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台州市居民膀胱癌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加强膀胱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7年在台州医院确诊的500例膀胱癌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诊疗的非肿瘤、非泌尿系统疾病患者504例为对照组,采用结构式问卷回顾性调查两组患者入院前1年的人口学信息、职业暴露(工作中是否暴露于芳香胺、多环芳香烃、烟草、烟草烟雾和重金属等环境)、健康行为和饮食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膀胱癌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职业暴露史分别占31.60%和24.60%;超重/肥胖分别占37.60%和31.74%;吸烟分别占55.80%和46.23%;高蔬菜摄入频率分别占43.80%和52.58%;高水果摄入频率分别占55.40%和62.70%;体力活动活跃分别占24.60%和31.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职业暴露史(OR=1.861,95%CI:1.229~2.836)、超重/肥胖(OR=1.374,95%CI:1.021~1.863)、现在吸烟(OR=1.664,95%CI:1.101~2.503)和曾经吸烟(OR=1.454,95%CI:1.016~2.066)是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高蔬菜摄入频率(OR=0.731,95%CI:0.566~0.947)、高水果摄入频率(OR=0.659,95%CI:0.463~0.927)和体力活动活跃(OR=0.566,95%CI:0.403~0.798)是膀胱癌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暴露、超重/肥胖、现在吸烟、曾经吸烟是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高蔬菜摄入频率、高水果摄入频率和体力活动活跃是膀胱癌患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自然人群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华南队列前瞻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依托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平台,以2018年7月—2019年12月招募的深圳市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描述不同年龄、性别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6 025名居民,调查对象超重率32.27%、肥胖率8.37%,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P0.01),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大于女性(P0.01)。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男性(OR=2.43,95%CI:2.14~2.75)、40岁及以上(40~49岁OR=1.47,95%CI:1.09~1.97;50~59岁OR=1.80,95%CI:1.32~2.46;60岁及以上OR=1.81,95%CI:1.29~2.53)、饮茶(OR=1.38,95%CI:1.23~1.56)、喜食饮料(OR=1.56,95%CI:1.36~1.80)、二手烟暴露(OR=1.23,95%CI:1.06~1.43);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有文化程度高(中学OR=0.58,95%CI:0.48~0.70;大专及以上OR=0.46,95%CI:0.37~0.57)、未婚(OR=0.62,95%CI:0.48~0.80)。结论深圳市自然人群超重患病率较10年前明显升高,性别、高年龄、饮茶、喜食饮料、二手烟暴露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未婚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代谢指标是否正常以及肥胖与否,可将人群分为4种代谢肥胖类型,即体重正常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MHNW)、代谢正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but normal weight,MONW)和代谢异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e,MAO)[1].传统关于肥胖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大多将MHO和MAO作为同一肥胖人群来进行研究,但事实上二者在代谢[1-6]、疾病风险[5]和死亡率[7-8]等方面均存差异.另外,由于体重正常,MONW人群也没有引起其自身和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3352名18~79岁超重肥胖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3.9%。不同控制措施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控制饮食(41.3%)、控制饮食和运动组合措施(33.0%),加强运动措施(24.0%)、采取药物控制措施(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乡、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女性(OR=1.646,95%CI:1.226~2.210)、≥65岁人群高年龄(与18~40岁相比,OR=1.445,95%CI:1.130~1.848)、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及高中OR=1.885,95%CI:1.225~2.902;大专及以上OR=1.581,95%CI:1.096~2.281)、城镇(OR=1.948,95%CI:1.579~2.40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相比,中等收入OR=2.276,95%CI:1.716~3.020;高收入OR=2.181,95%CI:1.617~2.941)、高血压(OR=1.500,95%CI:1.153~1.951)、血脂异常(OR=1.568,95%CI:1.096~2.281)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最有利于超重肥胖人群,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人群中辛辣食物摄入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肥胖膳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哈尔滨市2004—2008年的横断面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57 555名30~79岁(男性23 254人,女性34 301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信息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信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各类食物包括辛辣食物摄入信息,体格检查获得身高、体重等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辛辣食物摄入及其与偏爱肉食/素食膳食习惯的交互作用对超重与肥胖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摄入辛辣食物频率低的人群相比,摄入辛辣食物频率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在男性中增加了29%(OR=1.285,95%CI 1.251~1.319,P<0.001),在女性中增加了33%(OR=1.329,95%CI 1.294~1.364,P<0.001)。