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总结21例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行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衰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土2.7)mm(P<0.01)。LVEF前为(0.35±0.05),术后为 (0.48±O.13)(P<0.01)。心功能(NYHA)从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塞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22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和室壁瘤切除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移植旁路血管1~3支/例。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其余20例均痊愈出院。5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IABP使用8例,使用时间(61.5±17.2) h。术后血胸再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19例,1例失访,1例术后2年猝死。随访显示术后2周、术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及二尖瓣病变患者实行心室腔、血管、瓣膜的全面的外科处理,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并作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采用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据家属称是死于脑梗死).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2.7)mm(P<0.05).LVEF术前为0.35±0.05,术后为0.48±0.13(P<0.01).心功能(NYHA)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出量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 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处理室壁瘤和瓣膜病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对9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或(和)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室成形术及瓣膜置换(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心功能。32例室壁瘤均采用Dor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6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移植旁路血管2-4支/例。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2.1%),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他93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6例,随访(50.6±19.2)月,死亡2例,失访7例。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3.05±0.55)级改善到术后早期(1.73±0.65)级、远期(1.61±0.67)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46.75±8.32)%提高到术后早期(55.09±6.72)%、远期(55.86±6.94)%。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60.53±8.14)mm减小至术后早期(52.79±6.61)mm、远期(54.37±6.23)mm,以上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左心室腔、冠脉血管及瓣膜病变的同期干预能较好的改善心功能,近远期疗效显著,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外科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均从股动脉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于降主动脉内进行IABP治疗,手术前、后监测患者连续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和尿量。结果:IABP辅助治疗时间25~276 h,平均(98.1±103.5)h。行IABP治疗后,SABP、MABP、PaO2、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HR、CVP明显下降(P<0.05),尿量增加,12例患者心功能好转而脱离IABP,11例(73.3%)存活,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有适应证者应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脉搭桥合并严重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探讨积极植入IABP能否减少此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冠脉搭桥患者给予IABP辅助治疗,分为术前植入和术后植入两组,术前植入14例,术后植入12例,并对这两组进行术后心脏指数及各种术后并发症等重要指标监测。结果:在术后心脏指数、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脱机时间、术后ICU时间,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发生率则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冠脉搭桥合并严重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应积极植入IABP,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回顾二尖瓣病变术后瓣膜置换手术的经验.方法23例病例中,首次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0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术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1例.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左心房部分析叠术1例.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8.7%.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肺部感染(1例).发生较严重并发症11例,占总病例数的47.8%.结论术前应重视心功能的改善,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勿过多分离心包粘连、防止心肌撕裂出血;术后防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必要时可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左心辅助循环装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至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为21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行CABG,其中36 例(16.7%)术前超声心动显示LVEF《0.40,平均0.30±0.08,为低LVEF组;179例(83.3%)LVEF≥0.40,平均0.53±0.11,为正常LVEF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LVEF组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roSCORE)与正常LV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7 vs 3.6±0.8,P《0.05).低LVEF组术前伴二尖瓣中度以上返流及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LVEF组(55.6% vs 7.8%,P《0.05),此部分患者术中需CABG联合二尖瓣成形/置换或室壁瘤成形术.低LVEF组手术死亡率高于正常LVEF组(5.5% vs 2.8%,P《0.05).低LVEF组手术早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高于正常LVEF组(58.3% vs 10%,P《0.05).低EF组34例存活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且术后7~10 d LVEF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0.47±0.11 vs 0.30±0.08,P《0.05).结论:LVEF《0.40 的CABG患者手术风险增加,且多数伴有二尖瓣中度以上返流和室壁瘤,需同期手术纠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特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及术后左室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6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男79例,女47例,年龄13~81(52±13)岁,病程0.3~42(18±12)年.患者病变均以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二尖瓣成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1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0例,同期行Bentall手术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58例,左心房折叠术62例.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3.17%.2例死于继发于低心排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室颤动.术后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6例(36.5%),多器官功能不全26例(20.6%),低心排血量14例(11.1%).术前、术后早期(7~14 d)及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术后左心室呈进行性缩小,左室舒张末直径(LNEDD)术前为(77±6)mm,术后分别为(63±12)mm(7~14 d)和(58±10)mm(6~12个月)(P<0.01),但6~12个月左心窒形态大多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内径缩短率(LVFS)在术后早期降低,于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低于正常.LVEF术前为49%±12%,术后分别为42%±9%(7~14 d),51%±7%(6~12个月)(P<0.01).LNFS术前28%±7%,术后25%±4%(7~14 d),29%±5%(6~12个月)(P<0.05).结论 巨大左心室危重心脏瓣膜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加强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左心室即开始明显回缩,但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10.
