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快速有效的对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救护对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对急诊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6例病人分成2组。院前急救病人为观察组,家属自行送入医院的为对照组,统计入院抢救后24小时内死亡人数。结果:经院前救护的106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17%,未经院前救护家属自行送入的60例中死亡26例,死亡率43%。结论:经过院前急救措施处置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率与未经院前处置的病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院前急救、安全转送是降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简称:CO中毒)院前抢救中"120"指挥流程及现场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120"接警时紧急受理流程:迅速病情判断、调度指挥出诊、电话指导抢救、院前救护流程、完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的管理等措施,有效救治急性CO中毒患者。结果230起急性CO中毒331例患者,64例现场对症处理,257例接回医院进一步治疗后痊愈出院,10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综合的应急能力、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管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治流程,探讨如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方法:通过对快速出诊、现场救护、合理转送、途中监测、急救绿色通道等环节实施规范化救护流程,从而实现院前救治的及时、准确、有效。结果: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院前救护均安全接送入院,住院治疗后基本痊愈81例,部分恢复33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89.1%。结论:实施及时、准确、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病情转归及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化严重多发伤院前紧急救护流程。方法对2010年1~12月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亦称柳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紧急处置9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各环节流程的疏理、总结和分析。结果98例伤员经院前紧急应急反应、现场对症处置、及时转送医院抢救,91例成功救治安全转送医院后续治疗(成功率为92.86%)。结论规范化的院前紧急救护流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护,是成功救治严重多发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与总结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方法,提高心梗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6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前快速确诊,积极正确的抢救措施和转运方法。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59例迅速送到医院急诊科做进一步治疗,现场死亡1例(1.7%),入院后死亡4例(6.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提高心梗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其中施行常规急救流程的36例作为对照组,施行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的3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心电图诊断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8.89%(32/36)]较对照组[66.67%(2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应用于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在院前和急诊科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施行早期急救护理,对挽救病人的生命及伤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对我科1997年2月至2001年4月27例创伤性休克病人进行早期,快速,积极的补液,输血增加有效循环量,监测生命体征等综合性抢救治疗与护理措施.结果:经早期积极急救护理,26例病人收缩压维持在60mmHg以上,意识清醒,脉搏有力,转入手术室或专科治疗,1例病人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伤势复杂,死亡率高,伤后早期院前与急诊科的有效救护,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救治患者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救护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在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在救护成功率、有效救护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给予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院前护理后,观察组在有效救治时间以及成功救治率上明显优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在院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缩短其救治时间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对112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院前紧急救护后,除6例是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已死亡外,其余106例患者均能安全转送入院。结论在急性CO中毒患者的救治中,要有规范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并加强院前救护能力,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较为合理的救护,为院内救护创造条件,对提高急性CO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的效果,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成功率.方法对我中心所做的7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安全送入省级综合医院心内科CCU病房,1例入院后1h死亡,其他6例病人住院9~15d治愈出院,近期随访未诉不适.结论溶栓治疗具有简便、经济、易操作,院前早期静脉溶栓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早期干预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死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云阳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予以吸氧、监护、输液、扩张冠状动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等抢救。结果 38例AMI患者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2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26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积极抢救,早期溶栓,合理用药及电除颤,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1月期间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75例患者中74例(98.7%)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部位;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李琴 《吉林医学》2012,(31):6858-6860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Intracoronary stent)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机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ST段抬高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93.1±5.8)%,术后残余狭窄(10.3±7.6)%。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拔管时出现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小,可获得较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肌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精心的、全方位的护理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不同诊疗方式的疗效,评价不同诊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于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抢救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药物应用与普通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于普通药物治疗,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较普通药物治疗更低(P〈0.05)。结论:普通药物联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可明显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优化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急诊诊治流程,研究组使用优化急诊诊治流程,比较两组的死亡率、TIMI血流分级及效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Ⅲ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室出入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使用优化急诊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冠脉介入血运再通效果,具有较高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老年(≥65岁)急诊胸痛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选择100例门诊、急诊接诊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采用ELISA法急症测定血清中cTnI、hs-CRP,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两者在胸痛患者中筛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45例血清cTnI、hs-CRP浓度明显增高,呈阳性改变(45%),其中有18例(40%)发生心肌梗死。结论血清hs-CRP、cTnI可作为门诊、急诊检测老年胸痛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可以及早预见AMI的发生,尤其是对症状不典型的局灶性心梗,能够及时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漏诊,进而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措施,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救治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流程,总结院前急救的有效性。结果 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场死亡率为3.7%(1/27)。26例经院前有效救治后转送院内治疗,其中死亡1例、好转18例、痊愈7例。本组死亡率7.4%(2/27),临床有效率92.6%(25/2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就地抢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急救知识宣教能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 h内的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310例患者中共植入465枚支架,其中裸支架119枚,药物支架346枚。304例患者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无一死亡病例,成功率达98%。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支架和裸支架一样可安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benefit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TT)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time sensitive. In Northern Ireland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of mobile coronary care units facilitates delivery of TT to heart attack victims. This region-wid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assessed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methods of delivery of TT. METHODS: All 15 acute hospitals providing acute coronary care in Northern Ireland participa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over six months on all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who received TT. The information was analysed regarding appropriateness of TT, methods and timeliness of delivery of TT and mortality rates.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against 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standards. FINDINGS: Of 163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584 were considered eligible for TT and 494 (85 %) received it, in addition to 18 patients without infarction. Of the 512 thrombolysed patients 282 (55%) were treated in hospital coronary care units, 131 (26%) were treated pre-hospital, 97 (19%) i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and two in general medical wards. Overall median call-to-needle time was 87 (7-1110) mins and this was shortest for pre-hospital treatment when 55% of call-to-needle times were < or = 60 mins. For patients treated in hospital median door-to-needle time was 46 (0-1065) mins and this was shortest when TT was administered by accident and emergency staff, when 65% of door-to-needle times were < or = 30 mins. In patients with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T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especially when administered pre-hospital. INTERPRETATION: NSF targets for TT are unlikely to be met in Northern Ireland without increasing pre-hospital delivery of TT and by improv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coronary care and accident and emergency staff with TT availability i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尽早(小于6h)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开通相关梗死动脉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治疗组为2009-01~2010-12在我院急诊就诊的2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156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小于6h,最短者时间为30min,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间接判断溶栓2h内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以及住院后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适合PCI治疗者同时进行治疗。对照组为72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超过6h,最长时间为2wk,未经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相关梗死动脉开通率为76.92%,对照组为48.61%,出院时治疗组心功能不全为4.81%,对照组19.44%,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梗死动脉的开通率,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