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勇  缪晓辉  赵克开  李东良  杨德刚 《肝脏》2006,11(3):152-153,16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移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 DNA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肝移植术后30例患者血清及PBMC标本HBV DNA,并用细胞计数法和管家基因β-actin标定PBMC HBV DNA,观察PBMC HBV DNA与血清HBV DNA定量关系;观察患者肝移植术后不同时间PBMC HBV DNA水平.30例对照组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结果移植后患者19份(63%)PBMC标本HBVDNA阳性,低于对照组(87%,26/30).以Ct值为定量参数,移植后患者PBMC 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肝移植术后患者PBMC HBV DNA长期维持于103~104拷贝/106细胞水平,与肝移植后时间无明显关系.移植后患者血清HBV DNA均阴性,而对照组血清阳性率为48%.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术后,经有效预防HBV再感染治疗后,虽然血清中不能测出HBV DNA,但PBMC中HBV DNA阳性,这可能成为肝外"病毒池",导致供肝再感染;对移植后患者监测PBMC HBV DNA,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HBV再感染或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肝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感染的25例患者及10例肝移植术后未出现HBV再感染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前-S1的表达。结果在35例标本中检测到cccDNA阳性的有22例(62.9%),阳性信号为紫蓝色呈块状或颗粒状,定位于细胞核。25例术后出现HBV再感染的患者其HBV cccDNA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出现HBV再感染者(84%对10%,P<0.01)。HBV cccDNA和HBcAg均为阳性的有20例,有2例患者肝组织中HBcAg阴性,但HBV cccDNA检测为阳性。肝组织中HBV cccDNA的表达阳性率与HBcAg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5,P<0.01)。结论肝移植患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阳性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再感染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志强  臧运金 《山东医药》2003,43(30):52-5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所致的临床感染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型炎、无症状 HBs Ag携带等 ,最终导致终末期肝病。由于目前对 HBV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故这些患者最终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但存在术后移植肝的乙肝复发率高和再感染问题。目前 ,将肝移植后乙肝病毒 (HBV )再感染定义为 :血或肝组织中出现 HBs Ag、HBe Ag或 HBV- DNA中之一。肝移植后肝炎复发定义为 :血或肝组织中 HBV标记物阳性 ,肝功能异常 ,伴有病毒性肝炎症状与体征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乙肝复发后病变发展迅速 ,可在 1~ 2年内导致移植肝的纤维化 ,直至肝功…  相似文献   

4.
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效果,并探讨术前存在YMDD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1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比较长期使用与拉米夫定+肌注型HBIG预防HBV再感染的效果;并观察术前出现YMDD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肌注型HBIG的疗效;两组患者观察截止2008-10,对HBV DNA定量水平、乙肝两对半、HBV再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恩替卡韦组40例患者,随访时间19.5±9.4 mo,未发现HBV再感染;拉米夫定组共84例患者,随访时间18.1±6.4 mo,其中10例出现了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例术前出现YMDD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肌注型HBIG预防,无术后乙肝再感染.结论:恩替卡韦联合HBIG与拉米夫定联合HBIG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对术前存在YMDD变异的的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21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结果21例肝移植者术后随访显示,6个月时HBV感染率为14.3%(3/21),12个月时为11.8%(2/17),24个月时为11.1%(1/9)。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防止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有较好的费用-疗效比(cost-effective),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如果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受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率可高达85%.HBV再感染后多表现为纤维性淤胆性肝炎或纤维性肝细胞性肝炎,病情进展迅速,2年死亡率达50%;即使再次肝移植约50%的患者也将在60 d内死亡,效果极差.因此,预防HBV复发已成为肝移植外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变化规律及围手术期处理因素对变化谱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在术前、术后7、14、30、90、180、360d内及360 d以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前、术后拉米夫定服用时间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换的关系;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术中输血量与抗 HBs出现的关系;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方式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换的天系。 结果 得出肝移植术后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动态变化谱。HBeAg转阴组与未转阴组相比,术后拉米夫定用药时间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8.5,P<0.05)。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更易在术后2周内出现HBsAg阴转(5200 ml 与4200 ml,U=1648.5,P<0.01); 但术式不影响HBsAg的转换。抗 HBs出现者术中出血量多(3800 ml与3000 ml,U=8193.0.P<0.05);但与抗 HBs未出现组相比,血浆输入量、HBIg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移植2周后,术中处理因素对HBV血清标志物变化的影响渐渐减弱,术后3~6个月是病毒易侵入机体的天键时期。随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HBV复制活跃者增多,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术后应加强对变异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PBMC包括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HBV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受体PBMC内仍有HBV DNA存在,是HBV再感染的主要病毒来源。在肝移植术后持续规范的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及细胞半衰期作用下,PBMC应逐渐呈HBV DNA阴性,但临床情况并非如此,推测造血干细胞已有HBV感染,其内的HBV随细胞分裂而复制并进入子代细胞,导致HBV持续存在及耐受。为证实此推测,我们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选,分离PBMC中的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骨髓CD34^+细胞并提取DNA,进行总HBV DNA和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行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术中无肝期静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术后应用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联合HBIG预防HBV再感染。随机分为LAM组29例,采用LAM联合HBIG治疗;ADV组49例,采用ADV联合HBIG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期间6例死于肝癌复发,但均未发生HBV再感染。LAM组发生HBV再感染4例,均为YMDD变异;ADV组未发生HBV再感染(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抗病毒药物及HBIG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肝脏移植术后应用LAM或ADV联合小剂量HBIG可有效防治HBV再感染,且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自1967年Starzl成功实施首例肝移植以来,肝移植历经近40年发展,目前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我国约90%肝移植与HBV感染有关。而HBV所致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无预防措施者,HBV感染复发率达58%~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