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脱离体内环境因素时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手术患者各6例。取小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用组织块接种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后,进行细胞传代。试验所用为第5~8代细胞。①评价信号蛋白的含量,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积分吸光度值。②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强度,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③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程度用活化率值(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均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023±0.005和0.025±0.005,0.030±0.000和0.042±0.004,P<0.05)。②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6048.7±1576.2,3006.3±174.4,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差异(4876.0±895.8,3966.5±533.1,P>0.05)。③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率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830±0.134,1.319±0.156,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在脱离生物体内环境后,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培养中,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间无明显差别,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程度和活化强度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明显高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2.
毕洪森  陈东明  李健宁  赵霞  李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121-123,i0005
目的:观察脱离体内环境因素时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手术患者各6例。取小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用组织块接种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后,进行细胞传代。试验所用为第5-8代细胞。①评价信号蛋白的含量,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积分吸光度值。②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强度,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③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程度用活化率值(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247;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均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023&;#177;0.005和0.025&;#177;0.005,0.030&;#177;0.000和0.042&;#177;0.004,P〈0.05)。②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6048.7&;#177;1576.2,3006.3&;#177;174.4,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差异(4876.0&;#177;895.8,3966.5&;#177;533.1,P〉0.05)。③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率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830&;#177;0.134,1.319&;#177;0.156,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在脱离生物体内环境后,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培养中,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间无明显差别,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程度和活化强度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明显高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刺激后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周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正常)斑点粘合激酶分子信号的表达及磷酸化差异,分析瘢痕特别是瘢痕发病过程中斑点粘合激酶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10/2002—10在日本国立神户大学医学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5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本均来自日本国立神户大学附属医院形成外科及皮肤科瘢痕疙瘩切除患者,与患者说明目的并征得同意。以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为标准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瘢痕疙瘩及周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含量及其激酶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①无刺激条件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表达较瘢痕疙瘩周边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强。②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BB刺激后,瘢痕疙瘩及周边、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斑点粘合激酶磷酸化均增强,但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磷酸化更明显。③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一BB刺激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斑点粘合激酶蛋白磷酸化明显高于瘢痕疙瘩周边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但斑点粘合激酶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虽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含量相同,但是斑点粘合激酶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表明斑点粘合激酶的磷酸化增强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瘢痕疙瘩组织中有高表达。目的:拟进一步验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3/2006-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完成。对象:实验标本取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提供者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取瘢痕疙瘩边缘突起发红的部分,按组织块法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取第三四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主要观察指标:用PCR-ELISA方法测定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CR-ELISA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括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和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较弱.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推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高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观察不同含量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量及其相应I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结果:几丁糖作用后各组3H-脯氨酸掺入量均逐减少;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的减少率差别显著(χ2=11.3,P<0.05)。其相应I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几丁糖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观察不同含量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量及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结果:几丁糖作用后各组^3H-脯氨酸掺人量均逐减少;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的减少率差别显著(r=11.3,P&;lt;O.05)。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胸腺素β4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TMSB4)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3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上述3种组织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P均<0.01),瘢痕疙瘩TMSB4 m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66.98%,比正常皮肤减少62.48%.在上述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平均减少27.13%(P<0.01);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16.07%,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刺激后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周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正常)斑点粘合激酶分子信号的表达及磷酸化差异,分析瘢痕特别是瘢痕发病过程中斑点粘合激酶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10/2002-10在日本国立神户大学医学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5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本均来自日本国立神户大学附属医院形成外科及皮肤科瘢痕疙瘩切除患者,与患者说明目的并征得同意。