝动脉并发症是保证供肝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1年2月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其中4例行体外静脉转流下的原位肝移植术,17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为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11例供肝的肝固有动脉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吻合,4例供者脾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3例供者腹腔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2例应用供者髂动脉在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间架桥吻合,1例供者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异位肝右动脉吻合。术后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以尿酶介入溶栓后出现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行肝动脉吻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个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血流、形态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原位肝移植预防肝动脉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血管吻合时操作精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无张力吻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中变异供肝动脉的修整和重建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6年9月至2010年5月间73例成人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对供肝进行了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其中涉及供肝动脉较复杂变异者13例(17.8%),包括9例异位或副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SMA),2例副肝右动脉发自腹腔干及2例肝动脉存在交通支。术中对这13例变异供肝动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修整和重建。结果 9例异位或副肝右动脉起自SMA者中,3例采用副肝右动脉与胆囊动脉行端侧吻合的方式成形,然后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行端端吻合,另6例异位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右动脉或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2例副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者,将供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分别与受者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吻合重建;2例供肝动脉存在交通支者及1例双供肝移植者均予以双支动脉重建。另外,供、受者肝动脉内径不匹配者,采用供肝副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侧吻合。所有血管均一次吻合成功,围手术期经密切监测动脉血流及给予相应抗凝治疗,术后长期随访中,所有受者均未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动脉变异的不同,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同方式的修整,效果良好,其对预防活体肝移植后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以及扩大活体供者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在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4至12月接受活体肝移植患者中,共有10例接受了急诊活体肝移植治疗(4例为慢性重型肝炎、6例为急性肝功能衰竭;9例为乙型肝炎、1例为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33.22±6.55.ABO血型相同者8例,相容者2例,Rh不相容者1例.对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 1例术后发生腔静脉血栓形成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致移植物失功能而死亡,余受者和所有供者均恢复良好,受者随访6~14个月,中位生存已达8.5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平均移植物重量和受者体重比值为(1.19±0.14)%,移植物容积和受者估计标准肝容积比为(65.13±8.75)%;带肝中静脉右半肝移植物3例,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合并Ⅴ段和Ⅷ段流出道重建3例,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4例.术后血清肌酐、内毒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分别在术后第3、7、14、28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急诊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效果满意,作为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抢救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补救性肝移植(salvage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16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3例,其中合并肾功能异常2例,均接受SLT。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手术方式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肾功能异常的2例采用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17例,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例。胆道的重建全部采用胆道端端吻合。术程始终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术后常规抗排斥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围手术期19例SLT患者无死亡。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结论采用SLT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好。采用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亲属活体单段供肝移植治疗极低体重婴儿胆道闭锁的临床经验.方法 受者为出生仅145 d的男婴,身高66 crn,体量3.08 kg,被确诊为胆道闭锁伴肝硬化.供者为患儿母亲,年龄36岁,身高145 cm,体重47 kg.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切取供者Ⅱ段肝组织作为供肝,移植肝体积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值为92.5%,GRWR为5.19%,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右动脉用供者左侧股外侧浅隐静脉搭桥行端端吻合,受者三支肝静脉经整合后与供肝静脉行端端吻合,供肝胆管与受者空肠行Roux-en-Y吻合.术后监测供、受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及出血和凝血状况等,常规抗感染治疗.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及甲泼尼龙的方案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供肝切取手术历时370 min,术中供者出血150 ml均回输,切取供肝重量为160 g.肝移植手术历时451min,术中受者失血230 ml,输注全血200 ml和红细胞悬液50 m1,无肝期时间为71 min,供肝冷缺血时间为132 min.供者恢复顺利,术后8 d拆线出院.受者术后5 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7 d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但术后7和15 d时,受者分别发生肠道吻合口漏各1次,经修补后痊愈.受者于术后35 d出院,出院时体重增加0.3 kg,各方面与同龄婴儿相当.结论 亲属活体单段供肝移植是治疗极低体重患儿终未期肝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经充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及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后,手术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改进(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 LN  Li B  Zeng Y  Wen TF  Zhao JC  Wang WT  Yang JY  Xu MQ  Ma YK  Chen ZY  Liu JW  Wu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737-741
目的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改进.方法2005年3-6月,施行了13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接受了2个左半肝,另1例接受了1个活体右半肝,1个尸体左半肝,术中采用了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右肝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肝动脉搭桥及胆道吻合的改进.结果全组供体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受体发生并发症4例,包括肝动脉栓塞,胆漏,右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因术后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MOF)死亡.13例中除右肝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体重量比(GRWR)为0.72%至1.24%,其中9例<1.0%,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相当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方法,1例采取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移植供肝和剩余肝脏各保留一半,既有利于保证供体左肝内叶静脉回流,同时供肝右前叶静脉回流也不受到影响;另1例则采取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重建供肝右前叶肝静脉回流通道,使供肝前叶淤血明显改善。结果 两例供体均存活,术后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受体1例存活,1例术后20d死于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十分关键,要注意保持供受体肝流出道的通畅,既要保证供体的绝对安全,又要尽量为受体提供足够的肝容量。  相似文献   

13.
