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20世纪50年代起,解剖学家通过股骨头血管灌注研究证实,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股骨颈部的支持带动脉,尤其是上支持带动脉。Trueta等[1]及Tucher[2]的观点认为上支持带动脉的外骺分支是股骨头内最重要的供血动脉。多项股骨头灌注的研究均发现,外骺动脉与股骨头韧带动脉的终末支存在相互交通吻合,据此认为,股骨头内应该有大量自由血管吻合存在。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对股骨头圆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坏死及融通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和分析了 39例 (6 4髋 )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股骨头坏死行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结果 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下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 0期、Ⅰ期和Ⅱ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 ,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 ;Ⅲ期则Ⅱ型血管减少 ,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 ;②股骨头坏死不同病因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诱因不同 ,其股骨头内的血管分型也不同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以Ⅳ型和Ⅴ型为多 ,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以Ⅱ型和Ⅲ型为多 ;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治疗前Ⅱ型血管占 2 2 % ,治疗后Ⅱ型血管占 8% ,且Ⅳ、Ⅴ型血管明显增多 ;④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关系 :股骨头坏死者旋股内动脉扭曲、变细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 0 6 0± 0 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 0 89± 0 2 1。结论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和股骨头血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血管融通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股骨颈骨折后选择性血管造影评价股骨头血液循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对评价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血液循环损伤及影响因素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DSA),对9例2~23天内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血管损伤和血液循环改变进行评价。结果髋关节囊内出血2例,骨内出血4例,下、后支持带动脉损伤和血管移位各3例。患髋牵引时,除外下支持带动脉,其他支持带动脉无显影或仅显示起始部主干,相应股骨头颈部几无灌注成像,静脉显影延迟;髋关节维持伸直内旋位或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后造影,所有支持带动脉无明确显影或仅显示其主干,股骨头颈部无灌注、染色,静脉显影延迟。结论选择性旋股内、外侧动脉DSA技术是一项准确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损伤及影响因素的微创性检查方法;股骨头血液循环受髋关节体位、囊内压和牵引等因素影响;牵引可导致或加重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变化,从而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行双侧髋关节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健侧髋关节设为自身对照组。观察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支持带动脉,测量双侧上述血管的管径和长度,计算比较血管容积。结果 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以及头下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旋股内侧动脉t=-2.379,P〈0.05;GardenⅢ型旋股外侧动脉t=-3.052,P〈0.05;头下型旋股外侧动脉t=-2.578,P〈0.05;基底型旋股外侧动脉t=-7.908,P〈0.05)。GardenⅠ型、GardenⅡ型以及经颈型骨折双侧血管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denⅠ型、GardenⅡ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带动脉因CT分辨率不足未能完全显示。结论股骨颈骨折可改变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从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状态,是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之一。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直接、实时、无创的观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方法,对评价股骨头血运,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T分辨率不足,不能清晰显示及测量支持带动脉的血管容积,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介入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血管造影术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89例(142髋)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的基础上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结果①根据Atsumi,T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坏死0期、1期和2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3期则Ⅱ型血管减少,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②股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治疗前Ⅱ型血管占21.8%,治疗后Ⅱ型血管占9.1%且Ⅳ、Ⅴ血管明显增多;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0.60± 0.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0.89± 0.21。结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与股骨头骨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血管融通术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价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血液循环损伤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DSA对25例单侧股骨颈骨折的髋部进行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按DSA结果分型,分别为Ⅰ、Ⅱ、Ⅲ型,以了解各型病例术前、术后的股骨头血供。结果 DSAⅠ、Ⅱ型病例无股骨头坏死,DSAⅢ型病例均出现股骨头坏死。结论 DSA可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多、更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腓骨小头骨骺的血供来源及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骨骺损伤的效果。方法 5具10侧足月新生儿尸体的下肢标本。对腓骨头的营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本组共6例患者,平均年龄9岁,胫骨近端内侧骨骺骨桥形成1例,胫骨远端骨骺骨桥形成伴踝关节畸形3例。股骨头骨骺陈旧性滑脱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应用带膝下外血管的腓骨小头骨骺移植进行修复。结果 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旋腓动脉的分支在腓骨小头的表面形成广泛血管吻合,营养腓骨小头骨骺。以膝下外动脉为蒂的腓骨头骨骺移植,血供丰富。经术后平均2年6个月的观察,5例移植骨骺生长良好,1例因术后感染,移植物部分吸收且骺板闭合。结论 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骨骺游离移植,适合于长骨骨骺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血供的灌注和三维重建对股骨头支持带血管进行定位,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股骨颈骨折后通过支持带血管进行探查和修复,以重建股骨头血供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股骨头标本25例进行显微解剖及动脉灌注,应用Micro-CT扫描及三维软件重建股骨头血运,以360°角度盘及骨性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并测量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股骨头血供由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血管供应,其在股骨头内形成互相连接的动脉网,3组血管在角度盘的定位分别为288°-342°、192°-226°、118°-155°。