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对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36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受伤原因及病原体培养结果。 结果:随访5~36mo,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的3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24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占67%。球内异物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22例术中取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7例检查阳性,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例,真菌2例,混合感染1例。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内注入有效药物是提高外伤性眼内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讨外伤性眼内炎病原体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2例126眼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外伤性质、病原体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外伤性眼内炎中,以细菌感染为主,真菌和混合性感染明显增加,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硅油注入及玻璃体腔注药后炎症得到控制,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眼球摘除9眼.结论 外伤性眼内炎中真菌的比例明显增加,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硅油填允及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删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12例(12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眼行单纯玻璃体腔注药,6眼行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1眼行眼内容摘除术。结果早期玻璃体腔内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可有效控制感染,11眼炎症控制,8眼最终视力达0.12~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及玻璃体切除术对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结果G 球菌占52.2%,G-杆菌占40.0%,真菌占10.8%。治疗后视力高于指数有39例。结论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原菌是G 球菌及G-杆菌,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能有效控制眼内感染。玻璃体切除术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收治的16例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6眼术后炎症均得到控制,眼球得以保留,视力均有提高,半年后7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最好视力达0.8。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7例(17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单纯玻璃体腔注药控制4眼;玻璃体切除13眼,其中玻璃体、晶状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0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2眼,眼内注气1眼;17眼中共保留晶状体5眼.9眼视力提高(52.94%),视力不变者3眼(17.65%),视力下降5眼(29.41%)(其中3眼眼球萎缩).结论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手术效果与眼内炎程度、就诊时间、致病菌毒力有关,无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是否保留晶状体要考虑年龄及眼内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伤性眼内炎病原学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09/2012-08我院收治的39例39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病原菌18例,总检出率为46%(18/39),涂片检查结果中Gram阳性(G+)球菌12例,占67%(12/18),G+杆菌4例,占22%(4/18)。视力提高者20例(51%),视力不变者8例(21%),视力下降者7例(18%),视力检查不配合者4例(10%)。结论:外伤性眼内炎尽早行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用药;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中外伤性眼内炎137例(71.0%),铁器类、木制品和物体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眼部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35例(18.1%),以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为主;内源性眼内炎15例(7.8%),以不明原因的病例为主;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6例(3.1%)。181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眼部手术后及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易感因素的比例较高,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者占比为86.2%,治疗后无光感~0.02者占比为62.9%、≥0.10者占比为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外伤性及眼部手术后患者,内源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视力大部分无光感。结论 外伤性和眼部手术后眼内炎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两种主要类型,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眼内炎经不同的方式积极治疗后可以控制感染,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对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感染性眼内炎患者18例(18只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提高11只眼,不变2只眼,降低4只眼。2例眼内感染未能控制,16例患者均炎症消退,角膜透明,前房清,眼球无萎缩。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注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及眼内注药联合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1例(11眼)确诊化脓性眼内炎患者予以玻璃体腔内注药再行玻璃体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中有8例治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3眼治疗元效.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是目前治疗眼内炎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848例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急性眼内炎4例(4眼),眼内炎发生于术后2~6d,视力为光感~数指/10 cm.治疗方法:2例行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其中1例效果欠佳,于次日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注药;另2例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均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结果 随访8~26个月,4例眼内炎均得到控制,最后视力分别为0.15、0.25、0.6、0.8.结论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儿童感染性眼内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特点,提出防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住院儿童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外伤性眼内炎占64/70,致病菌以杆菌为主。入院时患儿视力:无光感者12例,≥40者6例。玻璃体切割组35例中18例视力提高,所有病例炎症得到控制;非玻璃体切割组35例中9例视力提高,3例炎症不能控制行眼球摘除。出院时,眼球萎缩者14例,无光感者18例,视力在40以上者仅16例。结论儿童眼内炎预后差,预防是关键。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视力预后的有效途径。玻璃体腔内注射和玻璃体切除术是儿童眼内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内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病原因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8月收治的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5例(5眼),其中3例为糖尿病。5例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病情4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1例单纯玻璃体腔注药。结果本组5例中4例眼内炎细菌培养呈阳性: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粪肠球菌,1例醋酸钙不动杆菌。5例眼内炎均得到控制,除1例外,4例恢复良好视功能。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机率较大,积极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对恢复有用视力是必要的。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除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43眼)感染性眼内炎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眼内异物摘出,或联合晶状体切除、视网膜脱离复位及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术,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4月~4年。结果41眼(95.35%)眼内炎控制,保存了眼球;35眼(81.40%)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无变化者3眼(6.98%);视力降低3眼(6.98%);1眼(2.33%)作眼内容摘除;1例术后自动出院,失随访。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和玻璃体腔内注药及其它综合治疗。结果 11眼眼内炎症得到控制,1眼因炎症不能控制而行眼内容摘除。8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摘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首选方法是前房冲洗和早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适量广谱抗生素,术后配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9例(29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分析其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2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主要致病原因是内眼手术(55.2%)和眼外伤(37.9%);病原体检出率为24.1%,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7只眼行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6只眼行单纯玻璃体腔注药术,15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1只眼行眼内容剜除术,治疗结束共2只眼因感染无法控制而行眼内容剜除术,眼球保存率93.1%,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2.8±1.4,较术前明显提高(1.6±1.0),有统计学意义(t=-6.6,P<0.01)。结论感染性眼内炎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眼外伤和内眼手术,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阳性球菌,治疗上根据眼内炎的严重程度而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控制炎症,挽救视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内炎28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8例28眼严重眼内炎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注药,眼内异物出,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mo,28例28眼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6眼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穿孔性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效果。方法用玻璃体切割器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取出、外伤性白内障切除、松解视网膜、玻璃体腔注药、激光光凝及眼内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等治疗儿童穿孔性眼外伤169例(169只眼)。结果功能痊愈135例(79.9%),解剖痊愈22例(13.0%),未愈12例(7.1%)。视力≤0.02者12例(7.1%),视力〉0.02者85例(50.3%),视力≥0.1者68例(40.2%)。眼内炎症100%控制,眼内异物取出100%。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儿童穿孔性眼外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眼内炎往往发病急,病情严重,视力预后差.眼内炎玻璃体切割研究(EVS)认为对于就诊时视力好于光感的手术后眼内炎患者,不需要立即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但是外伤所致的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毒力强、视力预后差,因此,及时干预,包括玻璃体切割手术,可能改善感染性眼内炎的视功能预后[1].我们对一组急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眼内异物合并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以观察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对外伤性眼内炎的治疗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庞龙  欧扬  冀杰  邱波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5):956-958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方法以及易感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6/2013-06在我院确诊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8例8眼。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常规抽取房水及玻璃体液送细菌、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分析患者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术后感染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6~12mo,8例患者手术后1,6mo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均得以控制,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8例患者中有7例检测到致病菌,其中4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粪肠球菌D群感染;两种致病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易感因素有:高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衰竭、结核。 结论:尽早行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或者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均能够有效治疗感染性眼内炎。万古霉素是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