以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为标准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瘢痕疙瘩及周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含量及其激酶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①无刺激条件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表达较瘢痕疙瘩周边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强。②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BB刺激后,瘢痕疙瘩及周边、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斑点粘合激酶磷酸化均增强,但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磷酸化更明显。③血小板源生长刺激因子-BB刺激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斑点粘合激酶蛋白磷酸化明显高于瘢痕疙瘩周边及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但斑点粘合激酶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虽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周边相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斑点粘合激酶含量相同,但是斑点粘合激酶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表明斑点粘合激酶的磷酸化增强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期研究提示姜黄素可能是一种抗纤维化制剂。目的: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11在懈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完成。材料:瘢痕疙瘩患者的手术标本5份,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姜黄素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取第3-6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用于实验。将不同浓度姜黄素(5,10,20μmol/L)分别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干预24~48h,以空白组做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Ⅰ、Ⅲ型前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姜黄素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48h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减少,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组Ⅰ、Ⅲ型前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均降低(P〈0.01),并且Ⅰ型前胶原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成明显的量效关系。姜黄素20μmol/L组Ⅲ型前胶原表达低于姜黄素10μmol/L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姜黄素10μmol/L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低于姜黄素5μmol/L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辉  陈东明  鲍卫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54-255,T004
目的:通过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信号传递的研究,探讨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与KFB生物学性状改变的关系。方法: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Western Blotting检测传代早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s,NFB)中Syk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Syk表达减少或缺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yk表达显著增加,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2,t=4.391)。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异常可能与Syk信号传递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肺成纤维细胞不但是肺组织的结构支持细胞,还能够通过增殖、收缩、趋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等多种功能在肺组织的炎症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观察原代培养的人肺成纤维细胞在胰蛋白酶或糖皮质激素作用下增殖特性与骨架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人肺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胰酶处理24h,终浓度分别为0,0.5,1.0,5,10mg/L胰酶;地塞米松处理72h,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进行,浓度范围10^-9-10^-8 mol/L。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免疫印迹方法测定细胞波形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胰蛋白酶在低浓度(0.1-0.5mg/L)时刺激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而较高浓度(1-10mg/L)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地塞米松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不明显。胰蛋白酶显著上调肺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但对波形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地塞米松(10^-9-10^-6mol/L)显著抑制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支气管肺慢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胰蛋白酶和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参与成纤维细胞增殖和骨架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目的:建立可靠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使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02,饱和湿度下培养,分别描述其生长曲线、形态及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法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20-40d可传第1代,以后每7—10d可传1代,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消化法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15—20d细胞可融合成片,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进一步证实两种方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均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13.
背景:A型肉毒毒素临床上可以治疗增生性瘢痕,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法分离培养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进行干预,通过MTT染色,于酶联免疫检测仪570nm测定吸光度来研究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通过Hoechst33342及PI染色检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隋况,并计算凋亡率。结果与结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过程中呈梭形,细胞生长旺盛,细胞融合成单层,细胞排列成高度一致性。经A型肉毒毒素处理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方向散乱。MTT染色后吸光度减弱,随A型肉毒毒素浓度增加,吸光度明显减弱,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半数抑制率出现在0.4IU/L。在荧光显微镜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后细胞核呈现蓝色,细胞核为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外观。A型肉毒毒素干预后细胞核致密浓缩,染色不均匀,折光性增强,核膜皱缩,部分细胞核碎裂,出现碎块,有凋亡小体出现。随着A型肉毒毒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半数凋亡率在0.4IU/L。说明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心脏缺损边缘造成新创面能够促进缺损自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心脏功能。目的:探讨物理损伤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心肌细胞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迁移的趋化作用。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刮伤法建立物理损伤模型,并应用10~160pg/L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心肌细胞趋化下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均可提高物理损伤下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尤以80p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作用下心肌细胞增殖最明显。同时,物理损伤联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培养的心肌细胞可显著增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且随着趋化培养时间的延长,迁移能力增加更明显。