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兰教授认为黄褐斑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从肝、脾、肾论治,肝郁脾虚逍遥散加减,肝郁肾虚四逆散和六味地黄汤加减,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有斑必有瘀,张师以经典方为主,随证加减补血活血之品,临床疗效显。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虽发于面部,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形成普遍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机关键为气血不足,精血同源是其生理基础。然无论脏腑,无论虚实,其气血不合,不能上荣于面即为主要病机,而从补气益血着手治疗黄褐斑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黄褐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面尘"范畴。为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育龄期妇女尤易罹患。本病常于颜面部对称性发生,多分布于双颧、两颊、额部,口周等部位,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常于夏季加重。中医治疗黄褐斑多从肝脾肾论治,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黄褐斑病因病机为肝、脾、肾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颜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郑谅教授运用药线点灸结合脐环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郑谅教授认为,黄褐斑虽病在肌肤,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颜面部气血失和。临床上可归纳为肝郁血瘀、脾肾气虚、肾阴不足三种证型。治疗上局部与整体并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通调气血、兼理脏腑为宗,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调和气血,同时结合脐环针调理脏腑,重视气血对黄褐斑的影响,强调面部皮损区点灸。药线点灸及脐环针均源自我国壮族民间特色疗法,其操作简便,取效迅速,两者结合可增强养颜消斑之效,减少黄褐斑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也称为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常见于妊娠、口服避孕药、月经不调的育龄期妇女,夏季及南方地区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淡褐色或淡黑色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额、眉、颊、上唇等颜面皮肤[1]。西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称之为黧黑斑、黯斑、面尘、肝斑,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2]。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患面部黄褐斑的女性越来越多,人们对黄褐斑的损美性危害也越来越重视,用具有多种功效且副作用少的中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肥大属"癃闭"范畴,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老年人年老体虚,肾精渐亏,天癸渐竭,阳气虚衰,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畅,败精瘀血,凝结滞块而成癃闭,所以很多前列腺肥大患者可见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腻或微黄,脉沉细或弦细。粗盐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咸、平、微凉、无毒;归肺、胃、肾经;催吐利水,泄热软坚,润燥通便。《中华本草》记载"艾叶苦辛,……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神阙穴有调理冲任、温通元阳、健脾和胃等功效。咸味可入肾,在脐眼填满盐粒后再灸,能使盐的咸味进入身体,引导艾灸到达肾,补肾助阳。神阙穴隔盐灸,具有培肾固本、温阳补气的作用,肾中真阳能够得以旺盛,真火能培补生土,使脾阳得以充盛,体质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勇  曲剑华 《北京中医药》2006,25(4):205-207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我们选择五种不同证型的黄褐斑医案各1例予以介绍,以见陈老师治疗黄褐斑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彤云治疗黄褐斑医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曲剑华 《北京中医》2006,25(4):205-207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我们选择五种不同证型的黄褐斑医案各1例予以介绍,以见陈老师治疗黄褐斑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耳压加耳穴刺血法治疗黄褐斑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晶 《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1):45-45
黄褐斑又名肝斑 ,为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改变。传统医学认为情志失调 ,如肝气郁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 ,皆可使气机紊乱 ,气机悖逆 ;若饮食不节偏嗜五味、劳倦过度 ,均可使脾失健运 ,痰饮内停 ,脉道阻滞 ,气血不畅。两方面因素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不能上荣于面 ,而发生气滞血淤型的黄褐斑。房室过度 ,久伤肾精 ,或人到中、老年 ,肾精亏耗 ,颜面不得荣而成黄褐斑 ;或水亏不能制火 ,虚火上炎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所产生的临床类型 ,为肝肾阴虚证型的黄褐斑。现代医学则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某些物理…  相似文献   

10.
杜悦  闫英 《江苏中医药》2022,54(4):15-17
黄褐斑的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部气血不畅,郁结于肌肤。《黄帝内经》提出“木郁达之”,即以条达木性,恢复肝之气血阴阳之法来治疗肝气郁结。从“木郁达之”出发辨治黄褐斑,针对肝气郁结所致黄褐斑之两实两虚证,即肝郁血瘀、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分别治以理气活血、疏肝利胆、疏肝健脾、滋补肝肾,从而“达”其肝郁,方可消斑。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药分阶段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河南中医》2007,27(2):35-36
黄褐斑又称肝斑,是最常见的皮肤色素斑。其基本特征是在人的面颊、额、鼻、口周围发生的黄褐色甚至黑褐色斑块,不隆起,皮肤枯暗无泽,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大小不一[1]。初起为点状、小片状,以后逐渐扩大,甚至融合成不规则的斑片。发生在面颊两侧者呈“蝶形”,故叫蝴蝶斑;有的黄褐斑长在口周围,就像长了一圈胡子一样。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情志不畅、劳伤脾土、肾精亏损、外感风邪等有关。特别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1]。如《诸病源候论》说:“面黑皮干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与祖国医学“的面尘”、“黧黑斑”相类似。黄褐斑之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因为肝郁气滞、脾虚血亏、肾阴亏损,但以气血瘀滞、肝郁肾虚为多见。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疏肝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5例,并与口服西药维生素25例相对照,取...  相似文献   

