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PCR在早期梅毒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PCR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L-PCR方法检测40例一、二期梅毒患者皮损中梅毒螺旋体DNA,与传统的血清学TRUST和TPPA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一期梅毒硬下疳损害中梅毒螺旋体DNA的检出率100.00%,血清TRUST阳性率为59.09%,TPPA阳性率为81.82%;二期梅毒扁平湿疣损害中梅毒螺旋体DNA的检出率100.00%,以斑疹和丘疹表现的二期梅毒疹中梅毒螺旋体DNA的检出率为60.00%,TRUST和TPPA法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结论荧光PCR法在一期梅毒诊断中有极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一期梅毒早期诊断的依据,二期梅毒诊断血清学方法优于荧光定量PCR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梅毒孕妇引产胎盘脐带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评估其在早期诊断先天梅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3例梅毒孕妇引产胎盘脐带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DNA。结果:13例胎盘和脐带标本中6例(46.15%)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6例阳性者中,4例未接受治疗,2例接受了治疗。结论:FQ-PCR可检出胎盘脐带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可用于先天梅毒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妊娠期间梅毒螺旋体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念珠菌的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念珠菌的可靠性.方法:自行设计白念珠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标准菌株构建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念珠菌最低能检测到10个拷贝的基因,即相当于1~5 CFU/mL,同时与其他真菌、细菌及病毒等无交叉阳性反应.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白念珠菌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白念珠菌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暗视野(D-F)、血清学(RPR/TPHA)检查方法作对照,用FQ-PCR方法检测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的生殖器溃疡处分泌物。在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中,D-F阳性率27.94%(19/68),RPR阳性率48.53%(33/68),TPHA阳性率61.76%(42/68),FQ-PCR阳性率44.12%(30/68),FQ-PCR与D-F、TPH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RP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本研究表明FQ-PCR检测生殖器溃疡TP在一期梅毒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B)检测3例早期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及其血液中梅毒螺旋体特异基因片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6、12、24 h,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梅毒螺旋体刺激后HBMEC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趋化作用。结果 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P<0.05),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脂多糖组相比,梅毒螺旋体组的CXCL6和CXCL8 mRNA表达降低(P<0.05),CXC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培养上清液中CXCL6和CXCL8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均P<0.05),而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CXCL10含量在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梅毒螺旋体组Transwell小室下室中迁移的HL-60细胞数量(A570)均高于另2组(均P<0.05)。结论 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可上调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表达水平,增加CXCL6和CXCL8的分泌,增强HBMEC对HL-60细胞的趋化作用,这可能在神经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梅毒皮损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形成早期梅毒皮损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用常规病理、银染及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早期梅毒皮损组织中的病理变化、梅毒螺旋体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一期梅毒硬下疳和二期梅毒的结节、斑块、丘疹、脓疱等皮损中有典型的梅毒组织学结构和梅毒螺旋体,而斑疹损害中无典型的梅毒组织学结构和梅毒螺旋体。硬下疳中Th1型细胞因子表达占优势,二期梅毒患者的结节、斑块、丘疹、脓疱等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视梅毒螺旋体感染时间长短而不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主要见于感染时间较长的皮损,而斑疹中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与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时间无关。结论 二期梅毒斑疹损害可能因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生殖器疱疹(GH)患者皮损部位单纯疱疹病毒-Ⅱ(HSV-2)载量和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定量检测28例现症GH患者皮损部位HSV-2DNA载量,采用流式细胞计数的方法监测28例现症G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的比例,用线性相关和回归方法分析现症GH患者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①GH患者皮损内疱液HSV-2检出率为100%,病毒载量为6190714±1962085拷贝/μgDNA。HSV-2病毒载量与患者复发次数呈显著正相关。②GH患者CD3^+、CD4^+、CD56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低(P〈0.01),但B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患者皮损HSV-2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CD4^+/CD8^+细胞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GH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由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NK细胞减少,以及Th及Tc细胞亚群分化失衡造成,这种状态不利于机体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造成GH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9.
