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外感内伤皆可令人咳嗽,临床对外感六淫所致咳嗽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内伤咳嗽则多指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所致之咳嗽,而对“饮冷”导致咳嗽的论述和治疗则略嫌不足。吕志杰教授运用经方小青龙汤治疗因“饮冷”伤肺引起的咳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4.
陈小宁教授从“春夏养阳”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春月发陈,万物初醒,皮毛渐开,腠理渐疏;春季阳气初发,寒气仍盛,"春寒料峭",人体历冬寒之后,仍处封藏状态。春季多风,风邪外侵,首先犯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寒,卫外不顾,遇寒则发病。夏季炎热,热则汗出,当以宣泄。然现在患者易受冷饮、空调等寒冷条件的影响,加之本身阳虚体质,此时温补阳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治疗上温肺散寒同时应兼顾温阳。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河北省中医院王力智(0500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按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古今都非常重视。不但对养生保健,而且对临床治疗也有指导作用。然而这一原则需要不断充实,使之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现据临床观察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6.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根据该篇的主题思想及其内容来分析,这里养阳养阴的阳和阴,显然是指四时气候变化促使生物一年中生长发展过程的生、长、收、藏之气而言的。《四气调 相似文献
9.
10.
11.
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随四季变化规律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一方面利于春生夏长;一方面利于秋冬季节御寒.秋冬养阴,一方面为春生夏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在秋冬季节阳气得到休养生息.顺为养,顺自然界变化规律去做事,就能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现代针灸学科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重针轻灸乃至只针不灸现象突出,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作为针灸工作者30余年,为了进一步弘扬灸法,促进针灸学科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每个针灸工作者当务之急.现将冬病夏治三伏"天灸"疗法点滴体会报告如下,供同道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6.
"时静则静,时止则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精神、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都须顺应自然,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界大环境气机变动的协调一致,故相应于时下流行的夜间锻炼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18.
贾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7):716+71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治疗养生的一种基本法则。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不管是王冰还是张景岳乃至现代医家均是"望文生义",从医理出发提出阴阳的互制、互根、互生、互用,大多认同春夏季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以培补人体阴液为主的观点。我们通过对"互文"辞格的学习,进一步反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经典理论则发现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分析了五脏的相对阴阳属性、四时和五脏的五行属性,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应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20.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