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组合分析9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单种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病关联分析显示,烹调油摄入≤30 g/d、18.5≤BMI<24 kg/m2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HR分别为0.500(95%CI:0.335~0.747)、0.420(95%CI:0.290~0.610),未发现其他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组合分析显示与0~3种相比,保持6种、7种及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为HR = 0.478(95%CI:0.239~0.956)、HR = 0.282(95%CI:0.108~0.737)。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与0~3种健康生活方式相比,健康生活方式为4/5种以上,能降低0.9分位点的空腹血糖/OGTT 2 h血糖值;当健康生活方式达7种以上,能降低0.3~0.9分位点的血糖值,且分位水平越高,降低的血糖值越多。结论 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水平,且健康生活方式种类越多,糖尿病发病的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 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 共确诊767例LOCPs, 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 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 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 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 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 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 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且独...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 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 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 平均随访11.26年, 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 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 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 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 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 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 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 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 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苏州队列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状况及人群分布特征, 探索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数据, 剔除基线气流受限及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个体后, 最终纳入分析45 484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队列人群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可信区间(CI), 同时分析吸烟在其他危险因素与COPD发病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 随访期间共诊断COPD 524人, COPD的发病密度为105.54/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HR=3.78, 95%CI:3.32~4.30)、曾经吸烟(HR=2.00, 95%CI:1.24~3.22)、当前吸烟(<10支/d, HR=2.14, 95%CI:1.36~3.35;≥10支/d, HR=2.69, 95%CI:1.60~4.54)、有呼吸系统疾病史(HR=2.08, 95%CI:1.33~3.26)、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台州市男性人群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白细胞(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MS的监测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4 505例浙江省台州医院男性体检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资料,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CDS)推荐诊断标准对该人群进行MS诊断。结果该男性人群MS患病率为17.1%。MS患者ESR和WBC均显著高于非MS者(P0.001)。经年龄校准后,ESR11 mm/h组患MS的风险显著高于ESR≤11 mm/h组,OR为1.34(95%CI:1.22~1.48);WBC7.7×109/L组患MS的风险显著高于WBC≤7.7×109/L组,OR为1.81(95%CI:1.64~1.99);ESR11 mm/h且WBC7.7×109/L组相对于ESR≤11 mm/h且WBC≤7.7×109/L组人群患MS的危险度(OR:2.32,95%CI:2.00~2.70)显著高于ESR11 mm/h或WBC7.7×109/L组相对于ESR≤11 mm/h且WBC≤7.7×109/L组人群(OR:1.46,95%CI:1.33~1.60)。结论 ESR、WBC与MS有密切的联系,联合ESR和WBC对男性MS的监测及预防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0年对抽取的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常住居民共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  研究有效样本量为3 401人,高血压发病765人,人群高血压发病密度为32.53/1 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与低SES(<9分)人群相比,高SES(≥9分)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下降29.9%(HR=0.701, 95% CI: 0.584~0.842);与≤2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5.7%(HR=0.743, 95% CI: 0.581~0.950)、39.2%(HR=0.608, 95% CI: 0.455~0.812)。与SES低且健康生活方式≤2种的人群相比,SES低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SES高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6.3%(HR=0.637, 95% CI: 0.446~0.909)、44.0%(HR=0.560, 95% CI: 0.391~0.802)、55.8%(HR=0.442, 95% CI: 0.295~0.662)。