与摄入微辣食物的人群相比,摄入极辣食物人群男女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0%(OR=1.198, 95%CI 1.137~1.259,P=0.011)和19%(OR=1.194, 95%CI 1.141~1.247,P=0.003)。在男性人群中,偏好肉食,且辛辣食物摄入频率及程度高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最高,偏好肉食/素食的膳食习惯与辛辣食物摄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结论辛辣食物的摄入可能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同时减少辛辣食物和肉食的摄入可能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北京市农村居民体质指数(BMI)的分布,不同BMI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其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20 655名18~76岁农村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农村居民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的年龄别标化率分别为68.1%,24.2%和7.7%.正常体重、超重、肥胖1~3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4%,27.5%,34.8%,44.3%和50.7%,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5.0%,6.4%,8.1%和11.2%.正常体重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最低(13.8%),肥胖2级最高(35.1%).正常体重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最低(5.6%),肥胖3级居民最高(15.1%).超重和肥胖1~3级分别是正常体重患高血压危险的2.6、3.1、3.8和4.7倍,肥胖3级糖尿病(OR=4.5)和代谢综合征(OR=3.2)患病危险最高,肥胖2级血脂异常(OR=3.4)患病危险最高.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超重和肥胖级别增加而升高,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胜利油田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胜利油田滨州工作区某社区抽取18岁以上常住居民3 471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本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54%(标化率为4.2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65%(标化率为5.44%),女性患病率为2.01%(标化率为4.4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2.11,95%CI1.58~2.82)、不经常吃甜食(OR=0.59,95%CI 0.36~0.96)、水果摄入不足(OR=2.51,95%CI 1.59~3.98)、超重(OR=1.24,95%CI1.05~1.48)是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论本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年龄大、水果摄入不足和超重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不经常吃甜食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江汉区5所幼儿园共1 120名儿童,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其身高、体重,并以WHO儿童BMI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自拟问卷对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饮食和运动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 120名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1.9%,男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为巨大儿(OR=1.662,95%CI:1.066~2.590)、进食量多(OR=4.640,95%CI:3.319~6.486)、进食速度快(OR=2.121,95%CI:1.452~3.098)、喜欢吃洋快餐(OR=1.907,95%CI:1.363~2.668)、喜欢吃蛋类(OR=1.518,95%CI:1.115~2.086)等5个因素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经常吃蔬菜、水果(OR=0.659,95%CI:0.477~0.911)、周末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35,95%CI:0.469~0.858)则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不良饮食和运动习惯可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安徽省中部地区职业人群血压正常高值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8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所有企事业单位(41家)职工2089人,实际研究对象2019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心率、血糖及血脂等,并进行个人既往血压史、生活饮食及饮酒等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该地区职业人群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率为30.3%。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4.3%,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为22.5%,在60岁前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男女性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血压正常高值有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23,95%CI:1.010~1.035),男性(OR=2.992,95%CI:2.223~4.027),心率(OR=1.044,95%CI:1.030~1.057),超重及肥胖(OR=2.523,95%CI:1.867~3.408)。结论安徽中部地区职业人群血压正常高值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浔区≥50岁人群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糖尿病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6—1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612名≥50岁的常住户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1 551人,有效率为93.32%。调查发现T2DM 127例,患病率为8.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394, 95%CI:1.480~3.872)、糖尿病家族史(OR=34.487, 95%CI:21.533~55.232)、超重(OR=1.746, 95%CI:1.420~3.427)、肥胖(OR=1.906, 95%CI:1.427~3.393)和中心性肥胖(OR=1.602, 95%CI:1.394~1.920)是≥50岁人群T2DM患病的危险因素,日均蔬菜摄入量500 g (OR=0.423, 95%CI:0.229~0.780)是T2DM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南浔区50岁及以上人群T2DM患病率为8.19%,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当地50岁及以上人群患T2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8省市7~17岁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8省市7~17岁儿童青少年2752人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3.4%,女性3.0%;城市3.1%,农村3.3%;7~12岁者和13~17岁者患病率分别为2.9%和4.9%,而13岁、14岁患病率最高;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为0.7%、8.0%和23.9%。