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养生。而中医药文化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留下来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具有丰富中医药资源的特色小镇正是搭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特色小镇的有效融合,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借鉴,以河南省豫西百草园为例,分析河南中医药健康养生小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内涵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健康文化的核心,并在防病治病、减轻人类疾病痛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本文从"治未病"的角度探讨其对临床防治中风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新时代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以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形式多样的养生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呈现出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本文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着手,基于专业特点,融合国际战略、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起草说明中医膏方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作用,在中医临床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中医膏方在江苏省中医药相关机构的安全、合理使用和规范化制备,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开具膏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以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膏方》等文件的要求,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中医药专家经过多轮研讨,数易其稿,形成《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与服务,文章重点介绍了广东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试行评定标准,并以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为例,从资源、文化和服务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构建必须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夯实养生旅游基础;凸显养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加强养生服务,提升养生旅游品质.  相似文献   

6.
潘芳  康佳 《北京中医》2012,(10):759-760
北京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以下简称养生园)作为东城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展示窗口和群众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把中医药养生理念和技术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展现给居民。为证实其文化传播效果,以问卷形式对600例群众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曾到访养生园人群中医药养生文化常识知晓率、对答率明显高于未到访人群(P0.001),证实养生园对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及居民中医药文化养生理念的养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符合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发展一般规律,并为中医药文化科学普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宣传模式。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岚 《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瘥后调摄等方面内容.<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和预防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阐述了"治未痛"理论.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覆”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健康中国”建设是近年来国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所提出的实现全民健康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宝贵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养生防病”理念可作为实现全民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值得挖掘、继承、创新、推广,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体自身正气的重要性,精髓在于防、度、通、和四字。针对新时期城镇化、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现状及疾病谱的变化,文章提出应与时俱进传承推广中医药养生文化,并分别从传承推广人才培养、服务对象分类推广、多样化推广服务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本文应用"治未病"理论探讨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方法,通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防治,达到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岭南中医药文化对养生保健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念.从分析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结合岭南的自然条件和人群体质特点,论述岭南中医药文化,指导民众的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3.
当代名老中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养生防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从未病先防、养生保健,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病后调摄、防其复发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养生防病思想,以期弘扬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新中医》2015,47(4):5-7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及终末期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意义重大。提出未病先防,合理饮食,养生为要;有病早治,调理脾胃,首当其冲;已病防复,安五脏调阴阳,化瘀为纲的宗旨,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人文科学与医药科学相统一的特征,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张仲景医药文化作为中医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点睛之笔”.通过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挖掘和培育仲景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文化,加强仲景医药人才的传承培养,打造仲景国际品牌产业,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传播,对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药文化价值,挖掘和宣传仲景养生保健思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处于华中地区,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河南中医药旅游发展迅速,但是存在整体发展片面、发展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此文对河南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为推动河南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分区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迎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中医药杂志社精心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医药文化》2010’上海世博专刊,设有轩岐论坛、名家讲堂、养生有道、健康指南、名老药铺、本草传奇等栏目,荟萃朱南孙、陆德铭、施杞、严世芸、王灵台、蔡淦、刘嘉湘、石印玉、王翘楚等名家的养生保健之理法,主要包括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音乐养生、顺时养生及现代社会常见的冠心病、肿瘤、糖尿病、脊柱病、慢性肝炎、肝硬化、不孕症、乳腺增生、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保健方法。深入浅出,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8.
尝试厘清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立足国家战略要求、融入国民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完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体系四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期为中医药文化学术界和健康养生实践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刚刚在安徽省黄山市落下帷幕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表明,中医药文化热正在逐步呈现出百家争鸣、学术整合等理性特色,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西、河南、江苏、安徽、宁夏、浙江、广东、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地的120余位与会专家和代表,就中医药文化的战略意义、中医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医文献、中医史学、中医养生、中医临证等方面的命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专家们首次达成共识,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的意义出发,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例,简要论述了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存在的优势及一些做法.具体内容包括:1、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医药知识的科学普及可以增进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其次,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药科普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最后,中医药知识的科学普及还有助于整肃良莠不齐的中医药文化消费市场.2、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具有如下优势: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中医药科学丰富的内涵;用最大的容量和最少的时间传播中医药学知识.3、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及改进措施,包括做好博物馆的内部建设及主动走出博物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