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听力正常成人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to speech sounds,s-ABR)各波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以40 ms时程复合语音/da/为刺激声,诱发40名母语为汉语的健听成人(男性20名,女性20名)的s-ABR,分析s-ABR各波的引出率,潜伏期与受试者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S-ABR引出的7个反应波形中,女性受试者V、A波潜伏期较男性短(V波t =-3.601,P =0.001;A波t =-2.829,P =0.007),其余各波潜伏期受性别影响小;各波潜伏期受年龄影响较小;各波振幅受性别及年龄影响较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ABR各波稳定性较好,是研究听觉言语处理机制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听力青年人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s-ABR)以及扩展高频测听的性别、年龄差异,旨在提供不同性别、年龄正常听力人群的参考数据。方法 招募171例(171耳)18~42周岁纯音听阈正常、无噪声暴露史的正常听力青年人,其中,女82耳,男89耳;18~30岁(大于18岁小于等于30岁)组96耳(男46耳,女50耳),30~42岁(大于30小于等于42岁)组54耳(男、女各27耳),分别进行常频及扩展高频测听、s-ABR测试,比较s-ABR各波潜伏期和幅值以及各频率阈值的差异,分析s-ABR各波潜伏期、幅值以及V/A复合体与常频及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的相关性。结果 性别比较:(1)女性s-ABR的波V、C和F潜伏期显著短于男性(P<0.05),V/A幅值显著高于男性(P<0.05);(2)除4 kHz外,其余各频率平均听阈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年龄比较:(1)18~30岁组波O幅值显著高于30~42岁组(P<0.05),V/A斜率显著大于30~42岁组;(2)除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暴露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extended high-frequency audiometry,EHF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探讨脉冲噪声暴露患者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的检测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将门诊就诊的有脉冲噪声暴露超过3个月的2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暴露1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 d B HL,16例;暴露2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34 d B HL,7例。对照组选择纯音听阈正常且无噪音接触的受试者25例。各组分别检测:EHFA、DPOAE、ABR,记录检测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EHFA结果显示,暴露1组和对照组在8~18 k Hz,各频率三组听阈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与对照组幅值、信噪比在6~8 k Hz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ABR的Ⅴ波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和对照组Ⅰ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波波幅、Ⅴ/Ⅰ波幅、Ⅰ-Ⅴ波间期比值组间无规律,比较无意义。结论脉冲噪音暴露者存在HHL。DPOAE幅值、信噪比联合ABR中Ⅴ波波幅、潜伏期可用于评价脉冲噪声HH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意义。方法选取20例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接触史的工人(接噪组,年龄20~41岁)与20例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青年人(对照组,年龄19~35岁),分别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汉化版噪声下BKB语句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结果接噪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在16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0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8~20 kHz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在9、18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扩展高频DPOAE的信噪比及幅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在10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9 kHz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显示接噪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为4.6±2.19 dB,高于对照组(3.00±2.08 dB)(P<0.01)。结论接噪组相较对照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扩展高频DPOAE信噪比及幅值降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以上三种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纯音听阈正常的言语交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纯音听阈正常的言语交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方法因听觉障碍尤其在噪声环境下言语理解困难的患者10例作为患者组,正常对照组为性别、年龄匹配的无听力及交流障碍的健康志愿者20例,所有患者及志愿者纯音听阈、鼓室导抗图、畸变耳声发射(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均无异常。