41岁女性患者,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色结节1个月。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64。诊断:二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3周后复诊,皮损明显消退;3个月后复查RPR 1:8,再次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第2疗程结束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二例非典型一期梅毒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病例1,男,34岁。阴茎红斑、水疱10天;病例2,男,55岁。阴茎溃疡2天。两者行甲苯胺红不需加热血清实验(TRUST)、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病例1均为阳性,病例2均为阴性,两者阴茎皮损处分泌物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TP-PCR)检测均阳性,诊断为一期梅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血浆中梅毒螺旋体DNA(TPDNA)含量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固定性伴侣血浆中TPDNA含量。结果 TPDNA阳性13例,DNA为5.26×102~2.56×104copies/mL;其中16例的性伴侣确诊为梅毒,其TPDNA阳性6例,DNA为1.23×102~3.34×104copies/mL。早期梅毒患者性伴侣的感染率(61.1%)高于晚期梅毒患者(35.7%)。TPDNA含量高的患者性伴的梅毒感染率较高,相应的TPDNA检出率亦较高。女性TPDNA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潜伏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血浆中TP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检测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方法(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DNA载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电离子去除疣体后HPV6/11阳性患者分为两组,光动力组32例采用ALA-PDT治疗,对照组29例不治疗。3个月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灶局部HPV6/11型DNA载量。结果 3个月后光动力组29例中有26例HPV DNA阴转(89.7%),对照组19例中有13例HPV DNA阴转(68.4%);光动力组HPV DNA载量为(1.70 × 105 ± 7.86 × 105)拷贝/ml,对照组HPVDNA载量为(1.27 × 106 ± 2.21 × 106)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LA-PDT能降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HPV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乳胶免疫层析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2型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乳胶颗粒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种水疱、溃疡和其他皮损中的HSV-1和2型抗原,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对照。结果免疫层析法可检出≥1×106DNA拷贝/mL的HSV-1型混悬液和≥5×105DNA拷贝/mL的HSV-2型混悬液。132例标本中,免疫层析法检出HSV阳性43例,PCR检出HSV阳性50例。以PCR法为金标准,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0%,98.78%,97.67%和91.01%。结论免疫层析法检测HSV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具有方便、快速和经济的特点,适于有症状患者的及时检测,对疱疹感染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睾丸内复苏梅毒螺旋体标准株(Nichols),并连续分离传代,收集第2代梅毒螺旋体菌株悬液接种于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血液,无菌分离感染部位组织以及肝脏、脾脏、睾丸和淋巴结。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梅毒螺旋体扩散情况。结果 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第21天所有接种部位均出现皮肤损伤(硬结和溃疡),病理检查显示感染部位出现大量炎症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时定量PCR显示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存在大量梅毒螺旋体。结论 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接种梅毒螺旋体后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结扩散到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成功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自身淬灭探针技术建立敏感、特异、快速、价廉且能广泛应用的淋病奈瑟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GEM-11Zf-CPPB作为标准品,自行设计自身淬灭探针,建立、优化定量PCR体系,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及临床应用。结果所建立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1~109拷贝/μL,灵敏度为10拷贝/μL,特异性为100%。天间变异系数(CV)为2.38%,批内CV为1.32%,批间CV为2.75%。该方法比培养方法更快速、灵敏。结论以自身淬灭探针技术为平台的淋病奈瑟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淋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期梅毒皮疹复杂多样 ,易被误诊。现报告 3例如下。例 1 男 ,5 0岁 ,已婚。因咽痛、左侧口角出现环状皮损 2月就诊。无痒痛感 ,张口受限。无不洁性交史及外阴溃疡史。既往因患“血友病”分别于 1985年、1987年 2次输血。 2 0 0 1年3月又因“胃出血”在基层医院输全血 80 0ml。 2月后左口角处起绿豆大红色丘疹 ,渐扩展成半环状 ,同时发现头枕部左侧起红色结节。皮肤科情况 :左侧口角半环状隆起性斑块 ,呈肉红色 ,直径 2 .0cm ,境界清楚 ,质地较硬 ,触之有深在性浸润。鼻中隔两侧、鼻前庭底部多个浸润性红色结节 ,较湿润 (图 1)。左侧头枕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与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梅毒患者皮损组织蜡块中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的敏感性.方法 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6名诊断为梅毒的患者皮损组织蜡块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作为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对大理州和德宏州出生的HIV暴露婴儿51例在五个阶段采集干血斑,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V-1DNA。对6周龄干血斑同时进行罗氏HIV-1DNA定性检测。同期对21例已知HIV感染婴儿的干血斑进行了检测。结果 共对送检的51例婴儿的235份干血斑进行了检测,结果全部是HIV-1DNA阴性,与罗氏HIV-1核酸定性结果一致。21例已知感染婴儿的干血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全部是HIV-1DNA阳性(病毒载量均值为4428 copies/1x106cells)。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准确诊断暴露婴儿的HIV感染情况,为及时实施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 0.4 cm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 0.4 cm皮肤用于Tp0751和Tp0574 mRNA检测。整个实验过程30 d,共行11次皮肤活检。荧光定量PCR连续动态观察兔硬下疳皮损形成过程中Tp075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Tp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Tp0751 mRNA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P < 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Tp0751 mRNA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 < 0.05)。 结论 标准化Tp0751转录水平在Tp被清除后期出现全身播散性二期梅毒疹前高表达。表明Tp0751蛋白可能参与Tp全身播散。  相似文献   

20.
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对尖锐湿疣 (CA)患者进行乳头瘤病毒 (HPV )DNA定量测定。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测定HPVDNA的载量及HPV分型。结果  2 0 0例尖锐湿疣患者中 198例疣体组织HPV测定阳性 ,2例阴性。在 84例疣体组织HPV6、11阳性者中有 12例合并HPV16、18阳性。 5例疣体组织及宫颈分泌物同时阳性。定量测定结果显示 :HPV6、11患者最高 2 .0× 10 8copy/ml ,最低 3 .0× 10 4copy/ml,HPV16、18患者最高 1.75× 10 7copy/ml,最低 3 .0× 10 5copy/ml。 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阳性率高 ,并可快速区分致癌型及致疣型HPV感染 ,对尖锐湿疣复发及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