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60岁HIV/AIDS病人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57例≥60岁的研究对象中,接受抗病毒初始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65[四分数位间距(IQR):62.0~69.5]岁,以男性、本地、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200个/μL、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Ⅰ期为主。第1、2、5、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79%、72%和72%。≥60岁组的病死率高于60岁组,不同年龄组的KLM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60岁组,基线WHO临床分期Ⅳ期的死亡危险,是Ⅰ期病人的4.308倍[风险比(HR)=4.308,95%可信区间(CI):1.661~11.173];60岁组、WHO临床分期Ⅰ期是研究对象死亡的保护因素。在60岁研究对象中,基线CD4细胞为200~35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低于CD4细胞200个/μL组(HR=0.225,95%CI:0.110~0.460);但不同的基线CD4细胞水平对≥60岁组死亡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在60岁及以上病人中,异性性传播病例的死亡风险低于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病例(HR=0.018,95%CI:0.002~0.189),但60岁组死亡率在不同传播途径间无差异。结论宁波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0岁以上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不高,应根据老年人群的流行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干预策略,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老年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伊宁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研究纳入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年龄≥15岁的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921例研究对象的男女比为1.32∶1,15-59岁初始治疗者占98.1%,已婚/同居占63.7%,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43.6%)和注射吸毒(36.0%)为主。新治疗人数逐年增加,2011-2015年新治疗人数占73.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构成比由2005-2008年的58.2%降至2015年的26.1%;基线CD4细胞计数≥350个/μL者构成比从2005-2010年的2.3%增加到2015年的43.7%。研究对象总体病死率为4.4/100人年,治疗第1年死亡数占整个观察期的37.4%。累计生存率分析显示,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200-349个/μL和≥350个/μL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72.7%、85.6%和89.2%;异性性行为感染和注射毒品感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和70.5%,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女性,调整后[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为1.65(1.19-2.29)];吸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55(1.09-2.21);基线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死风险高于未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34(1.06-1.69);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和200-349个/μL者的死亡风险高于≥350个/μL者,调整后HR(95%CI)分别为4.96(3.40-7.25)、3.03(2.25-4.10)和1.58(1.16-2.15);已婚/同居是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结论伊宁市推动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男性、未婚/离异、吸毒感染、基线CD4细胞计数较低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现况调查等方法,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有关HIV/AIDS病人ART后进行的随访记录以及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资料录入数据库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6周岁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670例,其中男性574例(85.7%),已婚/同居345例(51.5%),平均年龄(39.90±13.42)岁。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相关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较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低[风险比(HR)=0.112,95%可信区间(CI):0.028~0.455],最近一个月漏服药物(次数≥2次/月)组的死亡风险较未漏服组高(HR=8.991,95%CI:2.531~31.938),具有轻度以上焦虑组的死亡风险较无焦虑组高(HR=3.673,95%CI:1.244~10.849)。结论湖州市HIV/AIDS病人免费ART后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基线CD4细胞计数高、无焦虑症及未漏服抗病毒药物会降低死亡风险,建议针对HIV/AIDS病人早期加入ART、增强其服药后的心理干预和卫生服务、以及加强服药依从性的宣教,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川省安岳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状况,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对HIV/AIDS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做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2例病人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及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93,P0.001);当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其出现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性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5.675倍;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的风险较大。按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血常规等的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抗病毒治疗后,病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基线CD4细胞计数越低,治疗效果就越差;抗病毒治疗病人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依从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GMM)探讨HIV/AIDS患者在ART过程中CD4细胞计数变化趋势异质性,探讨不同变化轨迹亚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4-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开始ART、年龄≥15岁HIV/AIDS患者的基线和随访信息,采用LGMM模型识别CD4细胞计数的不同增长轨迹,根据AIC、BIC、aBIC等信息准则、Entropy值以及VLRT检验选择较优模型,采用Gray检验比较不同变化轨迹亚组患者的AIDS相关和非AIDS相关的累积死亡率,采用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变化轨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HIV/AIDS患者14 293例,男性占80.95%。