两组分别在安静和噪声背景下行128导联言语刺激音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检测,比较两组的ERP成分P1-N1-P2和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安静背景下,两组均能诱出P1-N1-P2和MMN,患者组MMN潜伏期为221.8±23.9 ms,较正常对照组(200.4±28.1 ms)延长(P<0.05);噪声背景下,2名患者的P1-N1-P2及MMN不能分辨;患者组及对照组的MMN潜伏期分别为267.1±27.8和233.4±25.8 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安静及噪声背景下,P1-N1-P2潜伏期及波幅、MMN的波幅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音听阈正常的言语交流障碍患者MMN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提示其中枢处理能力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虚状态下噪声作业工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害.方法 将136名噪声作业工人分为肾虚噪声组和非肾虚噪声组,40名未接触噪声的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对测试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肾虚组中出现耳鸣症状者明显多于其它两组(P<0.05,P<0.01),肾虚组的高频纯音听阈值高于其它组(P<0.05),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波间期均延长(P<0.05),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高频幅值及引出率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肾虚状态下噪声更容易对听力造成损害,肾虚可作为噪声作业的一个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120例(240耳)不同程度的耳蜗性聋以SL和nHL两种刺激强度行ABR检查,结果是:①随着SL刺激强度减小,各组中波Ⅰ、Ⅲ潜伏期越来越长。用80dBnHL刺激强度时,在25~40dB及45~50dBSL组各波潜伏期皆比其他SL组者短,波间潜伏期无此种规律性变化。②在同一SL刺激强度下的波潜伏期,主观听阈较差者绝大部分短于主观听阈较好者,而主观听阈相同者SL强度越低,波潜伏期则越长,但用80dBnHL刺激,此种变化则不明显。波间潜伏期则无此规律。③主观听阈之耳间差越大,用同一感觉级刺激声引出的波潜伏期耳间差也越大。波间潜伏期则无此变化。相应组用80dBnHL刺激,亦无此变化。故建议,采用80dBnHL强度刺激,同时考虑到双耳听力损失之差别而取0.1ms/10dB之修正值,可使ABR的记录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分析感音神经神经性聋512耳的0.5k、1k、2k和4kHz纯音听阈级与短声诱发ABRⅠ、Ⅴ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频率的有效刺激级(ECL)与Ⅰ、Ⅴ波潜伏期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正常耳比较。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耳在能引出ABR时,就有重振现象。4kHz纯音主观听阈大于50dBHTL的感音性听力减退耳,ABR波Ⅴ潜伏期比同一有效刺激级的正常组短,Ⅰ-Ⅴ波间期与正常组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Bra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on,BAEP)的特征。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检测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87例,经声阻抗检查呈A型曲线,4~7岁,分别以11.1、33.1?Hz的不同刺激重复率进行BAEP测试,比较不同病变程度对两种刺激重复率听觉阈值、潜伏期及波间期差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轻度组:两种刺激重复率的 BAEP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为25dBnHL;中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无异常,Ⅴ波听阈2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间期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28dBnHL;重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各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3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40dBnHL。重度OSAHS患者两种刺激重复率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差听阈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频短声刺激能较早反映OSAHS患儿脑干功能的改变;重度OSAHS患儿的BAEP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听阈及听觉脑干传导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儿童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特征。方法以16例(24耳)8个月~4.6岁OME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hirp-ABR及click声诱发的ABR(click-ABR)检测,对结果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比较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在80 dB nHL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I、III潜伏期均较click-AB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 I-III、III-V、I-V波间期均较click-ABR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V振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和click-ABR波V反应阈均值相等,且均升高,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反应阈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P<0.05)。