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36例HNL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病灶内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HNL组织学上副皮质区,尤其是滤泡间区有散在大小不等或融合病灶,由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和凋亡碎屑构成,缺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反应。部分淋巴细胞表达CD45RO,组织细胞表达CD68,残留的生发中心细胞表达CD20。结论HNL形态学上显示由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淋巴细胞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应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最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红旗  魏斌  楼善贤 《临床医学》2005,25(11):10-1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HNL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41例中女性23例,平均年龄21岁。3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2例有皮疹。33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8例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2例分别在1个月和5年后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理形态见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大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CD68( ),淋巴细胞CD3和CD45RO( )。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与SLE等诸多疾病相关,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4.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 HNL患者淋巴活检标本的 HE切片 ,并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 所有病例在淋巴结活检之前均未能明确诊断 ,组织学上表现为大小不等散在或融合的病灶 ,病变区以坏死为主伴散在核碎片 ,多种形态组织细胞增生 ,缺乏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淋巴细胞表达 CD3、CD45 RO、L CA、κ和 λ,不表达 CD15、CD2 0和 CD30 ;组织细胞表达 CD6 8和 MAC387,部分细胞表达 CD30。结论 HNL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含有多量核碎片坏死灶的形成是 HNL 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o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uitis,HNL)的误治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例HNL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5例均有颈部淋巴结增大,4例有发热。误诊为淋巴结炎2例,不除外淋巴结核1例,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及口腔感染各1例。4例曾应用抗生素治疗。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HNL。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其中1例因疗程不足复发,余无复发。1例未治疗,1年5个月后随访,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正在外院治疗。结论提高临床医师对HNL认知水平,规范其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6年至今共收治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ikuchi病 ,HNL)病人共15例 ,临床病理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HNL病人 ,年龄19~44岁 ,女性9例 ,男性6例。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 ,5例单纯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求诊。其中  相似文献   

7.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并应用SP法检测细胞表型和用TUNEL法检测凋亡情况。结果 20例中女性13例,平均年龄26岁。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2例有皮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大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CD68和Lyso( ),淋巴细胞CD3和CD45RO( ),CD15、CD30和CD56(-)。滤泡生发中心及散在淋巴细胞CD20( )。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 )。结论 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临床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8.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84.2%)、单发(60.5%)或多发(39.5%)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21.1%)、外周血白细胞降低(65.8%)、红细胞沉降率增快(50.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6%),仅6例伴流感样上呼吸道症状(15.8%)。淋巴结活检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伴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细胞CD68及T细胞CD3、CD45RO阳性,CD15、CD20及CD30均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所有病例经治疗后无复发。结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叫K ikuchi病(K ikuchis d isease,KD)、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1972年由日本病理学家K iku-chi和Fujimoto描述并报道。它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病因不明,其临床及病理改变与恶性淋巴瘤、结核等类似,很容易误诊[1~3]。我院1998~2003年收治HNL 10例,病初均误诊。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10~42岁,平均23岁。夏季发病5例,冬季发病4例,春季发病1例。5例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史,1例既往有类似上感病史…  相似文献   

10.
对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女,59岁。因发热5d于2007—10—05入院。患者2007—10—01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不规则发热,T38~39.8℃,伴畏寒,头痛,恶心,无腹痛腹泻,自服感冒冲剂欠佳,曾在当地诊所静点头孢类(具体名称、剂量不详)抗生素,效差,转入我院。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查体:T38.1℃,P60次/min,R20次/min,BP100/70mmHg,神清,精神不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瘀斑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罗音,HR6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于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小肠的HS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4岁,临床表现为腹痛、持续黑便,CT:表现为肠套叠,似见软组织密度影,不除外合并小肠占位。镜检见小肠黏膜下肿瘤呈弥漫片状排列,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核泡状、多型性,核仁明显,背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CD68、CD163、Lys、CD10 (+);CKpan、S-100、CD117、Dog-1、CD1α、CD34、CD31、ALK、CD3、CD20、CD30、bcl-2、MUM-1、MelanA、HMB45、SMACR、WT-1、PAX5和F8均(-)。结论 HS是一类少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原发于小肠更为罕见,肿瘤分化差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H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集19例坏死性淋巴结炎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青壮年,主要累及颈部浅表淋巴结伴发热,血沉加速,白血球总数偏低或正常;抗菌素治疗无效。组织学以显著的组织细胞增生伴大量细胞碎片的凝固性坏死、无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并有显著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和出血。免疫组化证实病变中的多形核细胞和浆细胞样单核细胞为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3.
张晓岚 《临床医学》2004,24(12):1-2
目的 :探讨 2 3例Kikuchi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Kikuchi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别用S -P法和TUNEL法检测免役表型和凋亡。结果 :2 3例中女性 15例 ,男性 8例 ,平均年龄 2 3岁 ,主要症状有发热 (2 0 /2 3 )和颈淋巴结肿大 (2 1/2 3 )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 ,血沉增快 ;组织学上副皮质区和滤泡间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 ,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及凋亡碎片 ,病变区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 ,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0 ( ) ,CD2 0、CD15 (-) ,组织细胞表达CD68和Lyso( ) ,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阳性。结论 :Kikuchi淋巴结炎显示淋巴结由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 ,不合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上多见于年轻女性 ,常表现为颈淋巴结肿大伴发热 ,临床病理特征复杂 ,易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直肠碰撞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直肠淋巴瘤与腺癌碰撞瘤,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9岁。主要表现为低位性肠梗阻。在结直肠切除标本中,同一肿瘤内可见中分化管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呈浸润性生长,两种成分界限清楚,彼此靠近,互相融合,形成碰撞瘤。腺癌表达上皮性标记物,而淋巴瘤表达B细胞抗体,PAX-5两者均呈(+)。结论肠道碰撞瘤十分罕见。直肠淋巴瘤与腺癌的碰撞瘤,代表了两种独立成分彼此碰撞。临床需要提高认识,识别这类罕见肿瘤,并根据不同成分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巧伟  陈淑君 《临床医学》2007,27(10):16-17
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确诊的临床病例。结果发病以学龄儿为主,平均年龄(8.8±2.3)岁,男女之比2∶3。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抗E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21例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疼痛者,应尽早行淋巴结活检确诊,该病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少数有复发,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2%(12/968).年龄38~74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年,66.7%(8/12)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3.3%(4/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