芮志良  俞珊  高峰  刘晓飞  江龙 《北京医学》2000,22(6):330-332
目的 完善左室室壁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2 8例左室室壁瘤病人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室壁瘤心外折迭术 1例 ,室壁瘤切除后三明治缝合术 2 0例 ,心腔内成形术 7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人均搭桥 3.1± 1.2支。其中左室壁激光心肌再血管化 15例 ,人均打孔 2 9.8± 9.5个。结果  2 7例手术成功 ,手术死亡 1例 ,术后低心排 5例。心绞痛明显缓解 ,心功能得以改善。结论 左室重建 ,冠脉搭桥和激光打孔并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 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栓3例、二尖瓣成形1例;内荷包环缩+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4 例,包括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结果 全组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3~168 min,平均(97±39)min;呼吸机使用时间8~50 h,平均(21±14)h。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为43%(6/14);远端没搭桥1例;搭桥1根2例,搭桥2根5例,搭桥3根5例,搭桥4根1例。其中,乳内动脉桥3根,桡动脉桥2根,大隐静脉桥25 根。术后1 例因引流物较多而行2 次开胸。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低温室颤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围术期的处理策略。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处理经验及策略。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18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术中左心室破裂死亡;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死亡率10.5%。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 4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切口感染 1例,均给予相应的处理。出院后随访 17例,随访时间为 8~44个月,均正常存活。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0例, Ⅱ级 7 例。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6.5±5.4)mm,射血分数 48%~75%。 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一旦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术后极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术前积极维护心功能、纠正全身情况,术中正确决策手术方式,术后加强监护、合理应用缩血管药物及适当补液纠正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积极处理心律失常,可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伴室壁瘤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34例初次伴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2~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计算室壁瘤面积,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左心室舒张未容积指数(EDVI),Cortm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TCA6个月后,本组病例表现出室壁瘤面积缩小(8.8cm2±1.2cm2vs14.3cm2±1.1cm2),左心室重构导致的扩张受到了限制(EDVI在术后无增加),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LVEF53.3%±9.6%vs45.4%±10.3%,P<0.01;梗死区收缩百分率9.8%±3.7%vs8.2%±4.1%,P<0.05).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8.7±3.3vs10.8±3.1,P<0.01).[结论]伴室壁瘤的初发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延迟的PTCA再血管化治疗可改善左心室重构,有益于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9例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左心室室壁瘤闭式成形术的手术经验。方法:9例患者均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明确室壁瘤基底位置及其长度,以2-0 Surgipro缝线平行左心室长轴加毡片行间断褥式缝合,使瘤腔与左心室功能心腔隔离。结果:9例均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2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无术后心肌梗死发生,12~18d治愈出院。术后早期随访1~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心功能均获改善。结论:不停跳下冠脉搭桥加左心室室壁瘤闭式成形术可有效消除左心室矛盾运动及无效心腔,加固薄弱心室壁,防止心脏破裂;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避免体外循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5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锋  郝嘉  陈林  钟前进  陈柏成  肖颖彬 《重庆医学》2006,35(23):2136-2137
目的 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7月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53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82.0±8.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17;心功能Ⅲ级132例,Ⅳ级21例,二尖瓣置换39例,主动脉瓣置换51例,双瓣置换术63例.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心衰、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8例,占18.3%,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4.5%.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例;年龄(51.9+4.2)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线性缝合术30例,心内膜环缩成形术31例,血栓清除术18例。结果 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53例术后随访3-18个月,随访率87%,心功能I~II级,1例术后12个月死于左心功能衰竭。结论 根据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蕴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37-239
目的:总结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的围术期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心脏手术治疗水平。方法:老年心脏病患者40例,单纯冠状动脉病变15例,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瓣膜病变2例,单纯瓣膜病变17例,2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有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及左心室成形术。单纯二尖瓣置换9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2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16&#177;32.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80.21&#177;36.27)min。结果:在40例手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6例(15%),其中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功能不全致低氧血症1例,肾功能衰竭1例,脑血栓1例,围术期死亡3例(7.5%)。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帅洲  张涛  冯渊波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93-3895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对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患者,依照手术方式分为置换术组和成形术组,各30例。置换术组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成形术组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术中出血量、呼吸机佩戴时间、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肺部感染、心房颤动、低心输出量、愈合不良)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心功能[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成形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术组,呼吸机佩戴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置换术组,体外循环时间长于置换术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置换术组(26.67%)(均P<0.05)。术后,成形术组LAD、LVESD均小于置换术组,LVEDD、LVEF均大于置换术组(均P<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膜病变患者可改善术后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2008年10月~2010年8月共施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450例,共有20例患者于术中或术后应用IABP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4.60±10.94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者12例,心脏术后瓣膜病复发或再发者3例,心内膜炎者2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者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者1例;其中术前冠脉造影明确合并冠心病6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巨大左心房2例,小左心室6例,左心房大量血栓5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13例、Ⅳ级6例。其中双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置换及人工二尖瓣瓣周漏修补各1例;同期冠脉搭桥术4例,心内血栓清除5例。结果全组20例患者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74.0±71.5min,心肌阻断时间106.0±43.8min。因术中心脏复苏后不能停体外循环或停机后低心排出量应用IABP 10例,术后因各种原因的低心排出量应用IABP 10例。全组20例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时间20~120h,平均治疗时间53.0±28.3h;早期存活17例(85%),死亡3例(15%),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右心衰竭及多脏器衰竭,无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 IABP可应用于合并冠心病、小左心室、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减低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治疗,适用于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术后药物无法纠正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围术期因心肌缺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对有指征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积极正确地应用IABP,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冠脉外科围术期管理及其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70岁以上的患者27例。统计其合并症、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患者主动脉瓣阻断时间为(106.32±45.25)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64.95±52.43)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15.8±1.6)h,移植血管数量为(2.8±0.8)根,术后留置ICU时间为(45.3±38.5)h,患者住院时间为(35.45±6.3) d,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2例,全组术后共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CABG术后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全组术后早期并发症总次数为10次,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伤口感染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脑血管事件1例。 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差,但是在完善的术前准备、相应的手术处理方式、严密的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基础下是安全可行的,并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