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并改进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施行了16例成人间活体右半供肝移植。手术中改进了技术,包括右肝静脉重建、肝中静脉分支搭桥、肝动脉搭桥及胆道吻合等。结果所有供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移植肝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24%,其中9例〈1.0%,2例〈0.8%。手术除了采用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5例取自体大隐静脉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间搭桥,保证了右肝流出道通畅。最早手术的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另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最终导致死亡。后阶段手术的14例受者均未发生小肝综合征;发生并发症5例,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1例再次肝移植后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活体供肝移植中采用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重建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发生小肝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我院施行了16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肝右静脉的重建,右肝下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等改进。结果全组供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前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因发生小肝综合征,死于肝功进行性恶化。后14例受者中发生并发症5例: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于MODS。14例中除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15%,11例<1.0%,其中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7年2月—2007年7月的3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供体为供体右半肝(不带肝中静脉)1例,供体扩大左半肝(带肝中静脉、尾状叶)2例,GV/SLV均≥40%。3对供者及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小肝综合征发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半肝供者较右半肝供者肝功能恢复更快。结论如左半肝GV/SLV≥40%,可优先选择左半肝作为供肝;胆道重建不必放置胆管引流管;成人间LD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a case of 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 (SLT) for two adult recipients, which was the first successful case in Korea. The brain-dead donor was a 22-year-old man weighing 65 kg, but his liver volume was estimated as 2120 mL on computed tomographic volumetry. As it seemed to be too large for a 60-kg recipient candidate, SLT was planned after assessment of lobar liver volume and middle hepatic vein anatomy. The right lobe was mobilized first and the liver parenchyma transected along the right border of the middle hepatic vein. The 1240-g right lobe (segments 5 to 8) graft was implanted into a 5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n the same manner as a living-donor graft. After that, routine procedures of cadaveric multiorgan procurement were performed. The 670-g left lobe (segments 1 to 4) with a retrohepatic vena cava, common bile duct, and aortic patch was implanted into another 37-year-old male recipient. These two recipients recovered uneventfully surviving 12 months to date. We integrated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learned from hundreds of adult-to-adul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s into this first trial of two adult SL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含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的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通过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完成的11例次成人间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对成人间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的改进进行总结.主要技术改进包括:采用供肝右肝静脉、受体腔静脉联合扩大成形吻合技术重建流出道;采用在4℃UW液中保存7 d以内的尸体同种异体静脉移植血管重建供肝Ⅴ、Ⅷ段肝静脉粗大属支以及右肝下静脉.结果 11例次成人间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10例次采用了右肝静脉、腔静脉联合扩大成形吻合技术;利用尸体同种异体静脉移植血管架桥重建肝Ⅴ、Ⅷ段肝静脉以及右肝下静脉流出道的例数占同期实施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总例数的81.8%(9/11),其中架桥重建1支肝静脉7例,架桥重建2支肝静脉1例,架桥重建3支肝静脉1例,11例病人中,1例病人术后14 d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超声检查血流通畅,未发现架桥静脉血栓,余10例病人术后随访9~15个月,右肝静脉均通畅,未发现静脉血栓,架桥肝静脉累计通畅率为:1个月100%(11/11)、3个月72.7%(8/11)、6个月54.5%(6/11)和9个月36.5%(4/11),移植肝脏再生均衡,右肝端面Ⅴ或Ⅷ段无明显充血和肝萎缩坏死,肝功能正常.超声检查未发现血栓,血流通畅,移植肝脏再生均衡,右肝端面Ⅴ或Ⅷ段无明显充血和肝萎缩坏死,肝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右肝静脉、腔静脉联合扩大成形吻合技术和在4℃UW液中保存7 d以内的尸体同种异体静脉移植血管重建肝Ⅴ、Ⅷ段肝静脉粗大属支以及右肝下静脉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成人间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静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Interpostion vein graft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 adult-to-adul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right lobe grafts without a middle hepatic vein can cause hepatic congestion and disturbance of venous drainage. To solve this problem, various types of interposition vein graft have been used. OBJECTIVES: We used various types of interposition vein grafts for drainage of the paramedian portion of the right lobe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rom June 1996 to June 2003, 37 of 176 patients (128 adults, 48 pediatric) who underwent LDLT received vein grafts for drainage of segments V, VIII, or the inferior portion of the right lobe. RESULTS: In 36 adult cases the reconstruction included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of the donor (n = 14); cadaveric iliac vein stored at cold (4 degrees C) temperature (n = 5); cryopreserved (-180 degrees C) cadaveric iliac vein (n = 10); cryopreserved cadaveric iliac artery (n = 1 case); donor ovarian vein (n = 1); recipient umbilical vein (n = 3); recipient saphenous vein (n = 1); recipient left portal vein (n = 1); recipient left hepatic vein (n = 1). In a pediatric case with malignant hemangioendothelioma that encased and compresse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we used an interposition vein graft to replace the inferior vena cava. CONCLUSION: Various types of interposition vein grafts can be used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Cryopreserved cadaveric iliac vein and artery are useful to solve these drainage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