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显示,13~17岁儿童青少年发生代谢综合征是7~12岁者的2.48倍(OR=2.49,95%CI=1.41-4.39);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分别是体重正常者的12.82倍(OR=12.82,95%CI=6.57-25.01)和51.38倍(OR=51.38,95%CI=28.42-92.91)。结论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不容忽视,建议加快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代谢综合征定义及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35~75岁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2017年在江苏省6个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县(市、区)选择83 530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行为方式、疾病史、身高、体重和腰围等;采用二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83 393人,有效率为99.84%。江苏省35~75岁人群超重率为43.35%,标化率为35.90%;肥胖率为20.02%,标化率为19.48%;中心性肥胖率为59.93%,标化率为57.03%。二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822,95%CI:0.786~0.859;OR=0.900,95%CI:0.851~0.952;OR=1.130,95%CI:1.083~1.179)、年龄45~75岁(OR:1.120~1.731, 95%CI:1.102~1.881)、高中及以上学历(OR:0.767~0.902, 95%CI:0.721~0.943)、城市居民(OR:1.530~2.077, 95%CI:1.284~3.007)、吸烟(OR:0.724~0.855,95%CI:0.678~0.898)、饮酒(OR:1.125~1.179,95%CI:1.076~1.235)、高血压(OR:1.884~3.461,95%CI:1.821~3.613)、糖尿病(OR:1.363~1.758,95%CI:1.305~1.851)、血脂异常(OR:1.478~1.870,95%CI:1.429~1.851)均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存在统计关联。结论江苏省35~75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标化率分别为35.90%,19.48%和57.03%,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收集2008年1月—2018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篇文献(中文19篇、英文7篇),累计调查人数211 036人,其中糖尿病患者20 701例,糖尿病患病率为9.81%;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1~45岁(OR=3.13,95%CI=1.97~4.97)、46~60岁(OR=4.93,95%CI=3.21~6.34)、 60岁(OR=14.77,95%CI=11.81~18.47)、超重(OR=1.79,95%CI=1.66~1.93)、肥胖(OR=2.74,95%CI=2.48~3.02)、中心性肥胖(OR=3.29,95%CI=2.87~3.77)、高血压(OR=3.01,95%CI=2.50~3.62)、血脂异常(OR=2.32,95%CI=1.56~3.45)、总胆固醇异常(OR=2.07,95%CI=1.54~2.79)、甘油三酯异常(OR=2.81,95%CI=2.33~3.40)、有糖尿病家族史(OR=2.48,95%CI=2.41~2.55)、口味偏咸(OR=1.41,95%CI=1.10~1.80)是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OR=0.77,95%CI=0.65~0.92)、适量饮酒(OR=0.84,95%CI=0.79~0.88)、多运动(OR=0.66,95%CI=0.61~0.72)、经常食用水果(OR=0.52,95%CI=0.46~0.59)和经常食用蔬菜(OR=0.51,95%CI=0.45~0.58)是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的保护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均显示,纳入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结果较为可靠。结论年龄、体质指数、居住地、糖尿病家族史、口味、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食用水果和蔬菜情况及是否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是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女性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2018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3 686 404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育龄女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大本及以上,OR=1.34,95%CI 1.28~1.40)、素食(OR=1.06,95%CI 1.01~1.10)和被动吸烟(OR=1.22,95%CI 1.20~1.24)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少数民族(OR=1.06,95%CI 1.03~1.10)、素食(OR=1.16,95%CI 1.13~1.20)、吸烟(OR=1.28,95%CI 1.17~1.41)、被动吸烟(OR=1.04,95%CI 1.03~1.06)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素食(OR=1.15,95%CI 1.09~1.22)、吸烟(OR=1.69,95%CI 1.47~1.93)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超重的发生风险增加3%,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2%;根据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地区是育龄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兰州市城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2—3月对兰州市城关区6所小学36个班级1 507名学龄期儿童进行超重、肥胖及影响因素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兰州市城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总检出率为28.53%,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93%和14.