共随访56 615.41人年,随访中229例患者死亡,死亡密度为0.40/100人年,其中AIDS相关死亡98例,死亡密度为0.17/100人年,非AIDS相关死亡131例,死亡密度为0.23/100人年。LGMM模型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在ART过程中CD4细胞计数变化轨迹存在2个潜在亚组:“基线低水平-稳定增长组”(53.42%)(Class-1)和“基线高水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冶市≥50岁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订及落实AIDS病人的治疗、救助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使用SPSS 15.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AIDS病人的平均观察时间为(15.91±3.86)个月;总死亡率为22.29/1000人月,AIDS相关死亡率为18.29/1000人月;截止观察终点,9年生存率为49.00%,平均生存时间44.8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和治疗情况是AIDS病人平均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表明,男性死亡风险高于女性[HR=4.723,95%可信区间(CT):1.415~15.763];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降低AIDS死亡风险(HR=0.066,95%CI:0.029--0.148)。结论≥50岁老年AIDS病人死亡风险较一般AIDS病人高,HAART是延长AIDS病人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进一步扩大HAART覆盖面,尽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嘉兴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07—2017年报告现住址为嘉兴市的HIV/AIDS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 455例HIV/AIDS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02年[95%可信区间(CI):9.838~10.210],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63%、91.93%和88.24%。多因素分析显示,≥50岁年龄组死亡风险较50岁年龄组高[P0.001,风险比(HR)=3.979,95%CI=2.551~6.207)];异性性传播和其他途径感染的病人死亡风险(P=0.008,HR=2.325,95%CI:1.242~4.350;P=0.002,HR=5.154,95%CI:1.787~14.867)较同性性传播者高;确诊时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死亡风险(P0.001,HR=0.074,95%CI:0.034~1.161;P0.001,HR=0.103,95%CI:0.067~0.157)均较低。结论应采取扩大检测的防治策略,早期发现HIV/AIDS病人,并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的风险,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反应。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门诊开始抗病毒治疗时年龄≥50岁的HIV/AIDs病人作为观察组(老年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同一时期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805例年龄为18~40岁HIV/AIDS病人中,抽取168例作为对照组(青年组)。对两组病人的疾病状况、抗病毒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83例老年组和168例青年组的CD4+淋巴细胞(CD4细胞)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肌酐清除率低于青年组(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44,P=0.004,P〈0.01)。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与基线CD4细胞水平相比,两组CDt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P〈0.01),增幅老年组为(112.65±107.04)个/μL,青年组为(128.39±113.85)个/μL(P〉0.05);病毒完全抑制率老年组为82.92%,青年组为83.55%(P〉0.05)。无论是否接受基于D4T的初始治疗方案,老年组发生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风险均高于青年组;两组接受基于AZT的初始治疗方案的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变化幅度,以及两组接受基于NVP的初始治疗方案的病人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状况,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免疫学反应和病毒学应答相同,但老年组病人易出现如高血脂和高血糖以及肌酐清除率下降等情况,因此,在≥50岁的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济南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探索减少死亡的办法。方法收集2000-2012年国家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济南市HIV/AIDS死亡病例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济南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人876例,累计死亡152例,累计死亡率17.35%;其中67.11%在确认1年内死亡,32.89%在确认1年后死亡,存活≥3年的占9.88%。死亡前检测过CD4+T淋巴细胞的占37.5%;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50个/μL、50~200个/μL、≥201个/μL各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前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占11.84%;平均服药时间为1.01年;平均生存时间年2.53年。结论济南市AIDS病例发现晚,CD4+T检测覆盖面、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AIDS知识宣传力度,消除歧视,扩大自愿咨询、主动检测的力度,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豫西南地区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实验室蛋白印迹条带(WB)带型,为平顶山市的艾滋病防控寻找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测的580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设置AIDS病人(A组)、HIV感染者(B组)、健康体检者(C组),统计分析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CD4/CD8]计数、比值和WB带型。