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55岁。因“躯干、双上臂、前臂褐色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皮肤专科检查:躯干、双上臂、前臂可见对称、播散性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丘疹,边缘堤状隆起,中央萎缩凹陷。皮损病理检查:角质层可见角化不全细胞柱,其下颗粒层消失,棘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符合汗孔角化症。予外用维A酸软膏后病情稍有改善。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8岁。因面、背部散在褐色斑丘疹1年余就诊。2012年12月,患者无明确诱因双侧颞部、颊部出现5-6个丘疹,初起时芝麻大,偶有瘙痒。后逐渐增大至米粒、绿豆大,呈环形,褐色,背部出现类似皮疹,部分融合成片。2014年3月,皮疹无明显原因进行性增多,背部及面部出现多片新发皮损。  相似文献   

3.
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1例及家系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皮肤病,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隆起的角化过度性损害为特征。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大多数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本文报告1例.并做了家系调查。  相似文献   

4.
先证者(Ⅲ3),女,49 岁.面部、颈部及前臂广泛分布棕褐色丘疹20 年,光照后皮损加重,于2010 年11 月12 日在我院就诊.无明显不适,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颈部及前臂广泛分布棕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平坦(图1A、B),绿豆至黄豆大.掌跖、黏膜以及臀部等非暴露部位未见皮损.  相似文献   

5.
我院发现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汗孔 角化症1例,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1岁,以“面部、颈、躯干散在环状角化性褐色小丘疹伴轻度瘙痒10年”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面颊部出现数个针头大小褐色皮疹,有时伴轻度瘙痒,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64岁。全身褐色环形斑块2年,伴瘙痒2个月。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角化过度,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方棘层散在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真皮见团块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诊断:炎症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给予阿维A 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部分消退,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8.
报告2例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例1.男,53岁.头部、下肢红斑鳞屑3年,环形斑块1年.皮肤科检查:头皮鳞屑性红斑,面部、臀部散在边缘堤状隆起而中央轻度萎缩的褐色环状斑块.例2.男,37岁.全身红斑、鳞屑8年,环形斑块2年.皮肤科检查:头皮鳞屑性红斑,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与边缘堤状隆起而中央轻度萎缩的褐色环状斑块混杂分布,两例患者红斑鳞屑性皮损经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寻常性银屑病,褐色环状斑块改变均见下方颗粒层消失的柱状角化不全,符合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诊断: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文中对银屑病并发汗孔角化病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1岁.躯干、四肢反复出现丘疹伴瘙痒3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5年4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胸部、肩背部、四肢出现散在褐色或棕红色丘疹,米粒至豌豆大,排列呈圆形、环形或不规则形,离心性扩大,部分边缘似堤状,中央轻度凹陷.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9岁.面部褐色斑丘疹进行性加重8年,颈胸部、前臂远端伸侧、双手足背散在褐色斑丘疹1年于2010年9月2日至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就诊.8年前患者孕期时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数个形态不规则的淡红色斑疹,无自觉症状,皮疹呈离心性扩大,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呈黑褐色,数目逐渐增多密集分布于整个面部;日晒后或心情抑郁时皮疹加重,且伴有轻度痒感.工作环境为24 h日光灯照射,患者面部曾长期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护肤品.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全身起疹5年,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皮疹数目增多,未予诊治。体检:发育及营养良好,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颈、躯干、四肢可见大量米粒至黄豆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片,边缘堤状隆起,中央萎缩凹陷,局部融合成片,掌跖及口腔黏膜无类似皮损(图1~2)。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轻度角化过度,角质层可见角化不全细胞构成的狭窄柱状物,其下方颗粒层消失,真皮浅层血  相似文献   

12.
1999年,通过全基因组扫描,我们在一个遗传了7代的中国人家系中,将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基因首次定位在12q23.2-24.1[1]。张正华等[2]对DSAP家系进行扫描也证实了疾病基因与此位点相关。2002年我们又将另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DSAP家系定位于15q25.1-26.1D15S1023和D15S1030之间6.4cM范围内[3]。这是我们对该病定位的第2个位点,我们称之为DSAP2。为了克隆DSAP2的致病基因,我们从该区间选取了2个侯选基因BNC(basonuclin)、CSK(c-src酪氨酸激酶),对该家系进行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13.
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并发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患者女,67岁,全身出现角化性丘疹,渐扩大成淡褐色环状斑片50年,病检证实汗孔角化症。右颧部原皮损出现深褐色小结节,增长迅速伴灼痛3年,切除病检证实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4.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致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 收集一个DSAP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1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并用LINKAGE软件(5.1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12S79的两点最大LOD值为5.15(θ=0.00)。结论 DSAP致病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15.
报告Q开关532 nm激光成功治疗1例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女,49岁。颜面部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浅褐色斑疹,中心色淡略凹陷,边缘隆起,似黑圈状损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汗孔角化症。经Q开关532 nm激光治疗2次,皮损大部分消退,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1岁. 主诉:两侧臀部出现疣状角化性斑块20余年. 现病史: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臀部出现一淡红斑,逐渐增大,中央隆起呈疣状.伴剧烈瘙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寻常疣,予以冷冻治疗,效果不佳.此后,右侧臀部也出现类似皮损,并不断增多、增大,曾在当地医院予以手术切除部分皮损,但伤口愈合后周围皮肤又出现类似皮损.4年前,在疣状皮损的周围逐渐出现许多绿豆至黄豆大丘疹,表面粗糙,瘙痒明显.  相似文献   

17.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大多为单发皮损或损害数目比较少,而皮损多发,范围广泛的病例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农民。因躯干四肢皮损33年余、阴囊、双踝部疣状损害3年于2005年  相似文献   

18.
寻常型银屑病伴发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因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16年,面部起皮疹11年来我科就诊。16年前其前胸后背以及四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多。尤以双下肢伸侧为多,偶痒。曾在当地诊所以“银屑病”给予药物(具体不详)治疗,但反复发作,以冬季为重。11年前两侧面颊开始出现数个圆锥形小丘疹,后缓慢扩大成环形褐色斑,并逐渐增多,近4年来四肢亦有发生,无明显自觉症状。家族中其外婆患有银屑病,其姐同患此两种皮损(未来就诊),子女尚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19.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类型.笔者报告1例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病,皮损呈线状分布于左侧面部.  相似文献   

20.
汗孔角化症(PK)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组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病理上以表皮角化不全柱为特征;临床上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征。现报告1例播散性浅表光线型汗孔角化症患者及其家系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