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导航系统引导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上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队列研究.选择35例(4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对向透明角膜切口;另选27例(3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单个透明角膜切口.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曲率的变化.根据Jaffe's矢量分析原理计算手术源性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84±0.40)D和(1.49±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5).实验组分别为(1.89±0.74)D和(0.71±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P<0.05).术后3个月2组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2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38±0.18)D和(1.55±0.84)D.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为(44.18±1.31)D和(44.14±1.3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实验组分别为(44.33±1.51)D和(44.29±1.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角膜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及术后屈光度稳定的时间.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眼科收治的7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为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患者40例40眼,对照组为单纯小梁切除术者30例30眼.检查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可调整缝线拆除前)、1个月、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屈光度及眼压情况.结果 术后2组各时间点屈光度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角膜散光:试验组(3.80±1.31)D和对照组(1.42±0.32)D与术前(1.48±0.79)D、(1.12 ±0.36)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术后1个月(1.50±0.71)D、(1.24 ±0.31)D及3个月(1.36±0.61)D、(1.09±0.34)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虽较术后3个月时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对照组顺规性散光眼数分别是33眼、22眼(P=0.36).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可调整缝线拆除前)角膜散光度数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明显减少,至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以顺规性散光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位置角膜缘切口对Toric ICL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影响.方法 选择44例(88只眼)高度近视且为顺规性散光患者,随机均分为上方陡轴和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组,表麻下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IOLmaster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曲率,观察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 上方陡轴角膜缘切口组(A组)和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组(B组)术前角膜散光分别为(-2.27±0.80)D和(-2.21±0.84)D(t =0.224,P=0.824),角膜散光陡轴方向平均为(89.6±8.52)°,均为顺规性散光者.术后1周,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53 ±0.87)D和(-2.77±0.83)D(t =5.059,P=0.000);术后1个月,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90±0.84)D和(-2.42±0.79)D(t=2.222,P=0.031);术后3个月,A组和B组角膜散光分别为(-1.96±0.76)D和(-2.35±0.78)D(t =1.761,P=0.085).结论 上方陡轴角膜缘切口能一定程度减少顺规性角膜散光,与颞侧水平角膜缘切口相比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上方巩膜5.5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方法 68例70眼白内障,排除其它眼病,术前角膜散光小于2.5D,眼轴长度在20.0~25.5mm之间,用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中央3mm内散光。术后10~12月复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角膜逆规性散光组的年龄大于顺规性散光组,(P<0.05)。术后逆规性散光度有所增加(P<0.01),顺规性散光度有所下降。结论 上方巩膜5.5mm切口超声乳化术后会增加逆规性散光度,提示已有逆规性散光者,不宜用上方巩膜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最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最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最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最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96例108眼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A(散光度数≤1.50 D)、B(散光度数>1.50 D)2组.其中A组60例(72眼),B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在最大屈光力径线上行透明角膜3.2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后B组患者根据剩余散光度数在切口对侧角膜缘制一个穿透性弧形切口.结果 A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0.84±0.39)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0.82±0.46)D、(0.77±0.29)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3.09±0.91)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1.86±0.87)D、(1.40±0.78)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ECTrAK软件分析得A、B组患者矫正指数分别为1.00、0.92,手术成功指数分别为1.32、1.30.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减少手术性散光的发生,联合角膜缘穿透性弧性切口松解术,还可以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IOL Master引导下个性化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3.0mm透明角膜最大屈光轴切口方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共50只眼,随机分成IOL Master引导下(A组)和自动验光仪及A超引导下(B组)两组,每组25只眼.检测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 A组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及(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及(0.82±0.11)D.术后1d及3月与术前比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及3月散光度变化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1周、1月及3月顺规性散光百分率较术前均有所增多,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月和3月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8只眼和10只眼、2只眼和3只眼,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L Master引导下角膜个性化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恢复,且方便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Q  Sheng Y  Li Z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52-454
目的 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度的变化。方法 对 38例 (38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上方巩膜倒眉状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别于术前 ,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进行角膜散光情况检测。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10± 0 71)、(1 0 8± 0 6 6 )及 (0 87± 0 5 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平均手术性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37± 1 0 3)、(1 2 4± 0 93)及 (1 0 4± 0 7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上方巩膜倒眉状无缝线小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 ;将手术性散光的度数及轴位变化进行矢量分析 ,可综合评价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 ;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 ,对评价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钱进  王军  康惠娟 《眼科》2005,14(1):31-33
目的 :比较与评价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将 6 8例 (72只眼 )白内障患者 ,按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A、B两组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后 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0 92± 0 38)D和 (1 2 6± 1 0 8)D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 14D ,B组增加 0 4 8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根据术前散光轴位选择切口方向 ,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可减少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