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5,95%CI:1.716~2.834)、父亲超重肥胖(OR=1.787,95%CI:1.384~2.307)、母亲超重肥胖(OR=1.872,95%CI:1.385~2.530)、饭量中等1~<2碗饭/餐(OR=1.911,95%CI:1.316~2.774)或较大≥2碗饭/餐(OR=3.979,95%CI:1.984~7.981)、在外就餐≥2次/周(OR=1.529,95%CI:1.149~2.035)与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高风险有关,五六年级(OR=0.718,95%CI:0.531~0.972)、新鲜水果摄入≥1次/d(OR=0.676,95%CI:0.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市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秦皇岛市18个乡镇和18个城市社区分别抽取36个村和36个居委会,选择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的≥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052名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为1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05,95%CI:1.047~2.165)、文化程度低(OR初中或高中=2.985,95%CI:1.672~5.331;OR小学及以下=2.411, 95%CI:1.221~4.762)、吸烟(OR=2.389,95%CI:1.815~3.144)和缺少锻炼(OR偶尔=1.808,95%CI:1.263~2.588;OR从不=1.766,95%CI:1.815~3.144)是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70~80岁(OR=0.653,95%CI:0.498~0.857)是保护因素。结论秦皇岛市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率为14.23%,女性、文化程度低、吸烟和缺少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郑州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郑州市成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18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和行为危险因素;体格检查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量等。使用SAS 9.1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6399例,有效回收率为99.87%。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率为55.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66,95%CI:1.529~2.040)、年龄在30~44岁(OR=1.794,95%CI:1.456~2.211)、年龄在45~59岁(OR=2.090,95%CI:1.693~2.580)、年龄≥60岁(OR=1.908,95%CI:1.520~2.394)、已婚/同居(OR=2.076,95%CI:1.642~2.624)、离异/丧偶/分居(OR=1.794,95%CI:1.226~2.626)、每天吸烟(OR=1.310,95%CI:1.079~1.590)、饮酒(OR=1.471,95%CI:1.275~1.698)是郑州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OR=0.807,95%CI:0.695~0.937)、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OR=0.629,95%CI:0.531~0.746)是保护因素。结论郑州市成年人超重/肥胖广泛流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与体质指数或腰围的相关性,为制定区域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4-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罗湖区和南山区41个社区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5 276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测定空腹血糖和血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深圳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51.86%、17.85%和40.16%,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占30.48%。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7.43%、10.75%和37.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和现在吸烟情况后,超重(OR=1.624,95%CI:1.433~1.840)、肥胖(OR=2.353,95%CI:1.919~2.886)和中心性肥胖(OR=1.166,95%CI:1.029~1.322)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肥胖(OR=1.488,95%CI:1.176~1.883)和中心性肥胖(OR=1.260,95%CI:1.076~1.475)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超重(OR=1.251,95%CI:1.103~1.418)和中心性肥胖(OR=1.228,95%CI:1.083~1.393)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深圳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与体质指数或腰围存在相关性,应采取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降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8年郑州市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及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制定相关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郑州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于2018年6—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6 809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定。采用SAS 9.1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 693份。2018年郑州市成年居民的超重率为37.10%(标化率为36.54%),肥胖率为18.62%(标化率为18.49%)。男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41.49%、21.09%)均高于女性(34.03%、16.89%);城市居民的肥胖率(16.09%)低于农村居民(21.26%);饮酒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41.15%、20.87%)均高于非饮酒居民(35.54%、1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人群高血压(OR=2.11,95%CI:1.83~2.43)、糖尿病(OR=1.72,95%CI:1.45~2.05)和血脂异常(OR=2.12,95%CI:1.86~2.41)的患病风险较高;肥胖人群高血压(OR=4.33,95%CI:3.68~5.11)、糖尿病(OR=2.39,95%CI:1.97~2.91)和血脂异常(OR=3.48,95%CI:2.99~4.05)的患病风险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郑州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应积极开展防控措施,降低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进而减少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