结论本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80 dB nHL刺激声强度时,与click-ABR比较,Chirp-ABR波I、III潜伏期延长,波V振幅升高,反应阈强度时波V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服甲硫氨酸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解放军某部健康男性军人20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3例)和对照组(90例),均给予脉冲噪声(峰值160~170 dB SPL)暴露1小时,暴露前3天试验组口服甲硫氨酸片1500 mg/日×3天,对照组则口服等剂量安慰剂(淀粉)。两组受试者噪声暴露前后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听(ABR)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噪声暴露后1天,两组各频率纯音听阈均高于暴露前(P<0.05或 P<0.01),暴露后7天,对照组纯音听阈仍升高(P<0.05),而试验组与暴露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前、暴露后1天、7天,试验组 ABR 反应阈分别为40.5±9.3、51.7±12.3、44.1±11.4 dB nHL,对照组分别为41.5±8.9、62.4±13.7、47.6±12.5 dB nHL,试验组 ABR I-V 波间期分别为3.72±0.21、3.99±0.36、3.82±0.25 ms,对照组分别为3.71±0.22、4.45±0.37、3.85±0.34 ms,噪声暴露后1、7天两组间 ABR 反应阈、I-V 波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噪声暴露前口服甲硫氨酸片能有效减轻噪声暴露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耳蜗性聋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蜗性聋167耳根据纯音听阈曲线分为五组,用短声诱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高频下降听力曲线组及渐降型听力曲线组在高强度短声扌,波V潜伏期接近正常耳,但在低强度短声刺激下,波V潜伏期延迟,波V潜伏期一强度函数曲线较对照组大。平坦型及不规则型听力曲线组在高或低强度短声刺激下波V潜伏期均比对照组缩短,波V潜伏强度函数曲线斜主也较对照组小。低频下降型听力曲线组波I、Ⅱ、Ⅲ、V潜伏期及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年龄对更年期后女性脑干言语编码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纯音听阈、声导抗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测试结果均正常的20例双侧卵巢切除女性(43~53岁)和20例自然更年期后女性(50~61岁)行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测试,刺激声为/da/音,采用插入式耳机,右耳给声,比较两组speech-ABR测试结果.结果 双侧卵巢切除女性和自然更年期后女性speech-ABR波形特征类似,均由瞬态反应(V、A和O波)、过渡部分C波以及周期性反应(D、E、F波)构成;与更年期后女性相比,双侧卵巢切除女性除瞬态成分O波潜伏期(48.10±0.98 ms)显著短于更年期后女性(48.87±0.50 ms)(P<0.01),周期成分F波幅值(-0.13±0.07 μV)显著大于更年期后女性(-0.09±0.04 μV)(P<0.05),其余各波的幅值、潜伏期及V/A复合波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两组数据合并后就年龄对speech-ABR各波幅值及潜伏期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仅O波潜伏期与年龄成轻度正相关关系(P<0.05),其余各波幅值及潜伏期与患者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年龄对更年期后脑干言语编码能力的影响较小,仅表现为使脑干听觉神经元对刺激末信号放电的同步性和时间分辨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疏波和密波短声诱发的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潜伏期差对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鼓膜电极耳蜗电图描记术 ,对 5 0例正常听力耳和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图类型的梅尼埃病 90耳及其他原因感音神经性聋 6 0耳分别记录了疏波和密波短声AP潜伏期 ,并对其计算得出的差值进行分析。结果 梅尼埃病组疏波和密波短声诱发的AP潜伏期差 (0 30± 0 15 )ms( x±s,下同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 18± 0 0 7)ms和其他感音神经性聋组 (0 2 0± 0 10 )ms ,(P值均 <0 0 1) ;梅尼埃病组轻度和中度聋组AP潜伏期差高于中重度聋组 (P <0 0 1) ;低频型和高频型患者高于平坦型 (P <0 0 1)。正常组和其他感音神经性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感音神经性聋组AP潜伏期差异常率为 4/6 0 (6 7% ) ,梅尼埃病组 5 8/90 (6 4 0 %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中疏波和密波短声诱发的AP潜伏期差可出现异常增大 ,这一客观参数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0~6岁听力正常儿童不同年龄段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 burst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tb-ABR)反应阈及波Ⅴ潜伏期,评价tb-ABR在0~6岁儿童听力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将120例0~6岁听力正常儿童根据年龄分为A(0~岁)、B(1~岁)、C(3~6岁)组,每组各40例,进行tb-ABR及行为听阈测试,比较不同年龄段的tb-ABR反应阈和波Ⅴ潜伏期的差异及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结果在1、2、4kHz,各组tb-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0.5kHz,B组tb-ABR反应阈为46.3±11.5dB nHL,较A组(40.7±13.6dB nHL)和C组(35.6±9.2dB nH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各频率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均较A、C组低,其中在0.5kHz相关性最低;各组内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的相关性均随刺激声频率升高而越好,各组tb-ABR波Ⅴ潜伏期均随刺激声频率增高而缩短,同一刺激频率下波Ⅴ潜伏期及I-V波间期随年龄增加逐渐缩短。