结论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的上、下支持带血管是股骨头的主要供血动脉,其走行位置较为恒定,在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术中可根据骨性标志定位支持带血管,以探查、判断股骨头血运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使用rhG-CSF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后,第2天进行骨髓干细胞采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行股动脉穿刺,导管超选择至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将干细胞悬液缓慢匀速注入动脉内;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变化,行走间距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及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结果52例患者随访12个月,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缓解67%,关节功能改善29.7%,行走间距延长32.5%。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10例患者行股骨头供血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相比较,股骨头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适合Ⅰ-Ⅲ期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报道8例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采用滑膜切除,带旋股外侧血管束髂骨块移植于股骨头颈部,经6个月~12个月随访,症状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良好,头骺高度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1.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手术技巧及内固定排布和植入骨替代物等方法获得,但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尚无法完全逆转骨折产生的血供损伤。因此,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股骨颈骨折后局部残余血供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关于股骨颈骨外层面血供的解剖研究相对成熟,其运用主要涉及旋股内侧动脉和支持带动脉的评估,但不同损伤程度的预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当前,临床上尚无法直接观察到骨面的滋养孔,但可根据其分布的密集次序、进行合理的术前规划,尽可能保护残存血供,以避免后续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而骨内血供的解剖基础及临床研究主要聚焦于头颈结合区,以探究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但关于股骨颈的其它区域骨内血管分布及交联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此外,后续研究可根据骨外血管走行、滋养孔分布及骨内血管网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基于三层次结构综合的血供评估体系,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了39例(64髋)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股骨头坏死行旋股内动脉持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结果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下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坏死0期、Ⅰ期和Ⅱ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Ⅲ期则Ⅱ型血管减少,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②股骨头坏死不同病因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1)下肢外展内旋石膏外固定法。(2)X光透视下细针钻孔减压及皮牵引术。(3)旋股外侧血管束或旋骼深血管束植入股骨头术。(4)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膜瓣植入股骨头术。治疗不同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随访46例,时间在2年以上,优34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91.30%。结论:传统而简单的治疗方法对早期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十分有益的,显微外科治疗中,晚期儿童患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而妥善保护骺板是股骨头缺性坏死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探讨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及手术对血供的影响。方法对2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行患、健侧髋部DSA,统计显影的支持带动脉数目。结果 GardenⅠ~Ⅳ型骨折术前支持带动脉数之间患/健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呈递减趋势(P0.05);同型骨折手术前后比较,CardenⅠ~Ⅲ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den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可以较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6髋)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每支血管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后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介入治疗后1周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植骨。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增粗、血管数目增多改变。32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患髋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疗效按Harris评分:优22例,良5例,可3例,差2例。结论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大转子骨瓣加自体松质骨移植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头颈型骨折及经颈型骨折,应用带旋股内动脉深支大转子骨瓣加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共51例. 结果术后随访22~75个月,平均38个月,股骨颈骨折愈合49例,股骨头坏死8例.结论该方法具有改善骨折端股骨头、股骨颈的血供,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方法本组收集65例(71髋)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的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于术后48~72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7.69%。股骨头坏死Ⅱ期患者的优良率(97.22)明显高于Ⅲ期患者(75.86%)。结论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为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更加明显,临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2008年采用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128例136髋,手术先将旋股外动脉全支在手术显微镜下游离后植入股骨头坏死区内,然后采用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以改变负重力线,增加股骨头包容,减轻股骨头坏死区应力,促进其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百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0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56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96个月),大多数患者髋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24个月随访显示优良率达84.6%,X线片示大部分患者塌陷没有加重,死骨吸收并出现修复.[结论]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是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保留一个无痛且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 6 0例由同一术者采用不同血管供血的自体活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NFH)的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和术者的经验总结 ,进一步探讨不同方法治疗AVNFH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 同一术者采用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移植治疗AVNFH 30例 ;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 1 2例 ;带旋髂浅动脉髂骨移植治疗 6例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移植治疗 8例 ;带胫前动脉胫骨骨膜移植治疗 4例。进行了 5~ 2 0年的 (平均 8年 )随访。结果  6 0例患者 ,按Harris髋关节评分 ,总体优良率为 78 3% ,统计分析表明 ,各种方法治疗的优良率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不同血管供血自体活骨移植 ,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 ,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1988年以来,共开展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120余例,其中10例因见供血皮支系于股前内侧间隙穿出而临时改变为股前内侧皮瓣。据观察此10例股前中区的供血血管有3种类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内侧支型6例,股浅动脉供血型2例,股动脉直接分支供血型2例。文中还就皮瓣的命名、手术方法以及大腿前中区血管的代偿特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