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有赖于形成和维持一个具有足够滤过功能的房水通道,但术后滤过通道中纤维增殖和瘢痕形成,致使部分患者尤其具有高危因素者滤过失败。笔者对22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滤过泡针拨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球按摩持续时间长短对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98例(101眼)青光眼患者,分A、B两组,A组为术后3月持续行眼球按摩者,B组为术后眼球按摩不足2 w者,术后6个月后对A、B两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A组73眼术后6个月门诊随诊67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91.78%,B组28眼术后6个月门诊随诊17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60.7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正规的眼球按摩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球按摩持续时间长短对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98例(101眼)青光眼患者,分A、B两组,A组为术后3月持续行眼球按摩者,B组为术后眼球按摩不足2 w者,术后6个月后对A、B两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A组73眼术后6个月门诊随诊67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91.78%,B组28眼术后6个月门诊随诊17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功能性滤过泡占60.7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正规的眼球按摩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青光眼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眼压降低、视力改善良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功能与眼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96年5月~1999年4月行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58例(共79眼),对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滤过泡占72.15%,平均眼压17.46 mmHg;Ⅱ型滤过泡占10.13%,平均眼压9.81 mmHg.Ⅲ型滤过泡占12.66%,平均眼压25.25mmHg;Ⅳ型滤过泡占5.06%,平均眼压29.75mmHg.结论滤过泡的功能受青光眼的类型,严重程度,切口处的药物处理,手术技巧和病人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抗体对兔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家兔双眼制作小梁切除术模型,随机选取家兔一眼作为抗体组,分别于手术完成当时和术后第5天予以结膜下注射CTGF抗体。另一眼作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予以结膜下注射PBS。术后1、3、5、7、10、14d分别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术后1、3、5d两组滤过泡均弥散隆起。术后7、10和14d对照组滤过泡逐渐扁平、局限、瘢痕形成,而抗体组滤过泡维持较好、瘢痕形成时间较晚。结论:CTGF抗体结膜下注射可抑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CTGF抗体可能成为一种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7.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目前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手术在球结膜下形成长期有功能的外滤过泡,但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滤过泡功能障碍致手术失败,其中滤过泡瘢痕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年轻的患者,Tenon筋膜肥厚,伤口愈合反应活跃,其发生滤过泡瘢痕化更明显。我们经历了2例年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1个月后眼压升高,结膜下组织纤维化,经隔日滤过泡旁球结膜下交替注射5-FU及地塞米松,并联合指压按摩,滤过泡恢复滤过功能,眼压降至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病人的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明显增高,眼压明显地降低,均有滤过泡形成。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60例(64只眼)随机分成按摩组和非按摩组,按摩组在术后早期予眼球按摩,非按摩组术后不做按摩。结果:按摩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明显优于非按摩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十分重要,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 5例 (2 5眼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术后随访 1~ 12月 ,观察患者角膜 ,眼压 ,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 (14 .5± 4 .75 )mmHg ,有 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 :Ⅰ型滤过泡 14例 ,Ⅱ型滤过泡 9例 ,Ⅲ型滤过泡 2例。并发症有 2眼前房内有渗出物 ,药物治疗后全部吸收。无后囊膜破裂。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发症少。但要掌握好手术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非穿透性小梁联合小梁切开手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患者32例(32只眼)为A组,同期小梁切除术患者28例(28只眼)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视野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术后结膜滤过泡消失率和视野改变等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眼压:手术后1个月至5年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滤过泡:术后A、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3)视野:两组视野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5年,B组并发白内障13只眼(46.4%),A组并发白内障4只眼(1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手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20例(2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稳定或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羊膜移植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青光跟206眼,分为A、B2组,A组80例(106只眼)行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MMC)的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80例(100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结果 2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术后长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功能与眼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96年5月~1999年4月行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58例(共79眼),对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滤过泡占72.15%,平均眼压17.46mmHg;Ⅱ型滤过泡占10.13%,平均眼压9.81mmHg。Ⅲ型滤过泡占12.66%,平均眼压25.25mmHg;Ⅳ型滤过泡占5.06%,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6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结果:实验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功能及长期降压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谢卫东  胡中庚  李勇  王芳  谭乐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1412-14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6例(12 8只眼 )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 ,观察术前、术后视力 ,眼压 ,眼底及术后滤过泡 ,前房深浅。【结果】术后d2~ 47只眼浅前房I度 (5 .4 7% ) ;术后 5d平均眼压 (1.6 9± 0 .5 6 )kPa;术后半年平均眼压 (1.78± 0 .6 3)kPa。术后半年视力略下降者 3.13% ,视力不变者 4 5 .31% ,视力提高者 5 1.5 6 % ;功能性滤过泡 90 .6 2 % ,无效滤过泡 9.38%。【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疗效满意 ,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新鲜羊膜在眼表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抗纤维组织增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及减轻炎症反映等方面的满意疗效,但在青光眼方面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对小梁切除术后瘢痕组织的抑制作用,并与保存羊膜对比.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新鲜羊膜组和保存羊膜组分别进行新鲜羊膜移植、保存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空白组行单纯小粱切除术.分别于移植后1,2,3,4周检查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用链酶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泡周围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与结论:新鲜羊膜组和保存羊膜组移植后滤过泡轻微隆起,有较好的滤过功能:观察病理组织切片表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生较少,瘢痕组织也比较疏松.空白组滤过道破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成纤维细胞比较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新鲜羊膜组和保存羊膜组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少于空白组,新鲜羊膜组的表达少于保存羊膜组.提示新鲜羊膜和保存羊膜能改善滤过泡功能,减少搬痕形成,维持滤过道的通畅,并且新鲜羊膜的作用效果优于保存羊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双针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46例青光眼患者(58只眼)分为两组,A组(30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B组(28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滤过泡及前房情况和眼压水平.结果:术后1年眼压<21 mmHg者,A组为93.3%,B组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形成Ⅰ、Ⅱ型滤过泡病例数A组高于B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发生率A组低于B组.结论:双针可调节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陈洁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0-158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巩膜瓣的大小及缝合与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形成的关系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20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制作4 mm×6 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三针跨度为4 mm的闭合式缝合,并形成前房,观察术后早期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的形成。术后进行随访,做好相关护理。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14±0.33 kPa,与术前平均眼压3.31±2.04 kPa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889,P=0.0001)。滤过泡:7 d内Ⅰ型15只眼,7 d后~半年Ⅰ型13只眼。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大巩膜瓣的制作及闭合式缝线技术的应用可使术后早期前房自然恢复快,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早,眼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