结论 0~6岁听力正常儿童tb-AB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均有良好相关性,但其低频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的影响因素,揭示s-ABR更多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将24名健康成人(24耳)的s-ABR采用两种刺激率(11.1次/s、20.0次/s)和两种刺激强度(80d B SPL、60d B SPL)进行2×2×6析因实验,分析s-ABR波形评分值、各主波潜伏期及幅值。结果 s-ABR波形评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各主波潜伏期的刺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幅值(除外Ⅴ波)的刺激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主波潜伏期(除外A波、F波及O波)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波幅值(除外Ⅴ波和O波)的强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波形量化评分、各主波潜伏期和幅值均无刺激率和刺激强度的交互效应(p>0.05)。结论 s-ABR测试的刺激率和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相互影响,测试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刺激率和刺激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5岁正常听力儿童短声听性脑干反应(cABR)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将132例(224耳)3~5岁正常听力儿童按年龄(1岁为1组)分为3组:3岁组74耳,4岁组78耳,5岁组72耳,对三组儿童进行短声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对各组 ABR 反应阈、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进行两组间的多重比较。结果80 dB nHL 强度下,3岁组 ABR 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4±0.09、3.53±0.16、5.39±0.23 ms,I-III、I-V 波间期分别为2.30±0.15、4.15±0.22 ms,反应阈为22.57±4.40 dB nHL;4岁组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3±0.10、3.52±0.39、5.30±0.21 ms,I-III、I-V 波间期分别为2.28±0.39、4.07±0.22 ms,反应阈为21.15±4.83 dB nHL;5岁组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4±0.10、3.67±0.63、5.34±0.19 ms,I-III、I-V波间期分别为2.42±0.63、4.09±0.19 ms,反应阈为21.11±3.48 dB nHL。3~5岁儿童 cABR 反应阈均值为21.61±4.33 dB nHL,除4岁组波 V 潜伏期和 I-V 波间期较3岁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 <0.05),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4、5岁正常听力儿童 ABR 反应阈分别为22.57±4.40、21.15±4.83、21.22±3.48 dB nHL;3~5岁儿童 cABR 的正常反应阈均值为21.61±4.33 dB nHL,听觉脑干中枢可能在4岁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立正常年轻人高通滤过噪音掩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的正常值,比较高通滤过噪声掩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正常人组、非梅尼埃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组和梅尼埃病患者的差别.方法 30例听力正常的本校大学生,20例非梅尼埃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和20例梅尼埃病患者,均行高通滤过噪音掩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别检测8kHz、4kHz、2kHz、lkHz、500Hz以下频率,刺激声强度为60dBnHL)和纯音测听测试,2个疾病组患者加行耳蜗电图检查.结果 正常人组和非梅尼埃病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V波潜伏期随刺激频率段的下降而逐渐延长,△V均值2.28ms,最大3.65ms,最小0.45ms,振幅逐渐下降,波形变宽.而梅尼埃病患者V波潜伏期延长不明显,△V最小-0.14ms,最大0.6ms,△V均值0.32ms.结论 正常年轻人高通滤过噪音掩蔽ABRV波的潜伏期正常值的建立,为听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参考.高通滤过噪音掩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梅尼埃病和非梅尼埃病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5%以上,明显优于耳蜗电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听力正常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ASD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 (1)将55例(110耳)听力正常ASD儿童和月龄、性别相匹配的55例(110耳)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 TD)儿童,按月龄分为≤24月龄(22耳)、25~36月龄(40耳)、37~48月龄(28耳)及>48月龄(20耳)四个亚组。比较听力正常ASD儿童与TD儿童的ABR潜伏期和波间期是否存在差异。(2)根据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将ASD儿童按照严重程度分级,探究听力正常AS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其严重程度分级是否相关。结果 (1)≤24月龄时,ASD与T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36月龄时,与TD儿童相比,听力正常ASD儿童波Ⅲ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37~48月龄时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48月龄时波Ⅴ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