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对银屑病可能的免疫学机制知道得很少.银屑病免疫发病机制的指征可从其临床过程和某些完全发展为环状损害的形态表现获得.类环状或环状的皮肤损害常见于免疫中介皮肤病如麻风、皮肤霉菌病、某些皮炎及皮肤淋巴瘤.按照Braun-Falco等的组织病理研究,最初的银屑病损害十分类似于接触性过敏性皮炎的皮肤反应.但是,在完全发展的银屑病损害中,发生Munro氏小脓肿,提示为Arthus型反应,此反应不一定限于血管壁.这些发现表明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中介免疫机制可能在起作用.抗体:银屑病的免疫过程实际上包括2种抗体:即角层抗体和抗表皮基底细胞核抗  相似文献   

2.
目前普遍认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属于体液性自家免疫性疾病,损害周围的皮肤存在抗基底膜(BMZ)抗体,并与发病有关.血清中有在体外能固定补体的游离抗BMZ抗体,但与病情关系不大.在IgG沉着物中经常发现C_3,因此支持抗体与抗原反应而被固定在局部组织的设想.经常查到C_(1q)及(或)C_4皮肤沉着提示传统途径在局部活化.本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3岁,患慢性红斑狼疮20年,曾采用抗疟药和局部皮质类固醇制剂。1984年11月因酒精中毒性脑病入院。住院期间,面、头皮、手背、肘部红斑狼疮损害呈活动性,躯干上部及臂出现大疱性多形红斑,背部某些皮损融合形成盘状斑块。粘膜未受累。发疹前无服药史。皮肤活检:取自盘状损害的皮肤显示真皮苔藓样浸润,而取自大疱损害者显示表皮下大疱,疱顶由完全坏死的表皮所组成,旁侧有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基底细胞变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多形红斑型皮损免疫荧光阴性,而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在表皮真皮交接处有不连续的颗粒状IgG沉积。其它检查: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抗Ro-SSA抗体、抗RNP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与其皮肤、口腔黏膜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对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的天疱疮抗体滴度与治疗中使用皮质类固醇控制剂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55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结果:抗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皮肤损害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抗Dsg3抗体水平与口腔黏膜损害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天疱疮患者血清IIF滴度与抗Dsg1抗体水平相关(P<0.01),寻常型天疱疮患者IIF滴度与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均有相关性(P分别<0.01和<0.05)。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质类固醇控制剂量与抗Dsg1抗体水平和IIF滴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天疱疮患者抗Dsg1和抗Dsg3抗体对天疱疮的临床诊断、分型、衡量口腔黏膜和皮肤损害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患者的临床特征。对近8年我院门诊或住院的73例SCLE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5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对照。结果:SCLE组出现光敏和抗SS—B抗体的病例明显高于SLE组,而发热、口鼻溃疡、血管损害、脱发、雷诺现象、关节痛、浆膜炎、肾损害、心脏损害、肝损害等发生率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Sm抗体、γ-球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例数,明显低于SLE组。SCLE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实验室阳性结果,但是较SLE患者少而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 NCA)及抗心磷脂抗体 (ACA)与 SL E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  99例活动期 SL E患者 ,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 AN CA,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 A CA。结果 具有皮肤血管炎表现的 SL E组 A NCA阳性率为 30 .8% (39例中 12例阳性 ) ,无血管炎表现的 SL E患者 ANCA阳性率为 8.3% (6 0例中 5例阳性 ) ,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ACA检测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同时 A 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A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在肾脏损害、关节症状、雷诺现象及低补体、抗 ds DNA抗体或抗核抗体阳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检测 A NCA对于 SL E合并皮肤血管炎具有一定意义 ,其对于 SL E合并内部器官血管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抗核抗体(ANA)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重要价值.但少数病人ANA阴性,而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其他器官很少受累.目前认为这种ANA阴性SLECANA(一)SLE可能是SLE的亚型[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例严重的瘢痕性类天疱疮,对其皮肤损害作了组织病理和DIF检查,并检测了循环抗基底膜带(BMZ)抗体.患者女性,73岁,病程3月余,损害累及大部分粘膜及部分皮肤,其两眼结膜严重炎症,两眼穹窿缩短,眼球粘膜和睑缘粘连等后遗症,口腔和鼻粘膜布满结痂性损害.头皮,面部,会阴部有少数表浅糜烂、结痂性和小疱损害.皮肤活检显示皮下大疱,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正常粘膜和皮损的DIF检查示BMZ有IgA和IgG线状沉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和坏死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女性,42岁.双侧臀部及下肢大片瘀斑、坏死,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补体降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有血栓存在.给予抗凝、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控制病情的同时,外科手术修复大片坏死皮肤.  相似文献   

10.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血管炎是一组发生于中、小血管、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疾病。皮肤常是唯一受累器官,但也可有系统受累,而且皮肤损害常是系统病变的早期征兆。既往对血管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上。许多激发因素如药物、感染、恶性肿瘤可诱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随着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发现某些细胞因子(CK)及粘附分子(CAM)的激活或上调在血管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及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某些血管炎的发病中也起作用[1,2].1循环免疫复合物(IC)从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