结论  SES较低人群是贵州省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SES,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的影响因素,为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金昌队列基线未患脂肪肝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0051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Cox回归分析探讨NAFLD发病影响因素,并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研究相关生化指标与NAFLD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NAFLD发病密度为42.37/1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为工人与技术人员(工人:HR=0.84,95%CI:0.70~0.99;技术人员:HR=0.73,95%CI:0.56~0.95)、饮茶(正在饮:HR=0.86,95%CI:0.78~0.94;过去饮:HR=0.52,95%CI:0.31~0.86)、体育锻炼(偶尔:HR=0.79,95%CI:0.68~0.91;经常:HR=0.60,95%CI:0.52~0.69)、体重较轻(HR=0.10,95%CI:0.05~0.22)、奶类及奶制品摄入>300 ml/d(HR=0.78,95%CI:0.71~0.87)、HBV感染(HR=0.77,95%CI:0.60~0.99)是NAFLD的保护因素;职业为内勤服务人员(HR=1.84,95%CI:1.46~2.31)、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2000~元:HR=1.32,95%CI:1.04~1.66;≥5000元:HR=1.72,95%CI:1.11~2.66)、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HR=1.35,95%CI:1.03~1.76)、超重(HR=2.31,95%CI:2.08~2.55)、肥胖(HR=3.95,95%CI:3.42~4.56)、空腹血糖受损(HR=1.31,95%CI:1.17~1.47)、糖尿病(HR=1.53,95%CI:1.30~1.80)、TC升高(HR=1.37,95%CI:1.24~1.52)、TG升高(HR=1.79,95%CI:1.62~1.98)、HDL-C降低(HR=1.29,95%CI:1.14~1.45)、ALT升高(HR=1.13,95%CI:1.01~1.26)和高脂饮食(HR=1.24,95%CI:1.11~1.40)是NAFLD的危险因素,TC、TG、HDL-C、ALT、FPG与NAFLD发病呈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茶、体育锻炼、BMI、FPG、血脂、ALT、HBV、饮食与NAFL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北成人红肉摄入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1997、2000、2004、2006、2009、2011、2015、2018年共8轮“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湖北地区的代表性数据资料,采用多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1154名18~75岁成人,调整年龄、性别、城乡、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体力活动、总能量摄入、脂肪供能比、吸烟、饮酒、体质指数和高血压等因素,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计算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及95%CI。结果 研究人群人均红肉摄入量从1997年40.59 g/d增加到2018年73.91 g/d, 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2009年6.14%上升到2018年7.00%。在模型1中调整年龄和性别,与对照组相比,红肉摄入量1~39 g/d组HR=0.92(95%CI 0.51~1.68),40~74 g/d组HR=0.86(95%CI 0.47~1.58),≥75 g/d组HR=1.02(95%CI 0.62~1.68);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调整婚姻、城乡、文化程度、年收入水平、吸烟、饮酒和运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红肉摄入量1~39 g/d组HR...  相似文献   

10.
张小丹  林深荣  安芹彧  刘涛 《现代预防医学》2023,(23):4231-4237+4246
目的 了解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对超重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对贵州省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参与者进行随访,排除失访、不符合分析的对象后,2 681人纳入分析。运用t/χ2进行单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SES综合得分及SES单个指标对超重肥胖发病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6.42年,人群发病密度41.72/千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与家庭人均年收入<2 667元的人群比较,收入为5 000~<10 000元、≥10 000元发病风险分别为HR=0.756 (95%CI:0.611~0.934)、HR=0.626(95%CI:0.498~0.787)(P趋势<0.001);与文盲、半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中专及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为HR=0.740(95%CI:0.599~0.914)、HR=0.666(95%CI:0.541~0.820)、HR=0.634(95%CI:0.468~0.859)(P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1996—2019年HIV/AIDS病例艾滋病相关死亡影响因素。 方法 运用累积发生函数 (CIF )估算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率,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纳入HIV/AIDS研究对象11616例,随访期间死亡2730例,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866例(31.7%),CIF估算HIV/AIDS随访1、2、5、10、15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55%、3.69%、7.26%、11.84%和15.96%。F-G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及以上(HR=1.64, 95%CI: 1.13~2.38)、维吾尔族(HR=2.13, 95%CI:1.29~3.53)、农牧民(HR=1.32, 95%CI:1.07~1.62)、确诊时病程阶段为AIDS(HR=2.22, 95%CI:1.64~3.0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R=9.70, 95%CI:8.25~11.40)、基线CD4+T计数≤200(HR=4.50, 95%CI:3.17~6.38)、未检测CD4+T(HR=2.80, 95%CI:2.25~3.50)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HR=0.59,95%CI:0.37~0.94)、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R=0.82,95%CI:0.67~0.99)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低。 结论 应持续加强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强化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风险感知,增加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同时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及时率和CD4检测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社区≥40岁中老年人静坐行为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的关联。