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神志学说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神志学说,包括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认识,反映于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与<难经>的多篇经文之中,又以<灵枢·本神>为主体.由于医经经文古奥,隐秘难窥,莘莘学子领会不易,披阅亦难.其学术自身的时代气息亦因此而未能得以最佳展现与科学发挥.笔者在系统研读<内经>与<难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体会,并且借助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理论重新进行条分缕析,系统整理,予以现代科学理念阐释,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精神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五神之“志意”要素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精神情志,并对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具有重要作用.志意具有协调精神心理活动,统摄调配七情,适应外界活动等作用.志意的病因主要与七情有关.当今社会,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模式逐渐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化,挖掘、整理反映精神心理活动的志意要素,诠释和分析“志意”要素的内涵、生理作用、病因及病理变化,探寻其辨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将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医五神之魂具有深刻内涵,魂安居于肝是保证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从肝魂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肝魂与五脏气血形神相关、肝魂与情志密切相关3个方面论述了肝魂的基本内涵;从肝魂与睡眠的生理关联、气血不和导致不寐、情志失常导致不寐3个方面论述了肝魂理论与不寐的病机;从情志疗法与药物疗法两个方面讨论了不寐的治疗思路。肝藏魂理论对不寐的病机探讨及临床诊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藏魂"是"五神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临床研究及治疗精神类疾病的重要依据。以往中医学者对"肝藏魂"的认识多局限于"肝藏血,血舍魂,魂为人体的高级精神活动",而对"肝藏魂"在精神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并未阐明。故本文结合现代神经、精神、心理、认知等理论,从多角度深入挖掘"肝藏魂"的神经心理学内涵,明确其在精神活动生理、病理表现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调肝魂"论治精神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炜  滕晶 《中医药导报》2022,28(1):161-164
滕晶认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病机关键为五神异常,根据神、魂、魄、意、志的病理脉象特点,凭脉构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辨治体系:神弱、神乱、魄亢、魄乱、魂亢、魂乱、意志不足和意志亢进为该病的五神病机,分别治以养神兼补益气血、安神宁神、强神镇魄、宁神定魄、镇魂敛魂、安魂定魂、增意强志、平意定志,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生铁落饮加减、犀角散加减、定魄散加减、泻青丸加减、定魂汤加减、天王补心丹或归脾汤加减、白术散加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给出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方法:以正常人体黏膜的分布及功能为研究资料,黏膜的功能归属为依据,建立黏膜与中医五藏、五体的联系,实现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结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屏障作用和免疫效应与中医"皮"的防御功能相似;消化道黏膜吸收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辅助消化功能属于中医脾藏主运化功能范畴;输尿管黏膜和膀胱黏膜防止尿液渗漏、倒流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水功能范畴;女性子宫内膜和输卵管黏膜辅助排卵、营养卵子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生殖功能范畴;黏膜中的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产生特殊感觉信号的作用属于中医肝藏主疏泄功能范畴。结论:黏膜同时归属于中医的脾藏、肾藏、肝藏和皮,因此黏膜出现病变时,应从这4个方面进行病位辨识。  相似文献   

7.
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是基于"心主神明",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过程的理论。《灵枢·本神》认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神是人感知活动的中枢,目、耳、鼻、舌、身等感官所反映的视、听、嗅、味、痛、触、温等,都不是相应感官及脏腑的孤立活动,而是客观刺激被感知后由心神判断后的体验。这是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认识的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对五官感知失常病症的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脏主五志”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论点,其中包括“肝主魂,肺主魄”.在中医古籍中“魂魄”也经常并称,皆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笔者以现代基础心理学人格特质理论与其进行比较和解析,寻找其理论依据,探讨中医心理学“肝主魂,肺主魄”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在儿童早期发病,以社交和/或交往障碍,兴趣狭窄与行为刻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1],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15%[2]。由于发病机制不明,尚无特效药物,而ASD个体特质和症状差异巨大,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干预方法[3],中医药具有潜在优势。中医学认为,ASD可属"神志病"范畴,本文从"肺藏魄,肝藏魂"理论出发对ASD进行探讨,为临床应用中医药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肝不藏魂型血清褪黑素(MT)、5-羟色胺(5-HT)含量的特征性变化,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促进其临床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符合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121例、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115例及正常对照组110例,分析三组血清褪黑素、5-羟色胺含量变化特征。结果:(1)对比三组血清MT含量的差异: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血清MT的含量在肝不藏魂组和脾不藏意组中相对较低(P<0.01),脾不藏意组血清MT含量最低;肝不藏魂组与脾不藏意组间差异显著(P<0.01)。(2)对比三组血清5-HT含量的差异: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血清5-HT的含量在肝不藏魂组和脾不藏意组中相对较低(P<0.05),脾不藏意组血清5-HT含量最低;肝不藏魂组与脾不藏意组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对脾不藏意组、肝不藏魂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T、5-HT含量的统计分析,说明"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肝不藏魂型血清MT、5-HT含量变化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北京中医》2013,(10):769-770
通过对有关“神”的文字学、哲学以及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和视野对其本意进行深刻的探讨,发现中医神的理念既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有其功能表现,是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其分属五脏,心主神志、统领魂魄。魂、魄是神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肾不藏志型与脾不藏意型血清多巴胺(DA)含量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构参数的特征变化.方法:根据上述分型法选择符合肾不藏志型患者(肾组)81例、脾不藏意型患者(脾组)84例、正常组80名.检测3组DA含量,监测并采集PSG睡眠结构参数,分析比较3组DA含量及PSG结构参数差异.结果:与正常组...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并分别论述了各时期对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各医家的学术观点,其中重点阐述了《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最后指出了中医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强迫症的患病率较高,对强迫症的认识及治疗仍不系统。文章尝试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动态性分析强迫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以期为强迫症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有助于推动强迫症的诊疗系统化,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强迫症的病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造成的特殊人格,初始及关键病机是魄弱,根据个体情况,神、魂、意、志可出现不同的偏颇,治疗应调气强魄,辅以安魂明神、舒意定志。  相似文献   

16.
“肝郁克脾”是最常见的中医病机之一,此病机涉及中医情志与神志理论的内容。“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怒志的生成与表达的矛盾是“肝郁克脾”的核心;“肝藏魂”“脾藏意”“魂”与“意”的内涵和功能是“肝郁克脾”的深层原因。在情志病和神志病范畴的“肝郁克脾”证,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消除肝脾的矛盾,进而为“肝郁克脾”证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层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感官直接和客观事物接触所感受到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过程。二者虽有质的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开,没有感觉便没有知觉,可以说在感觉的同时便产生了知觉,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8.
小儿湿疹发病呈上升趋势。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藏气,气舍魄,肺魄伤,气机升降失调,魄失所藏,其病机在于“五神紊乱,五脏气机功能失调”,使得气血不能有效充养机体所致,湿疹病位早期主要在心、脾、肺,后期累积肝、肾。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本文旨在运用“肺藏魄”理论指导湿疹的外治,以达到五神调控有度,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通畅、滋养有方,肌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