可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提高物理损伤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物理损伤联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培养的心肌细胞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端粒相关蛋白直接影响端粒的功能,调节端粒 DNA 的长度,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目的:通过观察正常细胞复制性衰老过程中端粒相关因子的变化来找寻细胞正常衰老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分子。方法:在构建好的细胞复制性衰老模型基础上,利用 RT-PCR 与 western blot 方法在分子与蛋白水平检测端粒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主要检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在复制性衰老过程中端粒相关因子人端粒结合蛋白1、端锚聚合酶1、端粒酶 RNA、端粒末端保护蛋白1以及 P5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随着细胞的衰老,人端粒结合蛋白1的转录水平未发生改变,而人端粒结合蛋白1的蛋白表达水平有逐渐升高而后快速降低的过程;端锚聚合酶1的 mRNA 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变化;端粒末端保护蛋白1随着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衰老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端粒酶 RNA 组分随着细胞的衰老呈递增趋势;P53的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综上认为,人端粒结合蛋白1、端粒末端保护蛋白1及端粒酶 RNA 在细胞的复制性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交叉韧带对人膝关节结构的稳定以及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与内侧副韧带相比,损伤后的后交叉韧带难以很好的自我愈合,甚至会导致半月板撕裂和软骨损伤.为了提高后交叉韧带的愈合能力,这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再生和修复损伤的后交叉韧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赖氨酰氧化酶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后交叉韧带修复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尚未涉猎.目的:观察与滑膜细胞共培养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中赖氨酰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方法:将第4代的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和滑膜细胞分别种植于6孔板和Tanswel 中.实验分为2组,即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与滑膜细胞共培养组和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组.培养6 h后,提取总RNA,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单层培养组和共培养组中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中赖氨酰氧化酶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单层培养组相比,赖氨酰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3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的基因表达在共培养的后交叉韧带细胞中都明显升高,分别增加了1.1,1.4,1.1,1.3,1.1倍(P 〈0.05).单层培养组家族成员在单层培养和共培养中表达情况的差异性,说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后交叉韧带组织的损伤修复,对后交叉韧带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正畸治疗期间,如何提高成骨速度对缩短正畸时间有很大的帮助。骨保护素能间接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加速牙周骨组织形成。目的:观察分析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对正畸保持阶段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以50g力牵引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加力21d。空白组牵引后麻醉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保持前1d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和生理盐水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保持开始后1,3,7,14,21d,每组取5只大鼠麻醉后处死。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见实验组破骨细胞少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保护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第1天与第3天骨保护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14,21天骨保护素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表达强度上,实验组骨保护素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骨保护素的表达均强于空白组(P〈0.05)。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能使成骨细胞分泌骨保护素增多,间接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加速骨组织修复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也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分别表现为怎样才是最美观的?目的:评价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两种因素同时对侧貌美观影响。方法:选择美貌的高均低角女性各一位,由同一摄影师拍摄自然头位侧貌相片。在侧貌照片上,通过小范围的(2 mm 为一个单位)改变颏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生成一系列图片。选取 17 名正畸医生和 35 名普通人分别对生成的照片进行美学评分,以此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美观。结果与结论:高角者颏部高度轻微变化无美观差异;颏部轻微前突较轻微后缩美观。均角者颏部高度较低者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低角者颏部较高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说明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对侧貌的影响各不相同,正畸临床中应参考患者的垂直骨面型来改变患者的颏部形态,以为患者获得较好的侧貌。  相似文献   

19.
The high morbidity of tendon injuries and the poor outcomes observed following repair or replacement have stimulated interest in re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cell‐based analogues as alternatives to 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graft repair. Given the known re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fetal tissu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bi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engineered three‐dimensional (3D) composites seeded with fetal skin cells. Dermal fibroblasts were isolated from pregnant rats and their fetuses and characterized in monolayer culture and on 3D resorbable polyester scaffold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etal and adult fibroblasts, DNA, total protein and types I and III collagen production were measured. In addition,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3D constructs were examined. In monolayer culture, fetal fibroblasts produced significantly more types I and III collagen and displayed serum‐independent growth, while adult fibroblasts elaborated less collagen and exhibited reduced cell spreading and attachment under low‐serum conditions. In 3D culture, fetal constructs appeared more developed based on gross examination, with significantly more total DNA, total protein and normalized type I collagen production compared to adult specimens. Finally, after 35 days, fetal fibroblast‐seeded constructs possessed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adult sample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etal dermal fibroblasts may be an effective source of cells for fabricating tissue equivalents to regenerate injured tend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的炎性反应过程。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反应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3组。模型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导致慢性脑缺血建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处理与模型组相同。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病理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病理改变。结果与结论: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皮质、基底前脑、海马、胼胝体、颞叶皮质及视束,部分出现小的梗死灶。缺血1个月后,白质髓鞘脱失、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神经轴索连续性完好。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在缺血早期以皮质及海马为主,缺血后期以室周白质及白质疏松处更为明显,海马区表达则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