方法基于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 对其中部分≥40岁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 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研究人群及不同性别、年龄亚组的静坐行为特征及其与FEV1下降的关联。结果 3 121名≥40岁研究对象中, FEV1下降占14.8%, 男性高于女性。完全静坐行为者占24.8%, 每日静坐时间及完全静坐行为占比性别及年龄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岁女性中, 完全静坐行为组与FEV1下降的关联是非完全静坐行为组的2.04(95%CI:1.11~3.72)倍。在<60岁的男性中, FEV1下降与每日静坐时间增加呈正相关(OR=1.16, 95%CI:1.04~1.29);静坐时间>5 h/d组与FEV1下降的关联强度是≤5 h/d组的3.02(95%CI:1.28~7.16)倍。上述关联在敏感性分析中仍然存在。结论 <60岁人群FEV1下降与静坐行为相关, 在女性中与完全静坐行为, 即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的缺失相关;而在男性中与每日静坐时间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人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体检中心队列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招募1 074名参与者,经过2010-2015年的随访,观察高血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影响。采用多水平COX模型计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度、人群归因风险比和95%C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74名受试者,高血压(HR=2.98,95%CI:1.53~5.82);T2DM(HR=2.03,95%CI:1.02~4.01)和年龄(HR=1.77,95%CI:1.18~2.65)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引起的主要结局的PAR为43.20%(95%CI:16.90%~64.90%),由T2DM得到的结果为13.30%(95%CI:0.30%~30.40%),Cox w/Time-Dep Cov分析心血管疾病显示,高血压的危险比率在25个月随访后升至8.414 9,而T2DM的危险比例在27个月随访后升高至11.929 3。与年龄≥60岁的患者相比,45~49岁(HR=0.22,95%CI:0.05~0.87)和50~54岁(HR=0.21,95%CI:0.06~0.77),但与55~5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0,95%CI:0.15~1.68)。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对CVD的负担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55岁以上人群中。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风险因素的公共卫生运动可以使人群CVD患病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态生活方式和静坐时间对MS及T2DM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0-2011年对福建省6 016名≥18岁常住居民进行人口学信息及身体活动状况等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WC和血压并检测血糖、血脂,依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诊断标准和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MS及T2DM病例诊断,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静态生活方式与MS及T2DM的相关性。结果 福建省≥18岁人群MS及 T2DM患病率分别为19.0%及8.0%,完全静坐行为的比例为18.1%,每日平均静坐时间为4.3 h,对照组(C)、单纯MS组(M)、单纯糖尿病组(T)、糖尿病合并MS组(MT)静坐行为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文化程度、职业和完全静坐/静坐时间校正后,与静坐时间<2.0 h/d组相比,2.0~3.5 h/d组与MT组患病显著相关(OR=1.44,95%CI:1.03~2.03,P<0.05),3.5~6.0 h/d组及≥6.0 h/d组与M、T及MT组患病均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 1.49~1.76及1.28~1.58,95%CI分别为1.19~2.45及1.02~2.23,P<0.05),完全静坐行为与MT组(OR=1.82,95%CI:1.33~2.48,P<0.01)及M组(OR=1.43,95%CI:1.14~1.78,P<0.01)患病风险存在独立的关联。结论 静坐生活方式与MS及T2DM患病风险可能存在相关,但仍需进一步在纵向研究中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杭州市中年人群三种膳食模式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预防MS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7年10月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45~59岁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MS的关系。结果共调查2 102人,回收有效问卷1 918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检出MS患者453例,患病率为23.62%。因子分析获得三种膳食模式:动物型模式,摄入较多的畜禽肉、加工肉制品和蛋等;中国传统型模式,摄入较多的粮谷、新鲜蔬果、豆及豆制品和茶等;海产品型模式,摄入较多的海带/紫菜、咸鱼肉和鱼虾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动物型模式增加MS的患病风险(OR=1.224, 95%CI:1.072~1.944),中国传统型模式降低MS的患病风险(OR=0.785, 95%CI:0.477~0.998),海产品型模式与MS的患病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膳食模式与中年人群MS关系密切,坚持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减少肉类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MS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老年人体重管理和肥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1 14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男性511名,女性629名,年龄60岁,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并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3种疾病中的1种及以上定义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人群BMI分类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_2),体重正常(18.5kg/m_2≤BMI≤22.9 kg/m_2),超重(23.0 kg/m_2≤BMI≤24.9 kg/m_2),肥胖I级(25.0 kg/m_2≤BMI≤29.9 kg/m_2)和肥胖II级(BMI≥30.0 kg/m_2)。