13.
正黄褐斑是一种由面部色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紫外线、内分泌失调、化妆品等因素是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亦可使本病患者病情加重。该病经日晒后颜色加深,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和中青年女性~([1])。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面尘""肝斑""面黑皯""黧黑斑"等范畴,俗称"蝴蝶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黄褐斑容易诊断,但较难根治。西医治疗多采用避光剂、维生素类、褪黑素等,但大多患者出现色素反弹,并且该类药物具有较多的毒副作用,故未能推广应用。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效果较好,且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导师强宝全主任医师,从医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第一作者)有幸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赖新生教授基于通元理论利三焦调膜腠论治黄褐斑经验。赖教授认为,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亏虚,元气不足或元气郁滞、三焦气化不利、营卫失和,致气血逆乱、瘀阻脉络,气血无法上荣于头部而成斑,并指出本病枢机关键在“三焦”,“利三焦”“调膜腠”应贯穿治疗始终,自拟中药“祛斑美颜方”,针刺善用“引气归元针法”,辅以刺络放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与美容美形(4)--色素代谢障碍类损容性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璟玲 《中国针灸》2003,23(6):371-373
1 黄褐斑黄褐斑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面尘”“面黑”“黧黑斑”“黧黑黯”等相似。本病之病因、病机较复杂 ,情志不遂、暴怒伤肝造成肝郁气滞 ,气血瘀阻于面则生斑 ;病久体弱、水湿久留、思虑伤脾导致脾虚不能化生精微 ,气血两亏 ,面部肌肤失养而生斑 ;房劳过度、惊恐伤肾使肾气亏虚 ,水邪上泛于面则生斑。说明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而气血瘀阻、气血不足、水湿上泛为主要病机。1 1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 :面部黄褐斑分布广泛 ,呈紫褐色 ,或伴有两胁胀满 ,心烦易怒 ,经前乳房胀痛或临经腹痛 ,经行不畅 ,经血中有黑褐色血块 ,舌…  相似文献   

16.
叶腾辉认为久病必有瘀,无瘀不成斑,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面部肌肤,面部色素沉着,形成黄褐斑。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好坏、皮肤光泽或枯槁皆有赖于气血运行通畅。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黄褐斑根本。叶老善用活血化瘀治疗黄褐斑,面部皮肤瘀滞气血盘活,流通顺畅,依七白散和桃红四物汤创立七味白术散,既行气活血,又可直达面部,推动气血运行,上荣于面,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斑块消散。叶老强调要注重活血化瘀药物使用,特别是虫类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斑块消散;面部居于高位,药物不易到达,须加祛风药,风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用白芷、白僵蚕等,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使药物在面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池雷 《江苏中医药》2016,48(12):45-46
黄褐斑的主要病因系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面部气血不足或输布失常。所涉脏腑多责之肝、脾、肾,病性主要归咎于滞气和瘀血,病机包括肝火上炎、肾气不足、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临床治疗宜从脏腑、气血两方面入手,运用自拟祛斑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是常见皮肤病,临床多从肝、脾、心、肾论治,证分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阴虚火旺三型,该病多以热象为主,但有虚实之分。笔者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从阳明经分气血双亏、脾胃虚弱、肠道湿热三型论治黄褐斑,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中医》2021,39(1):1-3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损美性皮肤病,段渠教授认为黄褐斑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提出以脾肾气血亏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痰浊为标,临床探索出内外结合、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升清降浊遣方用药思路,直中病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黄褐斑立足整体、着眼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张教授在黄褐斑的治疗上主张辨病和辨证结合,病机围绕肝脾肾三脏,通过面部围刺结合体针调理肝脾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全身气血以祛瘀生新。笔者从选穴思路、治疗思路、典型医案3个方面介绍张庆萍教面部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可供临证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