结果 B组108例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低于13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D8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A组472例AIDS病人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A组和B组按照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再分组,按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WB全带型和次全带型发生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WB全带型和次全带型分析,A、B两组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WB全带型与次全带型组内分析,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8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全带型与次全带型组内分析,CD4/CD8比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豫西南地区新发现病例以艾滋病病人为主,淋巴细胞破坏较重,HIV感染者次全带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艾滋病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早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云南省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开始ART的病人,按照基线CD4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水平分A、B两组,A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的病人(早期治疗组),B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μL.的病人(延迟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满1年后的队列保持情况、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9810例病人治疗满1年后,在队列保持方面,A组病人坚持治疗的比例(在治率)为88.0%(1712/1946),高于B组的84.9%(6674/7864);死亡率A组(1.2%)低于B组(5.7%);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的HIV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中.HIV病毒载量〈C400拷贝/mL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0.4%和91.2%;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与基线CD4细胞计数相比,A组的增幅(4.32%)(治疗前后CD4细胞差值的比较)低于B组(10.27%),P〈0.01,但A组病人仍然获得比B组较高的CD4细胞平均值;在机会性感染和不良反应方面,A组的发生比例(4.3%和20.9%)均低于B组(10.3%和24.3%),P〈0.01。结论云南省HIV/AIDS病人早期治疗12个月能够获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实现了减少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抗病毒治疗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佑安医院门诊近年确诊的所有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未成年感染者的构成比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新确诊的18岁HIV/AIDS病人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居住地、可疑传播途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等信息,并追踪记录病人是否在诊断半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结果共收集确诊18岁HIV/AIDS病人35例,占确诊感染者总数的2.1%(35/1676),均为男性,年龄7~18岁。其中15~18岁病人为33例(占94.3%),学生22例(占62.9%)。2012-2014年确诊人数分别占当年确诊病人总数的1.8%(8/441)、1.6%(9/552)和2.5%(17/683)。性途径感染32例(91.4%)中,同性性传播28例(80.0%)。17例进行了基线CD4细胞检测,CD4细胞中位数为312个/μL(217~800个/μL),7例(41.2%)基线CD4细胞数350个/μL。所有HIV/AIDS病人均因自愿咨询检测和体检发现,有37.1%例(13/35)在半年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结论佑安医院近年确诊的HIV/AIDS病人中,未成年人比例有增长趋势,主要是性传播,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宣传,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伊宁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研究纳入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年龄≥15岁的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921例研究对象的男女比为1.32∶1,15~59岁初始治疗者占98.1%,已婚/同居占63.7%,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43.6%)和注射吸毒(36.0%)为主。新治疗人数逐年增加,2011-2015年新治疗人数占73.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构成比由2005-2008年的58.2%降至2015年的26.1%;基线CD4细胞计数≥350个/μL者构成比从2005-2010年的2.3%增加到2015年的43.7%。研究对象总体病死率为4.4/100人年,治疗第1年死亡数占整个观察期的37.4%。累计生存率分析显示,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200~349个/μL和≥350个/μL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72.7%、85.6%和89.2%;异性性行为感染和注射毒品感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和70.5%,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女性,调整后[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为1.65(1.19~2.29)];吸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55(1.09~2.21);基线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死风险高于未感染者,调整后HR(95%CI)为1.34(1.06~1.69);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50~199个/μL和200~349个/μL者的死亡风险高于≥350个/μL者,调整后HR(95%CI)分别为4.96(3.40~7.25)、3.03(2.25~4.10)和1.58(1.16~2.15);已婚/同居是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结论伊宁市推动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男性、未婚/离异、吸毒感染、基线CD4细胞计数较低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城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以及随访信息。使用寿命表法分析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各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一线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173例HIV/AIDS病人,47例发生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失败率为4%(47/1 173),其中24例一线失败发生在抗病毒治疗1年内,第1、3、5、7年抗病毒治疗一线成功率分别为98%、96%、93%、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201~350个/μL"组、"351个/μL"组相对于"0~200个/μL"组的风险比(H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48(0.109~0.565)、0.203(0.071~0.584),合并乙型肝炎(HR=2.893,95%CI:1.131~7.403)一线失败风险高,确证到治疗的时间间隔(月)"12~23"组、"≥24"组相对于"12"组的HR(95%CI)分别为2.588(1.060~6.317)、2.579(1.289~5.159)。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线失败多发生在治疗早期,且与病人的基线CD4细胞计数、合并乙型肝炎、确证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