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老年人群中,男性、女性至少有1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2.8%和7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肌力、吸烟、饮酒、运动锻炼、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低体重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为1.57(95%CI:1.09~2.26),超重、肥胖I级和肥胖II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49(95%CI:0.94~2.02)、3.21(95%CI:2.28~4.52)和4.12(95%CI:2.23~7.60)。结论老年人群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U"形关系。低体重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我报告睡眠总时长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关系,为MS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5年于深圳市南山区开展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和"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1 820名18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问卷均由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填写,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吸烟状况、饮酒频率、业余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总时长以及既往疾病史等信息,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格检查和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测定。依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流行病学和预防专委会联合声明(JIS)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MS诊断。根据自报睡眠总时长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其中≤6.0 h/d组266名、6.1~8.0 h/d组1 288名和8.0 h/d组167名。采用易侕软件version 2.14.9和R软件version 3.2.0软件进行χ~2检验,自我报告睡眠总时长与罹患MS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纳入1 721名信息完善者,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睡眠总时长为(7.36±1.00)h。24 h睡眠总时长为≤6.0、6.1~8.0和8.0 h的人群分别占总人群的15.46%、74.84%和9.70%。按照JIS和IDF诊断标准,MS患病率分别为31.49%和21.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45岁以下人群24 h睡眠总时长≤6.0 h是MS(JIS)、MS(IDF)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81(95%CI:1.14~2.87),2.52(95%CI:1.52~4.20)和2.35(95%CI:1.42~3.87),45岁以上人群未发现这种相关性;未发现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总时长8.0 h/d与罹患MS风险之间的关联。结论 45岁以下人群24 h睡眠总时长≤6.0 h与MS相关,睡眠总时长≤6.0 h可能是其发生M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方法基于“开滦女性动态队列”,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纳入25618名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收集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肿瘤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及其组分(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25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7.65±12.0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235例,发病密度为113.19/10万人年。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状态、饮酒状态等因素后,与体重指数正常者相比,超重或肥胖者的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HR(95%CI)值为1.47(1.12~1.93);与无MS异常组分相比,具有2个MS异常组分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HR=1.70,95%CI:1.16~2.50);随着MS异常组分个数的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趋势<0.05)。结论超重/肥胖、MS异常组分的个数均可增加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疆农牧民静坐行为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为农牧民心血管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4月,完成新疆自然人群队列的基线调查,对其中农牧民的人口学信息、体力活动等进行分析,应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计算农牧民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坐行为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研究腰围和BMI的中介作用。结果 纳入农牧民12 528人,将静坐行为分为视屏静坐、阅读静坐和休闲娱乐静坐。经文化程度、地区、腹型肥胖、饮酒校正后,与总静坐时间<2h/d者相比,2~<3 h/d者和≥3 h/d者心血管病风险分别增加16.8%(OR=1.168,95%CI:1.003~1.359)和40.1%(OR=1.401,95%CI:1.201~1.634)。视屏静坐时间≥4 h/d者是心血管病风险的危险因素(OR=1.838,95%CI:1.346~2.509);阅读静坐时间≥2 h/d是心血管病风险的保护因素(OR=0.526,95%CI:0.420~0.660)。未发现休闲娱乐静坐时间与心血管病风险的相关性(χ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年职业人群静坐行为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促进该人群的睡眠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合肥市某三甲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45岁的青年职业人群2 514人为研究对象。静坐行为分为工作静坐和业余静坐,并采集各自的静坐时长。睡眠评价包括睡眠时长和自评睡眠质量。结果不同工作静坐时长或业余静坐时长分组的睡眠时长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静坐时长进行组间比较,睡眠质量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业余静坐时长短者(2 h/d)相比,业余静坐时长长者(≥51h/d)是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值:1.798;95%CI:1.078~2.998)。结论长时间业余静坐行为是青年职业人群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此类人群的体育锻炼,减少静坐的持续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