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手功能及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运动能力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观察组手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配合雷火灸可以提高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傅晓峰 《新中医》2019,51(5):253-256
简版: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和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指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康复疗法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剌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治疗组和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的治疗,神经阻滞采用外周神经电刺激仪定位注射,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比较其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远期(6个月以后)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组疗效较好,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肉痉挛疗效肯定,尤其是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中风性肌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缓泻急”针刺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内科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拮抗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粒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上肢评定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程度最为明显(P<0.05);观察组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有效率86.7%(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水平、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痉挛状态评级、生活能力(ADL)和患肢运动能力(PMS)评分均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痉挛MAS评级中Ⅰ级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经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度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实施推拿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循经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低于对照组,改良Rivermead移动指数量表(MRMI)评分高于对照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中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痉挛指数,改善患儿的移动能力、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温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武凌锋 《光明中医》2022,(17):3181-3184
目的 分析头针结合夹脊穴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晋城市康复医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7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则在接受常规康复干预的同时,接受头针结合夹脊穴针刺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 <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PDMS、GMFM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DMS、GMFM量表评分升高幅度均更加显著(P <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ADL、Barthel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DL、Barthel量表评分升高幅度均更加显著(P <0.05)。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夹脊穴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显著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拮抗肌群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针刺主动肌配合推拿与针刺拮抗肌组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furlnstrom分期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两组前后及组间比较均P〈0.05。结论:针刺主动肌配合推拿与针刺拮抗肌对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一定疗效,但二者相比,针刺拮抗肌疗效配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shworth量表积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Ashworth量表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及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中医症状与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