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江孝  刘方  李珍 《国医论坛》2013,28(4):55-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收藏(沉降)之气,宜  相似文献   

2.
朱小静 《河南中医》2010,30(12):1157-1158
外感内伤皆可令人咳嗽,临床对外感六淫所致咳嗽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内伤咳嗽则多指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所致之咳嗽,而对“饮冷”导致咳嗽的论述和治疗则略嫌不足。吕志杰教授运用经方小青龙汤治疗因“饮冷”伤肺引起的咳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4.
陈小宁教授从“春夏养阳”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巧真  陈小宁 《河南中医》2010,30(3):261-262
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春月发陈,万物初醒,皮毛渐开,腠理渐疏;春季阳气初发,寒气仍盛,"春寒料峭",人体历冬寒之后,仍处封藏状态。春季多风,风邪外侵,首先犯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寒,卫外不顾,遇寒则发病。夏季炎热,热则汗出,当以宣泄。然现在患者易受冷饮、空调等寒冷条件的影响,加之本身阳虚体质,此时温补阳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治疗上温肺散寒同时应兼顾温阳。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河北省中医院王力智(0500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按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古今都非常重视。不但对养生保健,而且对临床治疗也有指导作用。然而这一原则需要不断充实,使之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现据临床观察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6.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根据该篇的主题思想及其内容来分析,这里养阳养阴的阳和阴,显然是指四时气候变化促使生物一年中生长发展过程的生、长、收、藏之气而言的。《四气调  相似文献   

9.
从冬病夏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采用三伏天天灸疗法对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等难治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旨在通过冬病夏治和天灸的源流、理论依据以及冬痛夏治在天灸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两者的密切关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养。  相似文献   

11.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11,31(9):968-969
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随四季变化规律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一方面利于春生夏长;一方面利于秋冬季节御寒.秋冬养阴,一方面为春生夏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在秋冬季节阳气得到休养生息.顺为养,顺自然界变化规律去做事,就能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由于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笔者就古代医家之见解进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养"乃指所有顺应时节的"调养"之举,即对该句话的理解为: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相似文献   

13.
14.
《内经》提出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目的的论断,后世医家面对这个论题,提出了如何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科学问题?即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养阳养阴"的问题?面对各种学说,其中不乏有相反甚至相矛盾的观点,使后学者不能领略其全貌,只有通过如何"养"这种途径才能统领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显然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现代针灸学科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重针轻灸乃至只针不灸现象突出,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作为针灸工作者30余年,为了进一步弘扬灸法,促进针灸学科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每个针灸工作者当务之急.现将冬病夏治三伏"天灸"疗法点滴体会报告如下,供同道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6.
"时静则静,时止则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精神、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都须顺应自然,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界大环境气机变动的协调一致,故相应于时下流行的夜间锻炼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1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治疗养生的一种基本法则。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不管是王冰还是张景岳乃至现代医家均是"望文生义",从医理出发提出阴阳的互制、互根、互生、互用,大多认同春夏季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以培补人体阴液为主的观点。我们通过对"互文"辞格的学习,进一步反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经典理论则发现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晓平 《中医杂志》2011,52(2):175-17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分析了五脏的相对阴阳属性、四时和五脏的五行属性,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应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20.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